你们城里人,就喜欢用意淫攻占农村
我对以农村为背景的电影不太喜欢,并非我不喜欢农村,而已这种题材的作品很容易虚假溢美。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儿,我对农村生活细节非常熟悉。茶米油盐世俗生活,鸡飞狗跳,爱恨情仇,我都耳濡目染,可以写一大本书了。我尤其不喜欢现在有些已经洗干净腿脚上泥巴的农村人,他们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就开始怀旧哀叹,现在收麦子都这样火急火燎,不再从前慢了,再也不见夏日蝉鸣收麦子,去麦场枕着满天星光看麦子的场景了。
记忆,总是自带美图功能,将他们的记忆美化了。以我的人生经验来看,喜欢意淫农村生活的,顺利成为城里人的农村人,还没有农村生活经验里的城里人。
不要相信教科书上的鬼话,共和国建立了强大的户籍制度,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根本就不是一个待遇。不相信,害一场大病,去大城市的医院就医就知道了。
言归正传,今天主要是聊以农村为背景的电影,比如说《小森林·夏秋篇》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在城市闯荡过农家娃最终回归故乡的故事——其实没啥剧情。当然,那种学成文武艺衣未锦就还乡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是某国才喜欢的影视桥段。日本不这样,把一个山沟沟里面的农居生活拍得足够农家乐,足够小清新。然后能够引爆豆瓣网友那么高的点评,给了8.9分。影片看上去跟赶集网的广告似的,啥都有,其实就是在女主用手拔草、烤面包、继续锄草、酿酸米酒、割草机锄草、做胡颓子果酱、巧克力榛子酱、雨久花凉菜烤红点鲑鱼喝红点鲑鱼汤西红柿拌面炒通草果皮核桃饭糖煮板栗烤地瓜干烤鸭子煨炖胡萝卜嫩炒菠菜的过程中度过夏秋六个月。
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长,我如释负重地看完了。
女主秀色可餐,风景清新宜人,云卷云舒,去留无意,估计陶渊明看到借尸还魂的心都有了。而且,女主不仅人长得漂亮,在田园生活中依旧面似芙蓉肌肤如雪似的活着,而且也是个DIY爱好者,每天都一张云淡风轻如田园诗歌似的脸,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美味佳肴之中,简直就是舌尖上的日本之田园版嘛。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ExLzA2MTEvMjMzNDI1MTMwXzJfMjAyMTExMDYxMTA2NDg0MTE=.jpg)
贵国小清新看到了,一定会惊叹,这才生活的真谛啊,人间草木,一箪食、一瓢饮,恨不得立马学习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居。
当然,老师告诉你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没有告诉你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锄地耕田有仆人帮他打理,而他可以过着“好读书,不求甚解”,还能够“好饮酒,饮少则醉”的生活。用真正苦逼过得苏东坡的话讲,陶渊明哪有我老苏辛苦,他就是地主好嘛。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电影观众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喜欢享受田园风光,喜欢影片中天然原生态,尤其喜欢影片流露的那种布衣蔬食,可乐终身的调调。这么美好的生活不用“现世安稳,岁月安好”来形容,简直不足以平民愤。
然而,对于这种让田园生活诗情画意的电影,也就像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陶醉一下就行了,别生了悲观厌世的心,学习南阳刘子骥那傻孩子,屁颠屁颠地跑过去找桃花源,成为人口失踪悬案男主角。用一句特糙的话形容,看完这种养眼电影,就像尿完一样,一身轻松就功德圆满了。真“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去为农耕文明队伍建设做贡献,你爸妈同意吗?
当然,毕竟是看电影,用不着上纲上线,用苦大仇深地目光去审视影片中田园浪漫主义。有风景如画,有手脚勤快的漂亮妹子,难怪毛主席曾经未卜先知地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小森林·夏秋篇》中的桥本爱,《哪啊哪啊神去村》的长泽雅美,都以十足的小清新姿态上山下乡,不仅俘虏了小清新的心,也能够让那些伟大领袖爱好者欣喜若狂,把乡村生活拍得如此美好,简直就是对毛泽东上山下乡思想的活学活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日本乡村生活里面的小确幸,毕竟不是咱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啊。架不住新闻宣传的攻势,去看了一场难以看到的《喊·山》。没有大牌明星阵容,故事背景在农村,讲述的却是一个烂俗的爱情故事,《喊·山》却是让人惊奇,乡亲们的生活本来就不好过,你们这样抒情,他们的日子依旧不好过啊。
我尤其比较注重《喊·山》在乡村方面的表现,它在乡土味,在《喊·山》谈不上营造,只能叫捏造。在《喊·山》里面的食谱大米干饭两个素菜,在八十年代的小山村,这种饮食标准确实有点雷。影片不仅给女主找了一只猫,而且给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通了电。而这是在1984年。一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故事,却没有必要的农村细节加以展示,普通话的运用显示海归派导演杨子的的用心,拍摄农村题材,滚一声泥巴,捡一颗红心,在电影节上镀金,从而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票房口碑双飞的康庄大道。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可是,即便有这样的创作心态,也无可厚非,“天下熙熙皆为利往”,电影也是一种商业艺术,可是你总要有商业底线,不要拿一些假冒伪劣的土特产来冒充山珍,拿上周制作的多啦A梦说是西周时期的古董,这样做太唬人了。
看看《喊·山》的女主多会穿衣服,时而红,时而素净,量体裁衣一样贴身,乌黑头发麻花辫,多清新的农家乐啊。和频繁出现的闪回镜头一样,让我惊讶的是,导演似乎特别钟爱展现女主的没,拍摄对剧情没啥推动力明信片式的镜头,这说明导演心态年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可是,作为一部以农村为背景的故事片,《喊·山》的基因比《小森林》系列强太多了:儿童拐卖、杀人犯、压抑成哑、设计杀人,乡村情理法和现代法律的较量这些内容,在编导全才杨子的作品中,它们几乎全被男主女主眉来眼去的浪漫戏份碾压,缺少必要的展示,更要命的是设计杀人这样的重头戏,只是通过回忆话语叙述加以展现,一部电影用了最不电影感的方式表达。在我看来,《喊·山》最大的毛病不是它拍得太像电视剧,细节虚假,不会说话的女主,眼睛表演能力差。这未必是《喊·山》剧本的失败,还是导演才气不足,从而各种失控。
写作这篇文章时,我看到《喊·山》的制作团队,这厢是好莱坞摄影指导,那厢是顶级配乐大师。然而,《喊·山》在拍摄这些优美的山区风景之时,有没有想到影片展现的爱情故事,本身就是拐卖儿童的个人悲剧?这个村庄承载着很多被掩盖的罪恶,美好的风景也没有对此进行巧妙地衬托。对此我想对那些看过许多美景,出过洋跨过海的城里人说,在展现农村生活时,用点心吧,不要以为给女主扎个麻花辫不化妆,就是农村人。用夏洛的歌,“我的老家哎 就住在这个屯 我是这个屯里 土生土长的人”,这土生土长的人,可不是《喊·山》这样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