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儿时琐忆(11)时代淘汰了它们 ||章永海

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地发展进步之中,新生事物总是不断涌现,而当更先进的亊物出现的时候,总会有一些陈旧落后的事物被取代,被淘汰。人类就是在推陈出新中不断地发展进步。我在本文中忆及的三类物件就属于已经被时代彻底取代且淘汰了的。
一、火镰、火石和火绳。
在人类進化的历史上,火的发现並进入人类的生活,是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时代,逐步走向文明的开始。人们为了获得火,历经艰难曲折的寻觅与探索。从保留自然火种,到燧人氏钻木取火,再到火镰火石的被发现和使用,直至近现代火柴打火机的发明,极大的方便了人们对火的获得。今天我在本文中忆及的这三件东西在人类取得火的历史长河中被沿用了何止千年!也给我幼年时代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那还是上世纪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初。“洋火”(火柴)在当时虽已开始進入寻常百姓家,但可能价格还是比较贵吧,普通穷苦人家用起来那是能省则省。
当时我奶奶为了节省“洋火”,她始终保存着两件宝物——火镰与火石。

记忆中,我奶奶的火石(又叫燧石)恰似一块棱角不规则的黑碳块,火镰就是一片没有锋利刀刃的厚刀片。与之配套的是火纸煤子和火绳。火纸煤子是一种容易着火的纸(因为容易着火故称火纸)卷成的比较膨松的纸卷儿,火绳是用玉米须搓成的手指粗细的绳子。每天早晨,奶奶起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火镰敲击火石,冒出成串成团的火花点燃火纸煤子,再用火纸煤子把火绳点着。火绳在燃烧过程中只是慢慢地自燃而不发出火焰,有点类似于点燃后不吸的香烟,而且燃烧的速度很慢。把火绳掛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当需要点火做饭,或需要点亮煤油灯的时候,拿起火绳对着火头轻轻地吹几口气,火绳就会燃起小小的火焰,将柴禾或灯点着以后再将火绳上的火焰吹熄即可。那时候人们大多吸旱烟,吸烟时只要把烟袋头轻轻地靠上火绳,直接吸两口烟就点着了,很方便。每当收获玉米的季节,奶奶总是要收集好多好多玉米须(淮安方言叫棒头胡子),晒干以后装在麻袋里,抽农闲或阴雨天搓上好多火绳收起来备用。

到了上世纪50年代,解放了,可能洋火(火柴)价格也逐渐不再那么贵了,火镰,火石,火绳才逐渐退出了我们家的日常生活。但是,它们在我幼小心灵中留下的记忆却是十分清晰而深刻。

二、火盆和烘篮
在我幼年的时候,煤炭还没有进入普通农民家庭,(城市人什么时候开始用上煤和煤炉我不太清楚,反正我们家是上世纪60年代才逐渐用上煤和煤炉的)那时候冬天又很冷。我记得当时里运河水流尽管比较湍急,冬季还总是会封河的,而且冰层还很厚,不但可以在上面行走,溜冰,甚至能在冰面上推独轮车。在如此严寒的冬天,农村人烤火取暧都用的是火盆。

火盆是一种呈倒圆台形,形似钵盂的泥制品,大小不一。大的底直径35——40公分左右,上口稍大一些。小的底直径也在20公分或以上。做火盆用的材料都是草裹泥(呵呵,从《玉琮迷踪》里刚学来的词儿),就是把麦秆铡成一寸左右长的小段儿和粘土揉和到一起。先在阴凉通风处的地上铺一层干沙土或草撚,用草裹泥摊一个圆圆的盆底,再用草裹泥一层一层地叠加做出盆壁,高度大多30公分左右,並把璧内外和盆口细细抹光滑,一个火盆就做成了。新做成的火盆不可以放在阳光下爆晒,否则会产生许多大大小小的裂缝,只需让它在阴凉通风处慢慢晾干就可以用了。冬天烤火的材料都是玉米芯子,淮安方言叫棒头瓤子。

火盆另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烘干小孩的尿布和衣服。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尿不湿啊!婴幼儿兜裆用的都是尿布。就是用已经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拆下来的破布叠几层衲成一个长方形的尿布,兜在婴幼儿的腿裆里。撒尿拉屎弄脏了换下来洗干净再用烘篮放在火盆上烤干。可以肯定的说,出生于穷人家的现在已经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小时候谁不是兜着这种尿布长大的呢?另外,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能有两套換洗衣服就算好条件了。婴幼儿的衣服容易在撒尿拉屎时弄脏,換洗的衣服又少,也须及时放在火盆上烤干备用才行。在那个贫穷的时代,尿布是老大用了老二用,老二用了老三用……。衣服嘛,旧时有个顺口溜,叫新老大,旧老二,补补衲衲给老三。在火盆上不论是烤尿布还是烤衣服,都必须有个工具——烘篮。烘篮就是用铁絲编成的一个呈半球形的网状物,网眼很大。篮口需大于火盆的盆口。使用时把烘篮扣在火盆口上,尿布或衣服晾到烘篮上,注意不时地翻一翻就行了,直到烤干。

三、最后说一说那个时代我家的茶具——青花瓷茶壶和茶焐子。
保温热水瓶进入寻常百姓家大概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在那之前一般人家使用的都是茶焐子。
我还比较清晰地记得,我们家用的就是一把青花瓷茶壶和与之配套的茶焐子。青砂瓷茶壶呈圆柱形,髙约35公分,直径近20公分,盛水量比现在用的保温瓶还略多些。瓶身有一幅比较精致的仕女图。壶盖圆形略拱起。壶身上郭有两个可供拎起的弧形圆环,不用时环可放倒在与之相配的弧形槽里。茶焐子是一个与壶配套的双耳木桶,因为与茶壶配套,桶身也呈圆柱形,木质好像是红木的。桶底和内壁有一层厚厚的塞有棉絮的套子,类似于棉被。早晨,茶壶盛满一壶开水,放进茶焐子,上面再盖上一个塞满棉絮的盖子,並将盍边掖一掖紧,其保温效果相当好,晚上把茶壶里的水倒出来还是蛮温热的。有了这个茶焐子,就可以让全家人整天都可以喝到热水,很方便。晚上,再装上一壶开水,同样可以保温到第二天早晨,夜间喝水也就方便了。
前些日子到文庙去闲逛,在一家经营文物的店里,还看到了一个小型的茶焐子,是粉丝粗细的白色柳条儿编成,其结构和我家的茶焐子差不多,但看上去,显得小巧而精緻。也算得上是一件历史文物了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人们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上面所说的三种家庭生活用品,早已被时代所淘汰,彻底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它们却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远的记忆,而且是那么地深刻。

作者简介

章永海,男,汉族,1941年8月出生,淮安清江浦区人。1962年毕业于淮阴师范学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40年(期间曾任教初高中语文数学5年)。1978年起任淮安市永宁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直至2001年退休。退休后被聘任清河法院行风监督员,永宁小学、清河实验小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2015年因身体原因(耳聋)请辞。

往期荐读

▼▼▼

【往事】儿时琐忆(10) 拐磨

【往事】儿时琐忆(9) 婆媳俩的针线匾

儿时琐忆(8)少小未识运河美

儿时琐忆(7)广惠寺和广惠初级小学

儿时琐忆(6)与牛为伴学农活

儿时琐忆(5)小滿三日

儿时琐忆(4)勤劳善良,封建保守

儿时琐忆(3)亦粮亦蔬,自给自足

儿时琐忆(2)农家肥

儿时琐忆(1)粪窝子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0)

相关推荐

  • 击石取火与洋火

    六十年前的那些事儿 (3)击石取火与洋火 那时点火可不像现在这么不费吹灰之力.不用说打火机,就连火柴也没有.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记得还是用火纸.火镰和火石来取火的.火纸就像现在练书法用的毛边纸似的,可 ...

  • 25个传统老物件,我猜你第一个连名字都叫不出来!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和漫长的手工业发展史.         因此,也产生出了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老物件,以及传统手工器物.         在工业化的时代,这些老物件尽管正慢慢消失,却也 ...

  • 村庄物语︱闲物志:窝子,烘篮子

    2018年的12月初,我参与了县里面组织的一次扶贫资料检查.在杨湖镇的一户农家,发现了两个物件,也是稀罕物-- 一个是窝子,一个是烘篮子. 窝子看起来很大.圆口,小底子.长长的荆条编成.歪垮着,搁在瓦 ...

  • 【往事】儿时琐忆(10) 拐磨 ||章永海

            在我童年时代,上世纪的40,50年代,大多数农村人家自己种粮自己吃,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粮食加工也都是一家一户自己解决.记得那时候加工粮食的主要工具就是磨--又称石磨. 那时候,有一种 ...

  • 【往事】儿时琐忆(9) 婆媳俩的针线匾 ||章永海

    从我孩童时开始记事的时候,就记得家里有一个专属于妈妈的物件--针线匾.是一个直径大约50公分左右深10公分左右的浅钵形状的柳条编制品.是专门用来盛放针线类物品的.我记得妈妈的针线匾里的物品有:剪刀,针 ...

  • 儿时琐忆(5)小滿三日 ||章永海

    5月21日,农历四月初十,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也是初夏后的第二个节气.每年的小满,我都会不由回忆起童年时代奶奶总会重复唠叨的两句农谚. 一是"小满三天遍地黄",说的是小满后 ...

  • 儿时琐忆(4)勤劳善良,封建保守 ||章永海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就一个勤劳善良而封建保守的家庭.我的父亲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之主.生产经营活动的安排,全家经济生活的收支,皆依赖于父亲的运筹,他的思想直接主导着家庭的思想意识形态(这一点不一定是他意 ...

  • 儿时琐忆(6)与牛为伴学农活 ||章永海

           我是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跟着父母学干农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倒也学会了不少本领,特别是与牛为伴的农活儿,都能提起我的兴趣.        在农业合作化以前,一般有十亩以上土 ...

  • 儿时琐忆(3)亦粮亦蔬,自给自足 ||章永海

    作者手记:之所以进入耄耋之年还写此儿时琐忆,主要是受胥全迎老师的启迪--我正在拜读他的赠书<忆清江>.读着读着竟勾起了对许多往事的回忆,想把它记录下来,那就从儿时开始吧! 解放初土地改革时 ...

  • 儿时琐忆(7)广惠寺和广惠初级小学 ||章永海

           广惠寺座落在老石桥街东首约300--400米处,北邻里运河,南傍一条宽不足40米的小河(可能叫文渠河).寺庙呈一方形独院,院门朝东,院中有一硕大的香炉.记忆中广惠寺规模不大,畧呈长方形, ...

  • 儿时琐忆(2)农家肥 ||章永海

    作者手记:之所以进入耄耋之年还写此儿时琐忆,主要是受胥全迎老师的启迪--我正在拜读他的赠书<忆清江>.读着读着竟勾起了对许多往事的回忆,想把它记录下来,那就从儿时开始吧! "庄稼 ...

  • 儿时琐忆(1)粪窝子||章永海

    作者手记:之所以进入耄耋之年还写此儿时琐忆,主要是受胥全迎老师的启迪--我正在拜读他的赠书<忆清江>.读着读着竟勾起了对许多往事的回忆,想把它记录下来,那就从儿时开始吧! "粪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