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成交的珐琅彩,价格一度飙升
珐琅彩成为收藏市场备受瞩目的焦点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制作这种专 供帝王和赏赐宫廷贵人赏玩的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不可能有很大发展,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和 毛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 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
珐琅彩的名称是自康熙年间以国外带入珐琅料而得名的,然而就以此种料彩的近似工艺流程,以宝石粉经多工艺改进的料彩而言,当在我国宋时就已经有之。在现存实物器种的汝官器中,所挂之彩便是这种溶入了宝石粉的料彩,只不过工艺未达完 美,过粗不精而已,应当说自北宋后的元明皆有用之,以宣德时的宝石红料彩为例,和成化斗彩中的诸多料彩,正是这种料彩,只不过是宝石粉的含量与纯度有别,应当客观公正地说,言及珐琅彩,当还属清雍、乾二朝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并且也运用到了极 致.
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有明显的立体感,若用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叶可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清代中期的 “洋彩”便是一例,所谓“洋彩”,是清朝鼎盛时期御窑厂的督窑官及工匠采用进口釉料,运用新工艺烧制的瓷器。看其工艺,色彩繁复,光艳照人,釉色厚重,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
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以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 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在传统的观念中,清代康雍乾三朝瓷器中,珐琅彩是最名贵的,稀 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珐琅彩瓷器巨大的增值空间。近些年,珐琅彩瓷器屡屡拍出上亿元的天价,珐琅彩成为收藏市场备受瞩目的焦点。
应该说,每一件珐琅彩瓷,都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完 美的印证。无怪乎,每每当它的倩影在世界顶 级拍卖行一出现,就引来古人的疯狂追捧,成 交动辄过亿。有人觉得难以想象,其实,很自然,它的真正价值远不止过亿所能体现的。
“珐琅彩瓷”与“粉彩瓷”两者的“粉白”打底情况也不同,许多人在谈及珐琅彩瓷与粉彩瓷区别时,强调粉彩使用“粉白”打底。其实,珐琅彩瓷也会运用这种方式。在绘画彩瓷时,由于釉料是提前制好的成品,如果需要表现花瓣浓淡及云水朦胧时,釉药呈色不好自然过渡。这时先用粉白打底,再施彩釉,并用毛笔调节局部釉料浓淡,既利于彩、釉结合,又能获得理想渲染效果。图案中的远山近水都是先用“粉白”打底,然后施彩渲染达到朦胧效果。“珐琅彩瓷”中也可以见到类似使用方式,表现目的完全一致,因此说这种制作工艺并不是粉彩瓷的固有特征。通过这些“粉白”打底效果,无法判断“珐琅彩瓷”与“粉彩瓷”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