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维文旅:对游憩方式的理解
(一)内涵
1.传统定义
游憩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33年《雅典宪章》中,并将其列为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游憩、工作和交通)之一。游憩(recreation )是指个人在其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在一定的场所,从事的可使人身心放松、精力恢复的娱乐、游戏等活动。一般认为游憩是一个系统,包括游憩活动和游憩空间两部分(刘绍强,科技信息)。通常认为,游憩是恢复更新,含有"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游憩还被用作地理概念,在实际应用中,游憩常常意味着一组特别的可观察的土地利用,游憩还包括被称为旅游、娱乐、运动、游戏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文化等现象。
2.绿维文旅观点
游憩(Recreation)指的是人类在闲暇时间从事的任何以愉悦身心为目的的活动,它令人
感到自由愉悦,获得满足的体验,是现代社会人们放松精神和身体的一种休闲方式。游憩与游憩方式是人们闲暇时间的一种生活方式,包括在家的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及外出旅游等。
本课题所指的旅游的游憩方式是人们在旅游中的一种生活方式。
绿维文旅认为游憩是个人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所进行的以愉悦身心为目的的生活方式。Recreation来自拉丁语 recreation,本意是轻松、平静、自愿活动,用于恢复精力,中文解释为游憩。游憩活动古已有之,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闲适小品,可以发现许多精华的游憩方式,诸如:赶集、庙会、放鹰、养鸟、观鱼、垂钓、猜谜、楹联、诗社、书院、风筝、踢毽、打拳、舞剑、啜茗、嚼蟹、书市、园林、流觞、国画、曲艺、管弦、戏曲、书法、金石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憩活动的种类不断丰富,如远足、爬山、漂流、潜水、蹦极、滑雪、高尔夫、主题公园等。游憩的现代意义和特征分为 6 个方面:(1)一种状态、过程和体验;(2)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载体和活动来实现;(3)非强制性;(4)具有一定的道德准则;(5)具有多元共融性;(6)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理论基础
1.圈层论
该理论认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包括休息、饮食、排泄、生殖等;第二层次是基本的生活需要,包括家务、生产、交换、消费等;第三层次是人的精神需求,包括表现、创造、游戏、冥想等。这三个层次的生活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以居住为中心的圈层结构,称之为生活圈。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居民生活圈领域范围不同,在以畜力为主的农业社会城市居民的生活均是以城内为主,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游憩活动空间也主要是集中在城市内部。到了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导的工业文明社会,城市居民的活动范围大大超过了其居住领域,人们心中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渴望与冲动,促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向城外发展。
2. 需要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其核心内容是需要层次结构。该理论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三)遵循理念
游憩方式,就是旅游中的玩法。玩法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包括了出游之后所有的游乐过程。其中,路途中枯燥的行进,如何变成充满乐趣的旅程,兴奋点的节奏与方式,景点内的观赏方式、休憩方式、游乐方式,参与目的地生活,夜间娱乐,餐饮的特色化与风情化,住宿的主题化与娱乐安排等等,使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全程体验与游憩的过程。为此,必须遵循以下两大理念:
全程体验旅途生活方式的理念:游客一出门,就开始进入兴奋状态,并在吃、住、行、游、娱、购、商、养、学、闲、情、奇、体、宗、创、村的过程中,获得全程的独特感受。把旅游作为全新的生活方式进行设计,符合游客出游,寻求生活角色转换,生活方式转换的要求,形成旅途人生的全新体验与激荡。
情境戏剧化与产品化理念:要把观赏对象、景观环境、文化生活环境尽量进行情境化和戏剧化处理,构成特殊的审美意境,制造戏剧化冲突,产生兴奋与激情效果,获得旅途人生的特殊享受;要把观赏、游乐、娱乐、餐饮、住宿、休闲运动、疗养修复等过程,变为可以实现的服务产品,从而实现有效的交易,达到市场消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