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关注房颤,重视抗凝,预防脑梗
【写给非专业人士】
房颤是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疾病的主要危害之一是诱发脑梗。所以当发现自己患有房颤后,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风险评估,看看自己发生脑梗的风险大不大。如果发生脑梗的风险很高,就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已经发生脑梗的患者,应该通过动态心电图等方式加强房颤的筛查,并视情况接受抗凝药物治疗,以防脑梗再次复发。有些患者担心抗凝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用药,这是不应该的。只要规范用药,其副作用发生率是很低且可控的。如果拒绝使用抗凝药,一旦发生脑梗,对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将产生更大的影响,且会更为显著的增加医疗费用。
【写给专业人士】
目前我国房颤管理方面存在两大短板:一是房颤筛查未受到应有重视,二是抗凝治疗覆盖率严重不足。充分重视房颤的筛查与抗凝管理,对于降低卒中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65岁以上老年人,在检查脉搏与心电图时应注意是否存在房颤;在不明原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中,应进行至少72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检出可能存在的阵发性房颤。若无阳性发现,建议进行更长时程的心电图记录;对于75岁以上或卒中高危患者,也推荐进行系统性心电图检查以筛查房颤。
我国是卒中大国,除高血压外,房颤是导致缺血性卒中高发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无论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还是阵发性房颤,均会显著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因此,在高危人群中积极筛查房颤对于制定正确的卒中预防策略至关重要。这一问题在我国一直未受到应有重视。特别是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后的患者,部分患者可能属于非瓣膜性房颤所致的心源性卒中。若不进行房颤筛查并予以必要的抗凝治疗,此类患者未来复发卒中的风险很高。因此通过日常体检、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反复筛查房颤应作为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无创性可穿戴长程心电监测系统(连续记录7-14天)在我国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为卒中患者房颤筛查提供了便利。积极推广应用这些新技术,对于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价值。
欧美国家指南推荐将CHA2DS2-VASc评分系统做为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工具。建议CHA2DS2-VASc评分≥2分的男性或CHA2DS2-VASc评分≥3分的女性应用抗凝药物治疗;CHA2DS2-VASc评分=1分的男性或CHA2DS2-VASc评分=2分的女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在抗凝药物选择方面,首先推荐新型口服抗凝剂(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这些新型药物具有用法简单、疗效可靠、不用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安全性好等优势。若不具备应用新型口服抗凝剂的条件(例如缺乏药品供应或价格因素),应选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INR,使其稳定在2-3之间。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是制定抗凝治疗方案的依据。欧美指南建议将CHA2DS2-VASc评分系统做为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工具,但个人认为在我国、特别是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应该首推CHADS2评分系统,后者更为简单易记,便于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对于具备抗凝治疗指征的患者,应考虑启动抗凝药物治疗。无论采用新型口服抗凝剂还是传统的华法林,均能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很多患者、甚至医生因为对抗凝药物的出血性不良反应过度恐惧,使患者失去抗凝药物治疗的机会,最后发生致死或致残性卒中,这种情况在我国非常普遍。只有充分重视高危人群中的房颤筛查、并对具备抗凝治疗适应证的患者进行抗凝药物治疗,才能改善这一局面。
近来我通过不同形式进行了一些小调查,发现在三甲医院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的一线临床医生中,很多人不能熟练掌握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评估方法,这对于提高抗凝治疗覆盖率、降低卒中风险是很不利的。值此世界卒中日,再次提醒广大临床医生充分重视房颤患者的抗凝管理,一定要熟练掌握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方法。这是心血管医生的必备知识。
(河北省人民医院 郭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