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疏通:如何刮肺经?
原创 大熊敦敏 大熊敦敏 昨天
中医老苗说我和大熊准备用1年左右的时间,一周直播2次的频率,在享泰极社群用免费直播的方式,带领中医爱好者系统学习中医入门课程。周二内容为中医“内养外调”实践课,周三内容为五运六气。欢迎大家扫码关注“大熊敦敏”公众号,进入公益学习群。
经络疏通:如何刮肺经.mp3 音频: 00:00 / 19:41 本文文字稿内容可收听上面音频文件I前言:经络疏通是中医临床和养生保健的常用方法,但是绝大多数人因为对经络的本质不够了解,一部分人认为经络看不见摸不着,疏通经络只是中医或者健康调理机构创造出来的营销噱头;而另一个极端是片面夸大经络疏通的疗效,包治百病,只要经络疏通,生病后可以不去正规医疗。这两种认识都是不对的。经络到底是什么?养生保健时如何进行有效的经络疏通?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经络是什么”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经脉和络脉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中描述的经脉系统,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针灸,一个是砭术(即用砭石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素问》和《灵枢》,其中《灵枢》也被称为《针经》,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 《黄帝内经》的经络,是一个体系。除了经脉之外,还有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 《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 但是,《黄帝内经》提到的经络,两千多年来一直缺乏实证的证据,来说明经络到底是什么?如此复杂的经络体系,古人又是如何发现的?正式因为这些困惑的一直存在,使得我们现代人理解经络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几代中医人都在努力尝试,从循经传感探查、经络的实体结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证实经络的客观存在。“循经传感探经络”之前,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医的科研人员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因为单纯的神经传递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上述特点。不过,由于循经感传的这些特性主要依赖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描述,其真实性要打一定折扣。 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经路线的客观检测”。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单的手段说明经络的存在,而是试图通过更科学的手段证明经脉路线的客观存在。这期间的最重要发现莫过于用照相机拍摄到同位素循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征。这些工作被总结在一部重要经络研究著作——《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之中,它是客观证实经络存在的一个里程碑。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和“九五”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白勺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发现循经低流阻通道”人体的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中的一部分是血液和淋巴液,流动于脉管之中,另一部分存在于组织间隙之中,称为组织液或脉管外液。
早在五十年代,日本学者藤田六郎就提出经络可能是脉管外液的流动路径,但这一假说一直没有得到实验的证明。 九十年代,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根据生物流体力学原理,对组织液在组织间隙中形成定向流动的机理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循经路线上组织对体液流动的阻力(流阻)较小是形成组织液定向流动的重要条件。科研人员建立了一套能够连续扫描测量组织流阻的实验装置,分别在小型猪、小家猪和人身上发现了循经低流阻点,以及低流阻点之间的连通性,并且结合照相机观察同位素迁移的方法,终于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下存在着具有低流阻特性的组织液通道,简称为循经低流阻通道,首次在循经路线上发现了具有功能意义的体液通道结构。 首先,研究人员使用红外热像仪和正电子照相机发现循经低流阻通道具有运输水液和营养物质的能力,证明它与《黄帝内经》所说的经脉有濡养组织、滑利关节的功能相吻合。 其次,研究人员在猪身上测量到7-8条与人体经脉分布非常接近的低流阻通道,证明它与古典经脉概念有高度的相似性,而不同于通常的血管和淋巴管,是一种新的结构分布。 形态学研究发现,低流阻通道位于《黄帝内经》所说“分肉之间”的组织间隙之处,符合古典经脉的解剖定位。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结合古文献,我们可以说,循经低流阻通道可能就是经脉的实质或其实质的一部分。 在发现了循经低流阻通道后,“疏通经络”作为医疗保健项目就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疏通经络”与医疗保健”近年来,“疏通经络”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各种中医药保健的广告中,然而,人们对它的真实科学内涵并不十分清楚。疏通经络在《黄帝内经》中原是中医针灸中的一个概念。在《黄帝内经·灵枢》的开场白中,阐述了针灸治疗的目的:“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这是针灸学的核心思想。然而,由于人们对经脉的实质看法不一,或曰血管,或称神经,而针灸是怎样疏通这些结构的,则缺乏相关的科学研究。 在证明经络就是人体存在的循经低流阻通道后,研究人员又开展了针刺对这一通道影响的实验研究,分别在人体上和猪身上观察了针刺前后循经低流阻通道及旁开对照区的流阻变化。结果表明,针刺可显著降低循经低流阻通道的流阻,而对其他地力影响不大。也就是说,针刺可使得这一通道扩张,阻力进一步降低,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更多的物质可以沿着这一通道运输。这一变化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它可使营养性物质更多地从血管运输到细胞,而将细胞的代谢产物更快地从组织间隙中运送到血管和淋巴管之中,再通过肾脏等排出体外。 明白了经络的实质之后,就能懂得以疏通经络为目的的各种治疗或保健活动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意义。 如果把人体看做是一台机器的话,人体的各个组织就好象是这台机器的零件,而经络则相当于这些零件的缝隙,而非零件本身,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恰恰类似于机器的零件缝隙。一台机器要做一个运动,各部件之间就要保持良好的滑动,如果某个间隙中的润滑性丧失,将导致零件生锈和零件之间的粘连,外表上可能看不出,但可表现出一定的动作障碍。人体上存在着非常类似的情况,当由于某种原因通道阻力变大时,体液流动出现障碍,一些代谢废物堆积在组织间隙中,出现类似生锈的情况,这时会有组织变硬、动作僵化及压痛等现象。当细胞外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细菌就会滋生,出现病理反应,一旦侵入到脏器,就会诱发炎症,最终导致某一脏器的哀竭。现代发达的外科技术可以做到切除、缝合乃至更换器官,但从中医的角度看,这是下策。疏通经络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保持经络的畅通则是中医保健的主要目的。 研究人员还用微量二氧化碳测量仪探测经脉穴位经皮肤释放的微量二氧化碳,运用这一办法的一个最重大发现,就是证实了左右相同经脉、互为表里的阴阳经脉和手足同名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为中医左病右治、上病下治、前病后治和表里经互治的临床经验提供了科学依据。“经络疏通:如何刮肺经?”经络是人体防治疾病和保健的总调控系统,人体的经络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才能气血充盈,五脏六腑调和,阴阳平衡,人才能不生病和有效地防御疾病。 中医的“七情”、“饮食不节”和“六淫”都可以对经络通道产生不良作用。因此调节情绪、合理饮食、顺应四时变化是保持经络畅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到了已经出现经络不通时,就需使用针灸、拔罐等中医手段疏通经络,其中眨石疗法,即使用砭石对经络体液通道进行疏导,在调理颈椎病、腰腿痛等痛症方面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的经络疏通养生,常提十四经,就是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合称,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中医的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为啥经络治疗养生提十四经,在元代滑寿所著的《十四经发挥》给出了说明:“十二经所列次第,并以流注之序为之先后,附以任、督二奇者,以其有专穴也,总之为十四经云。”因任、督两脉不仅有各自的专穴(其他六奇经的穴位都依附于十二经中),而且与十二经关系密切,故常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在接下来的享泰极社群周二晚的“内养外调”直播课中,我们会陆续给大家介绍疏通十四经的方法和小窍门,以及十四经疏通与疾病、健康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周二晚的“内养外调”直播课,我们首先会教大家如何疏通肺经。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从胃上口,通过横膈,上属于肺,联及肺系;从肺系出来,经过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鱼际、出于拇指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点解剖知识:桡骨和尺骨。小臂部有两根骨,靠近拇指侧的一根是桡骨,靠近小指侧的一根叫尺骨。医学上常用桡侧和尺侧来标识方向。 手太阴肺经的循行图如下。
手太阴肺经的起点并不是肺,而是起于中焦。何谓中焦?它是气血生化之源。为什么肺的病变会影响到胃?为什么咳嗽急了会引起呕吐?西医学讲的是因为咳嗽反射会引起一个呕吐反射,但是运用经络理论能解释得更加清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上膈属肺”。 所以,我们刮肺经,首先第一步应该揉开中脘穴,具体怎么揉开?具体需要配套什么工具?我们在周二(11月2日)晚7点的直播中会现场给大家演示。(以下刮肺经的操作也会在直播中现场演示教学) 刮肺经可以从前胸刮起,中府穴是肺经、十二经脉循环流注的第—穴。取穴要点,用右手三个指头——食指中指无名指紧贴锁骨下缘,中指所指即是中府。中府有肃降肺气、和胃利水之功效,可以调人身上中下三部之气血。
与肺及支气管相关的疾患,常可在中府穴出现压痛,此处可以主治咳嗽,气喘,少气不得息,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甲状腺结节等。如果胸中胀闷、烦热,鼻流浊涕,嗓子不舒服,呕吐,嗳气吞酸,不下食,腹胀,肩背痛等,刮云门中府都管用。
云门穴位于人体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两手叉腰直立,胸廓上部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形凹窝正中处即是本穴。云门穴是肺经的第二个穴位,接收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因其从体内的高温区外出体表的低温区,气血行至云门穴后,此水湿气态的气血物质缩合并化为云状气态物,在云门穴调节输入肺经及输入肺经以外部分的气血比例。 中府主内、主合,云门主外、主开。中府治肺郁之症,偏重在肺气虚,云门治气不得外宣之郁,通经行气居多,好比使阴滞之气,化成云朵而行空宣散,畅达于阳。中府和云门一般不宜扎针,所以用砭石刮刮反而更好。 再从云门中府刮向肩髃,也就是肩膀头,这个地方特别容易受风,如果痛,就更要好好刮一刮。肺经因为“从肺系横出腋下”,所以此时可以好好刮一刮腋下,如果腋下有疙瘩,就更应该细致和耐心地刮了,别急,一天天慢慢来,如果疙瘩不去,早晚都是病。 然后再沿手臂内侧上缘一直刮向手之大指,如果你弄不清楚,可以在身上找几个肺经的穴位,把它们连成线就可以了。 更加详细的肺经重点穴位的取穴方法、功效,以及如何刮不同位置的肺经,我们周二晚的直播课,老师都会详情给大家做介绍。预约周二晚直播课的方法:已经在享泰极社群的学员,关注助教老师发出的预约直播提示即可,还没有进入享泰极社群的学员,可以关注“大熊敦敏”公众号,按照系统提示加助教老师微信后进群。
大熊敦敏 大熊学中医23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直接扫描下面助教二维码咨询。
扫描二维码更精彩
“经络疏通的砭石工具”《黄帝内经》中将砭与针、灸、药、按蹻等并列为中医五大医术,其中的砭,也称砭术,就是用砭石疗病的方法,属于中医调形的外治法。 砭术有十六法:感、压、滚、擦、刺、划、叩、刮、扭、旋、振、拨、温、凉、闻、挝,在今后的调形课直播中,我们将陆续给大家介绍到,其中很多手法配合对应的砭石工具,都可以用于经络疏通。 砭石,指产自山东泗水的泗滨浮石,是疏通经络非常好的工具。砭石更加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可用于经络疏通的砭板,其结构分为板头、板身、板尾三部分,主要构架见下图。
① 钝凹边:用于颈部、头部、四肢和胁肋的刮法。 ②弓背边:用于背部、胸脘腹部、四肢、头部的刮法和揉法。 ③尖尾:用于人体腧穴的刺法。 ④钝尾:用于人体腧穴和筋脉的拨法。 ⑤尾中凹:用于指节、指间,手脚外廓等小边缘的刮法、擦法。 享泰极商城的这款泗滨红砭石,有成人的手掌大,钝凹边有接近拇指厚,一块重量260克上下,在经络疏通和其他砭术外治时,都能用得上,省力且提高疗效。
超大泗滨红砭石砭板150元/个想学经络疏通的朋友可以人手备一个边学课,边实践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阅读原文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万病不离寒气,中医治本之道是:扶阳、散寒、祛瘀万病不离寒气,中医治本之道是:扶阳、散寒、祛瘀a黄帝内经a不看的原因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中医辨证100句中医辨证100句a黄帝内经a不看的原因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中医认为 “上热下寒” 就是阳不归位!中医认为 “上热下寒” 就是阳不归位!a黄帝内经a不看的原因内容质量低不看此公众号:,。视频小程序赞,轻点两下取消赞在看,轻点两下取消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