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医道之四:天人感应的奥秘
五十岁往上的人应该都记得一九七六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那年三月,大大小小数不清的陨石落在了吉林,其中最大的一块重达1770公斤,也创造了迄今为止的世界纪录。当时,民间就有了“大人物”将要遭受不测的传闻,到了七月,唐山大地震,死亡二十四万余人,九月九日,毛主席溘然长逝。于是就有很多人说,那场陨石雨就是这些灾难的预兆:最大的一块是毛主席,而那些大大小小的碎块,则是地震中死去的人。
这种将自然界的灾异现象和社会人事变化对应起来的思想,古人称作“天人感应”。如《战国策》中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彗星袭月和白虹贯日都是自然的特殊现象,和对大人物的刺杀联系在一起,就是一种典型的“天人感应”。假如按照古人的思维,纪录七六年这段历史,一定会这样写:“丙辰春,辽东雨陨,夏,冀东大震,秋,山陵崩。”
天人感应,也叫天人相应,通俗一点说,就是小到人身上的零件,大到整个社会的组织构成,都和天地的结构和形态一一对应。这种思想起源很早,在《周易》中就有所反映,到了西汉更是流行一时,那时候的大小知识分子都热衷于研究“阴阳灾异”,其中的佼佼者,非董仲舒莫属。董老夫子不但擅长通过调节阴阳“求雨和止雨”,而且还发展出了一套“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政治理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余年。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是为了政治目的,而是纯粹“科学研究”,比如搞出中医学的那帮“方士”们,这些托名“黄帝”、“岐伯”的无名英雄,天天念叨的就是“天地大人身,人身小天地”,天天做的就是把人身上的大小零件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联系起来。
有人说了,不对啊,《黄帝内经》里面已经有了很多人体解剖的内容,难道中医理论不是建立在这些解剖知识的基础上的吗?
诚然,医学确实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而解剖学以及生理学病理学确实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但是,中医学却是个特例,当然,这也是中医学被人诟病,认为是“非科学”的罪证之一。
虽然在《内经》时代,中国古人已经有了一部分人体解剖知识,但是实话实说,这些粗浅的知识实在是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更不要说象白板一样的生理和病理学知识了。
问题是,没有“显微镜”,没有“解剖刀”,更没有各种现代化仪器,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进行医学研究?
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就显现了明显的不同。
西方人习惯借助外物,还原分析,擅长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因此,在无外部工具可以凭借,只有依仗自己的感官功能进行观察和认知的时代,医学长期处于原始和蒙昧的状态,一直到工业化革命之后,得到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西方医学才得到快速发展,一飞冲天。
而中国人习惯向内索求,整体把握,擅长形象思维和综合分析,因此,在处于西方人相同的条件下,中国人另辟蹊径,以“天人相应”思想为指导,通过取类比象,以外揣内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虽然人体内部微观构造无法窥视,但是天地日月的运行是每个人都能看得到,那么就可以通过观察天地这个“大人身”,来推知人体这个“小天地”的运行规律。借助这种思维模式和方法,古人建立了中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因学”和“药理学”,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
之所以都打上了引号,阿伟哥就是想强调,中医的这些东西,和现代医学中对应学科,名称相同,而内涵却相差十万八千里。中医的理论,从来都不是从人体中来,而是从天,从地,从万物中来,从天人相应,从取类比象中来。
应当说,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在落后科技水平的条件下,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难题,既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也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这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水平能够领先世界几千年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