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最早的火灾及原因分析

紫禁城里最早的火灾及原因分析

周  乾

一、火灾概况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今故宫博物院前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在明清时期是皇帝执政和生活的场所。紫禁城包含建筑上万间,防火极其重要。紫禁城在历史上遭受过多次火灾,而最早的火灾则是明永乐十三年(1415)的午门火灾。明代官员沈德符著所撰《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九之“鳌山致火灾”,其中载有“鳌山灯火,禁中年例,亦清朝乐事,然也有最出意外者。如永乐十三年正月之壬子,鳌山火发,焚死多人,都督马旺亦与焉”。相应的,《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六十有类似记载:“壬子夜,午门外灯山火,有仓卒不及避而死者,都督同知马旺预焉。”也就是说,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日晚上,午门外的鳌山灯着火,很多人被火烧死,其中就包括都督同知(明代军事职官,从一品)马旺。由于当时在南京也有午门,且北京紫禁城尚未完工,因而上述文献并未注明火灾究竟发生在哪个午门前。清代官员张廷玉等人所撰《明史》卷二十九载有“(永乐)十三年正月壬子,北京午门灾”,可说明此事发生在北京午门(图1)。不仅如此,《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一百六十一载有马旺的生平事迹,且马旺临终前是在北京做都督同知,可再次说明此次火灾的地点是北京午门。尽管紫禁城整体建筑群尚未完工,但午门主体结构应该已建造好,永乐帝朱棣率众官员登午门城楼,并赏鳌山灯会的可能性很大。由上可知,明永乐十三年的午门火灾为紫禁城内最早的火灾。

图1  午门南立面

二、火灾原因

午门火灾的原因与当年元宵节的鳌山灯会密切相关。

“鳌”是古代传说中的大龟或大鳖,其造型在明代以前为龟形,明代起为头尾似龙,身似陆龟(图2)。鳌在古代神话中有补天的作用,如南宋政治家王十朋等人所编《东坡诗集注》之卷十七载有“女蜗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意思就是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用鳌足来顶天。鳌还有戴山之本领,如先秦哲学家列子等人所撰《列子》卷五载有“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意思是北海之神禺强奉天帝之命,使用了十五只巨鳌来驮伏五座神山,三只鳌为一组,六万年换岗一次。此外,鳌本身的造型为圆背平腹,这与我国古人认为的“天圆地方”宇宙模型相似。鳌的造型与其特有的“神力”结合,成为古人期盼国泰民安的吉祥物。

图2  太和殿前的鳌

鳌山灯是我国古代元宵节(又名上元节)中体量最大、灯火最绚丽的灯。元宵赏灯是我国古代节令民俗,而鳌山灯就是把很多盏灯一层层由下往上叠起来,组成灯山,整个灯山的外形犹如一个巨鳌。这种灯山究竟有多大呢?南宋文学家周密所撰《武林旧事》卷二载有:“禁中尝令作琉璃灯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又于殿堂梁栋窗户间为涌壁,作诸色故事,龙凤噀水,蜿蜒如生,遂为诸灯之冠……上乘小辇,幸宣德门,观鳌山”。由这段话可知,宋朝的鳌山灯高达五丈(约16.5米),有五层楼这么高,不仅有各种机关,而且色彩斑斓,连皇帝都想去看。另国家博物馆藏明代宫廷绘画《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其中有鳌山的内容(图3)。这座鳌山似乎并未完整地展示在图中,但从画中已呈现的内容来看,它至少有四层,每层约1人高,且布置有多盏不同样式的灯笼,且在二至四层灯笼之间,还有吕洞宾、铁拐李、曹国舅等“上洞八仙”,苏飞、左吴、田由等“淮南八公”造型,整个鳌山灯集宏伟与豪华于一体。事实上,明代的鳌山灯最多可达十三层。

图3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鳌山灯棚

鳌山灯会的举办,在当时构成了巨大的火灾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火源多。鳌山灯由大量的灯堆叠而成,严格来说是挂在工匠预先搭设好的木架子上,灯与灯之间通过“火油爆管”(即安设在导管内的引线)连接。波斯(今伊朗)使者火者·盖耶速丁在明永乐年间来华,并著有《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其中记载了永乐十九年(1421)鳌山灯火的场景:这是为庆贺“灯节”而搭设的鳌山,鳌山灯火表演可达7天;在午门前有用木头搭成的小山,整个面上覆盖有松柏枝,就像一座绿山,也就是鳌的形状;鳌山上挂着十万盏灯,这些灯用绳子连着;绳子上穿着火油爆管;当一盏灯点然后,爆管开始沿着绳子滑动,把它接触到的灯点燃,刹那间从山顶到山底灯火通明。不难看出,十万盏灯其实就是火源,它们构成巨大的火灾隐患,任何一盏灯失火,均有可能诱发火灾。由此可以推测,永乐十三年午门火灾时的鳌山灯数量不在少数,且均为火源。

其二,易燃易爆物品多。古代元宵灯会往往伴随着烟火表演。如明代官员呂毖所撰《明宫史》卷二载有:“或于寿皇殿安方圆鳌山灯,有高至十三层者。派近侍上灯,钟鼓司作乐,内府供用库备蜡烛,内官监备奇花、火炮、巧线、盒子、烟火、火人、火马之类”。由上可知,明代鳌山灯不仅体型大、数量多,而且里面有蜡烛、火炮、火药等易燃易爆物品,这些如果物品如果不做好防控,很容易诱发火灾。不仅如此,明代火药种类多样。如官员沈榜所撰《宛署杂记》卷十七就载有烟火的不同种类:响炮(有声)、起火(高起)、三级浪(起火中带炮连声)、地老鼠(旋绕地上)等。这些火药由生铁粉掺杂硝、硫磺、灰等。更有甚者,有专门的烟火匠人把各式各样的烟火绑在高大的木架子上,各个烟火之间用火药线(火油爆管)连起来,只要点燃第一个烟火的引线,其它的烟火可自动燃放,产生与《沙哈鲁遣使中国记》中描述相近的照明效果。不仅如此,明代的工匠还能把火药制作成不同颜色的火焰。明代杂记《墨娥小录》卷六还提供了不同火焰颜色的配方,如硝、硫磺、碳、铁屑组合后,可发出黄色火焰;硝、硫磺、碳、铜粉组合后,可发出绿色火焰;硝、滑石、碳组合后,可发出紫色火焰等。由上可知,鳌山灯会上的烟火虽然五彩斑斓的,但其制作材料为易燃易爆物品。此外,搭设鳌山灯的木架子也容易着火,因而属于易燃品。

其三,缺乏消防通道。因为鳌山灯体型巨大、色彩绚丽,因而从百姓到皇帝都乐于观赏。如明朝史学家陈建所撰《皇明历朝资制通纪》,其中卷六载有“(永乐十年)正月,元宵节,赐文武群臣宴,听臣民赴午门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上或御午门示御制,使儒臣奉和以为乐。”永乐皇帝下令,在每年元宵节时,臣民均可到午门观看鳌山灯会,以体现与民同乐的思想。他甚至会亲自登临午门,与百姓同乐。不仅如此,鳌山灯会还放烟花,还有宫娥翩翩起舞,钟鼓司亦伴奏优美音乐,其吸引力大,因而围观者多。如图4所示的明代风俗画《上元灯彩图》,其中心内容绘制的是一座鳌山灯,由江南造园的太湖石堆成假山形式,不同形式彩灯,以民间故事人物为主题,贯穿其中,而周围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围观者。如此多的观众,如果缺乏必要的消防通道,不仅在出现火灾时不利于救援,而且还会造成观者踩踏事故。而永乐十三年的午门火灾中,因为观灯的人太多,很多人来不及逃走,或被踩死,或被火烧死,连都督同知马旺也被烧死了。

图4  《上元灯彩图》中的鳌山

三、火灾教训

火灾的教训是深刻的,朱棣亦进行了深刻反省。《大明太宗文皇帝实训》卷之一载有朱棣在火灾后第六天对皇太子的训诫:午门观鳌山灯火,本是与民同乐的好事,但由于自己的不谨慎,导致火灾,这是上天惩戒他的德性不足的一种方式。而实际上从科学角度而言,午门火灾的教训主要包括防火预案和火灾扑救两个方面。

从防火预案角度来讲,各种预防措施应提前做好。这些预案包括对火源和易燃易爆品的控制、人员的疏散、灭火水源的准备等。鳌山灯由无数个灯叠加而成,灯与灯之间为火药连接,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失火,就有可能诱发大火,因而应有及时扑灭任何小火源的措施,避免火势蔓延;或者不同的火源之间,采用防火材料进行隔离。另应对游人的数量进行控制,避免发生火灾时产生挤压和踩踏现象;在必要的消防(逃生)通道方面,应提前做好规划。

此外,水是灭火的重要灭火物质,在鳌山灯会附近应有充足的水源。午门以北即为内金水河,尽管紫禁城当时尚未完工,但内金水河在当时已经有了。如《明代职官政书文选·礼部志稿》卷二载有永乐十五年十一月,内金水河及太液池(今北海公园附近水池)的水面凝结成楼阁、龙凤、花卉状图纹,永乐皇帝特允许朝廷群臣前往观看。在元宵节,内金水河的水面层可能尚在冰冻状态,需提前开凿备用,否则很可能延误救火的最佳时机。类似的例子是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十五日夜间太和门火灾。根据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所撰《翁同龢日记》记载,太和门广场的内金水河因为冰冻,救火人员凿冰一尺才取到水。由于消防用水供应不及时,最终导致太和门被焚毁。

从火灾扑救角度而言,灭火人员应具备充足的火灾扑救能力。所谓扑救能力,就是具备足够的灭火成员,拥有可靠的灭火工具,能够及时有效地扑灭火灾。明代紫禁城内没有专职的消防机构,火灾的扑救主要由禁卫军兼任。在午门火灾中,仅有部分禁卫军能参与灭火,其余人员还须守卫皇城。这使得扑救火灾的人员数量不足。而参与灭火的人员多为“兼职”,因而缺乏专业的灭火技能,无法有效的控制火势,结果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负责人马旺甚至在救火过程中被烧死。而从灭火工具角度来讲,明代宫廷里的灭火工具主要沿袭于宋代,包括水桶、唧筒、麻搭、水囊、水袋等(图5)。这些消防工具提供的水量少、喷水射程短、自动化程度低,相对于体量硕大、猛烈燃烧的鳌山灯而言,其扑救能力是极其有限的。

图5  (宋)《武经总要》中的灭火工具

四、结语

明永乐十三年正月十三夜的午门火灾,为紫禁城内最早的火灾。火灾产生的原因主要与鳌山灯会的火源多、易燃易爆物品多、缺乏必要消防通道等原因有关。火灾的教训主要包括应采取有效的预案和具备足够的扑救能力两方面。尽管该火灾过去已有六百余年,但是火灾原因与教训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公共消防仍起到重要的借鉴和警示作用。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

(0)

相关推荐

  • 元宵节趣闻

    古诗云:"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宵赏灯这一古老的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 <明宪宗元宵行乐 ...

  • 赵蕙蓉:明代北京的元宵节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宵赏灯,这一古老的习 一直保留到今天.   明代以前,有关北京元宵 ...

  • 上元之夜:故宫元宵灯会,你想看的都在这里了

    唐 上元节的长安街头, 灯火阑珊,人头攒动. 泪光盈盈的小太平, 笑靥缱绻的薛绍, 面具揭下的那一刻, 时光静止但又仿佛过了很久. <大明宫词>中的这一段 让上元节充满浪漫气息. 正月十五 ...

  • 紫禁城明代四次大火:嘉靖年间最惨重,大火一直烧到午门外

    紫禁城宫殿从建成起,无时无刻不受到火灾的威胁.这些火灾主要是来自天灾,也有的是来自用火不慎,极个别的为有意纵火. 紫禁城的第一次大火发生在它刚建成的来年.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正巧赶上甲子日,大吉大利, ...

  • 紫禁城里寻金记(23)朱门金钉

    接上文书,咱到了神武门,话说这神武门相对午门而言是紫禁城的北大门,在明朝那会儿,它不叫这个名字,因为所处的位置在北方,四灵中玄武镇守北方,因此叫玄武门,您可别搞混了,和唐太宗李世民那个"玄武 ...

  • 紫禁城里的防火墙

    (本文载于<科技日报>2021年5月7日第8版,有修改) 紫禁城(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拥有数量庞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由于木材具有易燃性,因而紫禁城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紫禁城里的历代帝 ...

  • 紫禁城里的“灭火枪”

    周  乾 (本文载于<科技日报>2021年3月19日第8版,有修改) 紫禁城建筑多为木结构承重,而木材为易燃材料,因而防火极其重要.明清时期,紫禁城的灭火工具除了云梯.钩子.水桶等传统工具 ...

  • 紫禁城里的豹奴——正德皇帝

    周 乾 豹子又名花豹,是地球上出现较早的猫科动物.其体型似虎,头小尾长,四肢短健,犬齿大而锋利.豹子性情凶猛,奔跑速度快,攻击性强.我国很早就有关于豹子的记载,如先秦古籍<山海经>卷二之& ...

  • 驱疫贺岁饮屠苏 紫禁城里的新年礼俗

    周  乾 (本文载于<科技日报>2021年2月5日第8版,有修改) 我国古代的农历大年初一又被称为元旦.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帝,都希望在元旦日大吉大利,并以特定的活动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

  • 中学生早恋的六大原因,每一个都发人深省!

    有一首关于<早恋>的打油诗在网络上很流行,诗的内容如下: 少年求学闯天涯, 浪漫校园邂逅她. 三年双飞皆落榜, 各回各家找各妈 无奈往事成追忆 羞租破轿接班花 这首打油诗以一种戏谑的口吻形 ...

  • 紫禁城里寻金记(24)金碧辉煌

        接上文书,咱出了神武门就走出了紫禁城,偌大个城,据统计有8900多间房,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每天在紫禁城里一天换一间的住,至少要住到23岁.但从现在紫禁城开放的空间上看,如果认真的逛下来,好好 ...

  • 要不是溥仪自己说出来,紫禁城里的这些黑幕,你根本想象不到!

    明清以来,北京故宫一直是皇宫.末代皇帝溥仪被紫禁城驱逐后的第二年(1924年),世界上最华丽.守卫最森严的皇宫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近五百年的风尘,在这座幽静的宫殿里发生了多少历史故事 易中天先生曾在品 ...

  • 紫禁城里寻金记(21)金色瑞兽

    接上文书,我们出珍宝馆,过西六宫,就来到了御花园了.御花园里满园的亭台楼阁,古木参天,繁华似锦,虽不大却处处留心,就连脚下的是石子路也被精心设计成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皇家的威仪,后宫的勾心,在这里变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