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观鸟运动为何发展缓慢
观鸟久了,会发现中国的观鸟现状远不如发达国家。仅以美国和英国为例:
美国有4800万观鸟者,约占总人口的16%,其中一半以上年龄大于45岁。
(2006年美国渔业及野生动物局报告)
英国皇家鸟会有超过100万的会员,也就是说,在英国的3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像疯子一样观察鸟类。(2011年数据)中国观鸟者不足10万人,不到总人口的0.1%,但近年来发展迅速。(2013年数据)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在我看来原因有以下几点:
自然环境
现在鸟类的生存状态着实不容乐观,为什么呢?造成鸟类减少的原因如下:
1、栖息地被开发商等破坏,供鸟类正常繁殖的地方越来越少。许多鸟类的栖息地都在湿地,而湿地一旦被开发,即使营造为湿地公园也会对原有的鸟类和大量潮间带生物的栖息地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近年来填海造陆因成本低、收效高而被政府采纳,把沿海湿地列为未开发土地加以破坏,殊不知这对沿海环境损害巨大,已经造成了几种鸟类的极度濒危。
2、农药水源的污染。吃了被农药及其他有害化学物质杀死的虫子或种子,饮用被污染的水,使不少鸟中毒,甚至死亡。
3、人为的改变自然环境,尤其是错误地引进外来入侵种破坏地域生态平衡,使鸟类数量锐减。错误放生巴西龟,猫爪藤等植物的引进就是最好的佐证。
4、人类为经济利益大量捕鸟。被捉的鸟死亡率很高,被笼养的鸟能逃生的也微乎其微。在中国,鸟类虽然被保护,但普及率低,捕杀现象仍然存在。可喜的是,森林公安的效率在不断提升。但网上仍还到处流传着捕鸟秘籍,还有不法分子大量在无人岛上拣拾鸟蛋。
5、温暖地区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盛行,本地留鸟无法正常觅食,体弱的鸟被饿死。
6、长途迁徙的鸟类也会因建筑物过高过密,光污染等原因,扰乱了鸟类的迁徙,成群的鸟撞到建筑物上死亡。讽刺的是,光污染不仅扰乱了鸟类,还对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寿命都有影响。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沙滩在夜晚甚至亮如白昼。
在福州,鸟类现状也不容乐观,越来越难看到珍稀鸟类。鸟类数量的锐减,使人们与野生鸟类亲密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难以建立感情。大多数人愿意在家里养宠物而不是去观察自然。
社会环境
一位鸟友曾经在广州拍到过一对赤红山椒鸟,第二周却发现它死在了捕鸟网上。
中国政府虽然大力支持观鸟,但观鸟还是不够方便。北美大部分观鸟族都订阅了当地观鸟组织的邮件,一旦在附近发现稀有鸟类,他们就会收到群发邮件和方位图。只要打开手机,开车就能找到。
而在中国,却只能靠口口相传或者微信、QQ这种相对封闭的社交圈。鲜有社团等大型团体,造成消息接收缓慢。但是可喜的是,近年来观鸟社团雨后春笋般兴起,观鸟人数也大幅增长。
对自然认识不多,自然教育缺乏
自然教育是以有吸引力的方式,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与自然的联结,尊重生命,建立生态的世界观,遵照自然规律行事,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大多数城市人对自然了解不多,过度依赖电子产品,而农村的人受教育程度不高,经常在无意中破坏生态环境。我们平时上的生物课,其实并不完全是自然教育,书本里大多是理论知识。有一次生物课,我们观察泥鳅的血管,结果居然有人没见过!可见中国学生普遍缺乏自然教育。导致人们对自然产生了误解和隔阂。
没有“从小做起”
国外,只要一个小孩举得起望远镜,父母就鼓励他观鸟。而在中国,又是怎样呢?父母把兴趣功利化了,首先就问“这对孩子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导致观鸟起步较迟。
总之,中国在观鸟的路上还要继续摸爬滚打,很久,很久。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探索大自然的野趣和神奇之美,激发爱惜和保护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