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年轻人容易猝死
一般来说,猝死多发生在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群中,然而近年来年轻人猝死频发,不禁引起反思:究竟是哪些行为让我们成为猝死的“目标”?
一、为何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据统计,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见的猝死原因。
所谓猝死,就是急性突然死亡,或者突发24小时内的死亡,而心源性猝死是由多种外因诱发心脏问题导致的猝死。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急救医学科副主任刘小路指出,心源性猝死的诱因有很多,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以及吸烟酗酒、高度紧张、长期熬夜、激烈运动、体重肥胖等。
刘小路表示,以前心源性猝死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主要由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引起,比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猝死综合征、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心病等。近年来,中青年心源性猝死的比例不断增加,主要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应酬过多、压力过大、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过度运动等。
发表在《中国急救医学》的论文指出,心源性猝死是猝死的主要类型,约占57.8%。数据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8/10万。虽然发生率不算高,但人口基数大,推算下来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高达54万。注意,54万仅仅是心源性猝死的人数,如果算上其他类型猝死,数据将会更触目惊心。
更可怕的是,有的人早就在猝死的边缘徘徊,自己却毫无察觉。
《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显示,在猝死的病因中,情绪激动占25.66%,劳累占24.53%。
情绪激动时,人的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不仅可能诱发心梗,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过度劳累时,交感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同时分泌大量血管活性物质,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由于血管变细,心脏将血液泵入血管会更困难,血管也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心脏和血管都会深受其害,急性心梗的风险也会增加。
二、猝死并非悄无声息,来临前有征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教授丁荣晶提醒,猝死来得突然,但也是有征兆的,如果能尽早发现蛛丝马迹,就有可能救命!
1、胸痛
据调查,约有50%的患者在猝死前会出现胸痛,伴随呼吸急促的症状,并且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肩痛、胃痛等,因为相关神经的传导具有放射作用。
2、嗓子发紧
患者会感觉嗓子突然被“锁住”,很难发声,因为人在疼痛时会刺激神经末梢,疼痛感传导至大脑,还会传导至颈部。
3、心慌晕厥
没有心脏病史,却突然出现心脏不规律跳动,休息后恢复正常。部分患者的心跳速度过慢,甚至停止心跳,导致脑供血不足,发生晕厥。
4、过度疲惫
明明没有做什么体力活,也没有熬夜加班,但总是感到很疲惫,浑身没有力气,同时伴有喘气不顺、水肿等症状。
5、失眠多梦
经常失眠,难以入睡,或在睡梦中由于呼吸不畅被憋醒,醒来后脸色发紫、嘴唇发青等。
6、大汗淋漓
没有剧烈运动,天气不也热,但莫名其妙出一身汗,可能是心梗的前兆。
三、发生猝死,抓住“黄金4分钟”
猝死发生之后,越早急救,救治成功率就越高。因此一定要抓住“黄金4分钟”,人人都要学会急救步骤。
第一步:确认是否有脉搏,如果没有脉搏就是心脏骤停。
第二步:拨打“120”紧急电话求助,并向急救人员清楚说明现场情况。如果现场能找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可根据指示进行急救操作。
第三步:急救人员会在电话中指导你进行心肺复苏,如果心脏骤停超过4-6分钟,脑组织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如果心脏骤停超过10分钟,就会导致脑死亡。
时间就是生命,猝死一定要及时救治,一秒钟也不能耽误。此外,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出行时,要记得随身携带急救药物,留意身体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