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盏灯丨读书的故事
吧啦原创文学,陪你走过每一个有梦的日子
编者按:
读书之于精神,恰如运动之于身体。
捧一本良书,就着经历过的起起伏伏,将书中的文字与自己情感揉和为一体,便是刻在骨子里最具养分的营养液,便能拓展自我人生的宽度和厚度。
— — 编辑 璃君
五岁的时候,我还不会念“大象”的“象”字。我深刻地记得父亲教我这个字时可没少生气,我也没少挨打。那一回,父亲在西厢房里坐下,我一向惧怕他,怕他教我数学题,我亦笨的老出错,就要挨打。他就那样静静的坐着不说话,我感到一阵阵恐慌,身体也情不自禁的扭动起来。
“你还记得你在上海的时候不会读大象的‘象’字吗?你总说大炕!大炕!”父亲突然这样跟我说话让我心里害怕,我寻思着他接着还要问问我什么。
我父亲是个脾气急躁的人。他教一遍,我跟着学一遍,四五遍教下来之后大象的象字我依旧不会读。我父亲当即发起火来,一只手抽在我的嘴巴上,我感到嘴唇火烧一样的疼痛,嘴唇肿起来了,像是多长了一块肉,鼓得很高。
父亲虽是个性情急躁的人,却也有格外温柔的一面。我童年时期所能够读到的书籍都来源于我的父亲。现在想想,自己对文字的全部热爱大概也是那时候萌生的。父亲念书念到高中毕业,文科出身,他上学时候学下的有用的话都还记得,也经常拿这些话来教育我们,我想受过教育的父亲大概是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有一年的夏天,在外地打工的父亲托人给我带回一摞崭新的童话故事书,我正处于童心泛滥的时期,对这些光鲜美丽的童话故事喜爱之极。正赶上田地里出活的时节,爷爷奶奶下田干活很晚才会回来,我就坐在门口的石头上捧着手里的书认真的读,蚊虫趴在我的腿上叮咬着,我一面用手扶正书,一面用手驱赶。眼望着天越来越黑,夜色越来越沉重,书上的字像爬动的小虫子一样叫人看不清,直到我看不清最后一个文字时,我才合上书蹲在门口等待着。那时候屋里老鼠多,天一黑老鼠就走亲戚一样在房梁之间窜来窜去,尖尖的爪子划得瓦片沙沙的响,像冬天里雪籽子在抽打窗柩的那种声音。我那时什么都不怕,就怕老鼠,记得有一年夏天我睡在床上,风扇呼啦啦的转着,老鼠沙沙的在房顶窜来窜去,我吓得鞋也没穿就跳下床。我不敢进屋里把灯泡扯亮,只好蹲在门口把书放在腿上任蚊子叮咬。
开学的时候,我把父亲买给我的十本崭新的童话书带到学校里炫耀,多半被人借了去,到后来也没再归还。
上了小学之后,认识的字更多了,我所能读到的书越来越多,每次发新课本时我都异常的兴奋。我兴奋是因为我又能有书看了,语文课本对我来说就是一本新鲜的课外书。这种新鲜感被我翻来覆去的读过几遍之后便失去了那诱人的色彩,我开始从同学借书,各种各样的作文书,还有语文资料上一些简短有趣的故事、文化知识,我把我所能读到的都称为“书”。有一次我从我们班数学成绩特别好的女同学手上借来了一本《红楼梦》,浓缩版,封面是彩色的,还配有精美的图画。这对我来说如获至宝,但那时理解能力有限,只能读出来书中的故事,却领悟不到书外的意思,懵懵懂懂的晓得了黛玉葬花是怎么个一回事儿。
后来父亲每回来一次就会给我带书,《新概念作文》、《三字经》、《水浒传》、和一本本语文数学试题。我倒很喜欢《三字经》,也对里面的历史故事和附带的格言警句有着浓厚的兴趣,立木为信、杯酒释兵权、烽火戏诸侯……每天夜里睡觉我都会背一两条《三字经》才会入睡,从人之初性本善到孝经通四书熟。
我的母亲没念过书,自也不会理解看书人从书中所获得的好处。我经常把学习的时间用来看书,有一回我躲进屋里读着我从书店廉价买回来的贞探书,正高兴时,母亲突然推门而入,她怒气冲冲的一把夺走我的书,气愤的撕毁着。她觉着我这是不干正事,看闲书,想以此来偷懒耍滑,我只好一面听她的骂,一面去喂鸡扫地,干完这些后,我把地上破碎的书片粘在一起,勉勉强强还算个书的样子,待到母亲出门窜门去后,依旧躲在屋里如饥似渴的读着。中年以后的父亲注重养生,所带回的书籍也都与医有关。我之后真正接触文学书籍是在我读了高中以后。
有一年暑假,我的姑姑从上海回来,我们闲聊着,聊到书,姑姑说她正在看莫言的《生死疲劳》。从姑姑的描述中我开始对莫言的作品充满了期待感,之后当我读了《四十一炮》、《丰乳肥臀》、《蛙》、《白狗秋千架》、《马语》、《会唱歌的墙》、《怀抱鲜花的女人》、《透明的红萝卜》、《牛》、《拇指拷》等作品后才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我开始深深地被文字独特的美而吸引,心中那种渴望述说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我对文字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在读余华的作品《活着》时,经常泪光闪闪,对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怀着怜悯之心。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回忆个好些天,从中重新获得触动人心的情绪。
我正是对书有着这份厚厚的感情,读完了《蓝袍先生》、《许三观卖血记》、《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草房子》、《七里茶坊》、《受戒》、《皮凤三楦房子》、《家堂轴子》、《异秉》等长短篇小说。
书,是永远也读不完的,我读书的故事还在继续,我要把这份深厚的感情沉淀到骨子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