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笔记:东山陆巷
梁东方
陆巷是东山太湖湖边上的一个山村,因为要买票才能进去所以就成了东山的一个景点。这样说可能有点奇怪,但是如果按照一般旅游的逻辑,一个不卖票的地方就很难说是景点,而一个地方一旦卖票了,就说明一定是景点了。这是人们在商业化旅游的时代里对风景与景点的本能定义,其中的商业化诱导与个人判断上的不由自主因素都是有的。
陆巷最主要的招牌是明代宰相王鏊故里,明朝宰相王鏊从太湖边的这个小村庄走向朝廷,走向放眼整个国家的舞台,符合传统上对一个理想的读书人的全部想象,以至于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也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景点。
陆巷村口有一条像是河的水道,这条水道通向据说是年代久远的码头。这里是村子里的船出发之地,出发去太湖之上,对太湖岸边的其他地方,走水路的话,都由此启程和归来。
从这里走出去的本村人叶梦得是南宋的词人,官至户部尚书,其故居为宝俭堂,那自然也是陆巷作为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村子里有诸多名人,怎么说也是山好水好环境好的明证了吧。
从这里走出去的本村人王鏊中连中解元、会元、探花,被其门人,后来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更有名的唐伯虎称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村子里窄窄的巷子中竖起来的牌坊是没有柱子站脚的地方的,仅仅有牌坊本身。解元、会元、探花几个大字新涂了油彩,显得像是最近才刚刚竖起来的时候那样醒目。一进进府邸不是平原上那种由南而北排列的格式,而是左右分列,几个院子的门都对着一个共用大院的格式。这是因为山村土地非常有限,湖水和山麓之间,能建房的地方就只有这么多。
至于村中街道两侧,自然是美食一条街的格式。而只要稍微离开主街,就会进入山村中的常态:寂静中带着几分落寞,风雨之余的落叶这里那里地点缀在石头小路上,水的光亮和叶的暗淡之间是时间之河无始无终一样的久远与迷蒙。
顺着一条有寒谷寺指示的路径走,逐渐上了山。山路上落了很多石榴,都是没有长成就被虫子吃了,经不住风雨落下来的。而山顶位置上的黄墙小庙居然也有一道墙坍塌了下来,覆盖在了山路上。从这破败的庙宇角度俯瞰白墙黑瓦的村庄,俯瞰不远的太湖上的风,很有画意。庙宇的位置非常重要,宗教的意味不说,仅仅从地理角度上看,也多是审美的节点,多是俯瞰与遥望的最佳所在。庙宇本身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和从庙宇出发的视角的审美,完全融合,自身的一点残破也就不再是什么问题。
白墙黑瓦的民居建筑和黄褐色的浑浊湖水和碧绿的山麓山坡的确是最相般配的颜色,舍此的其他选择都不能想象。有意思的是,这样的白墙黑瓦好像完全无惧风雨,没有任何风雨侵蚀的痕迹一般,难道是景区大地艺术的一部分?实际上整个东山的所有村庄都是这种颜色结构。
在陆巷村外太湖之滨,有栈桥式的堤坝深入水中,水中片土之上有树有田,是为一景。这一景,从我这样外人的角度上看,恰恰是最符合自己对水畔生活的想象的。好看耐看,像是有不尽之意蕴含在这构图精致的画卷。
站在这个位置上,将太湖的浩瀚和身后陆巷古村的巍峨并置,是体会山水之间的人居之美的最好角度。喝着陆巷食品一条街上买的酸梅汤,其纯冽可口的滋味正是山水之间的物产恰如其分的味道。
一方水土一方人,这一方水土得天独厚,生活在画境之中,有山水双利,亦不乏平原耕作的方便,基本上是人类栖居在大地上的极致状态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作为景点也是不为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