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给她拍过同名电影,上海第一代劳模的“十七棉”记忆
沿着海州路走到贵阳路,再一直走到杨树浦路,这是过去黄宝妹每天走去工厂的必经之路。杨树浦路2866号,过去的国棉十七厂,如今变成了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昨天,记者和黄宝妹一起沿杨树浦路走着,她一个个地指认着,“这是二纺,这是三纺,没想到啊,现在都改造得那么漂亮了。”
1953年,黄宝妹被评为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也是上海国棉十七厂唯一一个全国劳模。1958年,著名导演谢晋根据其事迹拍摄了同名电影。
从14岁进厂工作,到1986年退休,黄宝妹在十七棉工作了整整42年,见证着杨树浦路沿江工业带的历史变迁。
贾樟柯在拍摄《海上传奇》之前,曾到杨浦采访过黄宝妹,并与其一起重返十七棉旧地。当时,十七棉已经全厂搬迁到江苏大丰,旧厂房变成一片废墟。 本人供图
墙上的“安全生产”标语,揭示着工业时代的印记。 黄尖尖 摄
黄宝妹说,“沿江全是大工厂,24小时不停运作。一个厂子就有上千上万名职工,人流量很大,上下班的时候车子都挤不进去,周边小店的生意也十分红火。”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杨树浦就聚集了300多家纺织、造船、造纸等不同门类的工业企业,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被称为“近代上海工业的摇篮”。黄宝妹所在的国棉十七厂(简称“十七棉”),前身是日资裕丰纱厂,经历了90年的历史沧桑,其厂房著名的日式“锯齿形”房顶,如今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成为那个时代的印记。
黄宝妹介绍说,“那时候的纺纱车间,为了追求产量,白天连着黑夜‘三班倒’地生产。”从6:00到14:00,从14:00到22:00,再从22:00到次日6:00,车子从不停转。
“中午吃饭的时间车床也不关,一个人去吃饭另一个人赶紧接上,那场面哪,棉絮飞舞,热火朝天。”在黄宝妹的描述中,记者仿佛看到了半个世纪前的现代工业文明,就是在这样一片“锯齿形”的房顶下开始孕育成长。
当时十七棉有7个工厂、2个织布厂、4个纺纱厂,还有一个机动工厂。黄宝妹所在的是第二纺纱厂(简称“二纺”),位于杨树浦路的南面,正对着江边。每天棉花运进来,纱布运出去,都是通过黄浦江的船运。
码头上的船工雕塑,再现了工业时代船运的情景。 黄尖尖 摄
贾樟柯在拍摄《海上传奇》之前,曾到杨浦采访过黄宝妹,并与其一起重返十七棉旧地。当时,十七棉已经全厂搬迁到江苏大丰,旧厂房变成一片废墟。
“我看到当年我们的纺纱车、织布车,全部都被敲掉了。”黄宝妹回忆道。
厂房的墙壁也被敲掉,原来的各个车间被重新打通,很多房子黄宝妹都认不出来了,只有位于中间的煤炉间还矗立在那里。
2006年,十七棉的改造方案最终确定,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夏邦杰担纲设计,2009年下半年正式动工,整个厂区改造花费2.5亿。如今,老工厂华丽变身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纺纱的味道被代之以时尚的气息。
厂房内有各种靓丽的品牌店,散发着“森严黑”气息和梦幻灯光的亚洲第一秀场,还有包含国际一线品牌体验区、时尚名品生活区和时尚运动休闲区的“时尚精品仓”。
对历史资源的充分保留让这种改造充满了文化底气,法国式情调让这个创意园区充满了浪漫气息,而长达数百米的岸线则使得进入园区的人们有了更多的体验。
如今的杨浦滨江示范段,每天都有居民来此活动休闲,真正实现了“还江于民”。 黄尖尖 摄
在黄宝妹的记忆中,以前的滨江地段是走不通的。
今年7月,杨浦滨江开发一期工程,西起怀德路,东至丹东路550米的公共岸线示范段向社会开放。
人们可以看到,废弃的工厂被尽量按原来的历史机理保留下来,它们让今日来到滨江的人们不由自主地产生起对工业时代温热的回忆。工业之舟、纱厂廊架、芦池杉径、渔港再现等景观,形成了杨浦滨江示范段的独特历史文脉景观。
黄宝妹经常和昔日的老工友们一起回到旧厂里看看,到黄浦江边拍照留念。
江边廊道上有一个模仿纺织车建成的“纱厂廊架”模型,从坡道穿越廊架而上,犹如穿越时空回到纺织机嗡嗡作响的大工业时代。“纺织车”还在,纺织的记忆便不会消失。
“我退休以后,杨树浦的工厂一点点关闭,杨树浦路就一直没什么人气了。”黄宝妹说,杨浦滨江未来能建成一个有历史感和现代气息的公共景区,吸引更多人来这里,重回昔日的繁荣是她最大的期望。
“纱厂廊架”模型,从坡道穿越廊架而上,犹如穿越时空回到纺织机嗡嗡作响的大工业时代。 章明供图
杨浦滨江岸线总长度约15.5公里,是中心城区中最长的,按南、中、北三段进行开发推进,目前的重点在南段。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将分成五期进行开发,并计划于2017年6月底前实现杨浦大桥西侧全面贯通开放。目前杨浦滨江南段已完成1213亩土地的收储工作。
工业历史遗存是杨浦滨江的最大特色。5.5公里的南段滨江沿线,共分布着32幢历史保护建筑,按照规划,它们将被一一保留下来。据杨浦滨江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杨浦滨江开发强调“有限介入”,“人工介入越少越好,尽量原真性地保留工业。”
按照目前杨浦滨江地带的开发规划,未来30%土地作为公共空间,30%作为市政用地,其余40%作为开发用地,用作商业、博物馆、办公楼、酒店等多元业态。
从江边到内陆,首先是公共的步道空间,然后是商业化设施,再到办公楼和住宅区,从低到高,形成有梯次的产城融合的滨江空间。
到明年年底,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公共空间将全面贯通。其中杨浦2.8公里的黄浦江岸线,涉及到滨江示范段、公共空间二期和四期的建设,以及内环线内2.8公里范围防汛体系、码头岸线、慢行系统,将于明年6月底前全面贯通。
(作者:黄尖尖;
(作者:黄尖尖;题图来源:黄尖尖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