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8559-老照片:带你去看红旗渠是如何建造的,感受前辈奋斗精神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项伟大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几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的。通过一组老照片带大家去看当年修红旗渠的场景,感受前辈奋斗精神,见证红旗渠修建的艰苦岁月。图为当时修建红旗渠开山运石的场景。

红旗渠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全部开凿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腰,工程十分艰险。图为青年突击队正在开山劈石,他们身后就是悬崖。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图为女子运石队,她们正在用一个简陋的木制小推车在运输石头。

河南林县(今林州市),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这里历史上就严重干旱缺水,水资源匮乏。为了解决大面积灌溉,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当时林县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图为百姓修渠现场。

修建红旗渠要穿越太行山的悬崖峭壁,这里地势高耸、险峻,当时修建这项工程也没有什么现代化的工具。修建红旗渠是在粮食紧张、物资短缺、设备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倍历艰辛修建而成的。图为三个百姓在合力搬运一块巨石。

在建渠过程中,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自己建造了大部分材料。其中水泥自己制造了5170吨,占总量的77.1%;炸药自己制造了1215吨,占总量的44.3%;石灰自己烧制了14.5万吨,占总量的100%;所用的工具也是自己修的。图为百姓在悬崖上打炮眼,他们是通过腰系大绳,下到山腰进行作业的。

林县百姓为了修建红旗渠做出了巨大牺牲,当时参与修渠的群众有7万多人。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图为修渠百姓在山洞内抡锤打钎,劈山凿石,洞内黑漆漆的只能通过马灯来照明。

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1969年7月工程全面竣工。图为在山崖上休息的修渠百姓,他们吃睡都在工地上,当时的条件实在是艰苦,山崖上还有当时修渠宣传标语。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的内容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图为女子打石队,这些大石块通过她们手上的一锤一钎变成整齐的石块,这些石块将用来修建水渠。

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能工巧匠,为改革开放后林州儿女出太行搞建筑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图为百姓正在用开山劈石得来的石块进行砌渠。

红旗渠解决了当地吃水问题,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它的修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人民的生存条件,促进了林州的经济发展,而且孕育产生了红旗渠精神!图为红旗渠修成通水现场,当时这里围满了百姓,这是他们的劳动成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