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线回忆:上海后方机电工业公司调整前后

上海后方机电工业公司调整前后
瞿惠相     微信版第779期

60年代国际形势非常紧张,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1964年六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毛主席及时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和“三线一天建设不好,我一天也睡不好觉"的指示。

在上海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1965年上海市机电工业局技术二处负责常规兵器生产和筹建上海小三线建设。随着机电系统上海小三线建设和发展,1966年9月成立了229指挥部661工区。工区党委书记是王公道,主任周元首,王微珉任工区办公室主任。(工区当时在安徽宁国风形山借了一间小房子办公)

周元首(中)

随着小三线建设的发展,在661工区的基础上后来成立了上海后方机电工业公司。

1
基本情况

根据中央关于加强战备巩固国防的战略步骤,上海后方机电工业公司先后在安徽的池州、安庆、宣城三个专区和浙江的临安共六个县境内建成十四个单位。其中工厂十一个,运输车队一个,机电中学一所,公司机关一个,总投资1.3386亿元;职工12431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11978人,集体所有制职工453人;拥有各类金切和锻压设备2107台,建筑面积56.43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22.4万平方米。

火炬厂

在军品生产方面,先后建成以57高炮和69式新40火箭筒、弹为主体的6条军品生产线,累计生产57高炮563门,69式新40火箭筒71188具,新40火箭筒弹207.24万发,82无后座力炮1063门,木柄手榴弹1849万枚,钢珠手榴弹150.98万枚,并试制了8种军工新产品。

公司主要产品:69式新40火箭筒

在民用生产方面,生产了铣床、车床、单体液压支枉、皮带输送机、阀门、水泵、耐氟电机、低压电器、电镀表、塑料机械、饮料机等50多种产品,一些产品曾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国务院国防工办、兵器工业部、煤矿工业部、上海市科学大会、上海市优质产品的奖励。

2
调整交接

根据上海市和安徽省关于小三线上线调整的协议和联合领导小组四次会议精神:关于分期分批进行交接的精神,上海后方机电工业公司在皖南13个单位分三批交接。第一批是813车队,机电中学。第二批跃进、红旗、联合、五洲、火炬、永红等六个单位,第三批卫海、前进、协同、胜利、公司机关。

跃进机械厂

整个交接工作在上海后方基地管理局的领导下,按照上海市和安徽省的协议,在财政和银行的具体指导帮助下,对全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进行清点造册,做好厂房设备的维护保养,抓紧债权债务的处理和落实职工的安置工作,积极同当地协商,双方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终于在1988年6月完成了全部交接工作。

由于协作厂在浙江临安,不属安徽省的交接范围,经征得临安县政府的同意。由华东师范大学接收,协作厂移交给华东师范大学全部不动产与部分固定资产原值882.4万元,净值597.13万元,并付给华东师范大学安置费90万元,开办费20万元。99名留在浙江的职工作为华师大在册人员,与协作厂终止关系。

上海后方机电工业公司系统14个单位,就地移交固定资产原值9950.3万元,净值6373.8万元,移交国拨流动资金1416.12万元,报废固定资产原值2833.7万元,净值1643.2万元。按照政策,留在当地的安置职工392名,其中自愿留在安徽的原上海职工11名,为弥补专项资金不足和帮助地方改造企业,支援地方费用150万元。

整个交接工作较好地体现了调整改造、发挥作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方针,基本上做到了上级满意,交接双方满意,职工群众满意。

3
调整中先联后并

根据“走联营的路子、实行先联后并”的方针,上海后方机电工业公司所属的11个工厂和一个汽车队,采取联营模式的有9个单位均并入上海老厂,另外永红厂、五洲厂、卫海厂由于产品生产需要,采取独资建厂的模式。

公司生产处戎家穗
卫海机械厂

上海后方机电公司系统工厂建设项目,原来总投资1.4亿元,其中贷款1.1亿元,自筹30 00万元,由于建材和设备价格上涨,经上海市财政审定总投资调整为1.9674亿元,其中贷款1.497万元,自筹4700万元。(贷款中有684万元为建住房贷款)批准土建面积184068平方米。

工程建设过程中,许多厂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努力缩短建设周期,使工厂早日投产取得经济效益,如永红厂在调整期间每年都能较好完成经济指标,1990年完成总产值1500万元,比1989年增长11.3%,开发新产品,qtj250汽车提升机,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深受国内外用户好评,全年实现利润60万元。

4
三线职工安置房建设

为妥善安置返沪职工,上级批准上海后方机电工业公司系统土地118000平方米,自筹125500平方米,根据人员安置情况,住宅楼基地分布在闵行、吳泾、永清、浦东、松江、南翔、安亭等8个地方。

上海老厂也充分体谅小三线职工的住房困难,千方百计的挖潜力拿出一部分宿舍来,如上海重型机器厂将鸳鸯楼住房让出给小三线协同厂,解决了200户职工的居住房。上海柴油机厂让出市光新村9000平方米给小三线协作厂,解决了住房的缺口。

公司领导与驻厂军代表合影

部分驻厂军代表

5
坚持生产,积累调整资金

上海后方机电公司当时面临的任务很重,既要搞好后方的搬迁和交接,又要落实上海的三线职工安置房建设,同时还要坚持过渡生产,三副担子一肩挑。在调整过程中基本做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生产不断,工作不松。1985年完成产值8815.2万元,是历史最好水平。

1986年以后小三线职工陆续返沪,多数单位并入上海老厂,利用老厂的厂房设备努力生产。协同厂利用上海重型机器厂的一个车间组织生产,五洲厂利用老厂组织电机生产,永红厂利用南翔轧花厂厂房进行生产,卫海厂租厂房进行生产,联合厂在跃进、水泵厂帮助下组织转产。

当年的联合机械厂

各厂经过努力,几年来共筹集调整资金12721万元。

6
妥善安置干部职工

根据上海市市政府《关于小三线调整中人员安置问题的批复》和安徽省《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单位交给安徽时有关人员安置问题的协商纪要》的规定,上海后方机电工业公司系统11741名职工,调整返沪的11327名,占职工总数的96.4%;留皖287名,留浙江99名,外省市安置15名,劳改应回沪未回沪13人。对返沪安置的职工,在上海市机电局领导下,各接收单位都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基本上做到了工种对口,充分发挥小三线职工特长。

有些生活在郊区的单身职工,为了做到就近安置,全系统“叶落归根”951人,其中机电系统安置590人,拖汽公司136人,局外单位225人,这样既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又减轻了三线单位的住房负担。

左:宁国通讯站

下:公司食堂用碗

有关干部安置工作,是按照上海工业党委批转工业党委干部处和经委劳动人事处《关于上海小三线调整中干部管理和安置的意见》机电局领导十分重视,局干部处做了大量工作,根据每个干部的年龄、职务、特长和专业水平,及现实工作表现和工作需要,全系统2465名干部得到妥善安置,绝大多数干部感到满意。

7
帮助安徽搞活三线企业

上海小三线跃进机械厂,安徽接收后改名为皖南机床厂,继续生产铣床。安徽省机械厅专程来上海,要求上海市在铸件技术力量方面给予帮助,并与上海市机电工业局签订协议,使安徽方面接收后生产不中断,并实现当年出口。几年来先后向美国新加坡等1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各种铣床317台,1990年生产400台,其中出口180台,完成产值605万元,实现利税53万元。

安徽在利用改造方面也取得显著效果,宁国县利用协同厂、联合厂的部分厂房设备,组建宁国县机械公司生产170f柴油机,1989年获省优质产品、部优产品,均打入国际市场。190w柴油机试制成功后,主导产品农用三轮车获省优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该公司被国家批准为中型企业,1990年产值达4000万元,实现利税500万元。

贵池成立了以池州家用机床厂为龙头的机械专公司,利用五洲厂、前进厂、胜利厂的厂房设备,能生产多功能家用工具机系列产品和轴承,分马力电机产品,hq400一1型3型工具机,获1990年第二届全国金马奖,产品出口44个国家和地区,创汇800万美元。

上海后方机电工业公司在上海、安徽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帮助、配合下,在后方机电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前后拼搏了七年,圆满完成了艰巨的小三线调整任务。

2020年8月1日

上海市机电局副局长朱一凡(右,离休老干部),60年代时在机电局技术二处负责军工生产和小三线建设,80年代中期负责小三线调整。机电系统小三线从开始建设、发展、调整,她都是亲历者、见证人。离休退出岗位后,她还时刻关心着小三线的调整和建设。2013年7月,她要我通知召集小三线的有关领导,专门开了一个座谈会,她把小三线上海后方机电公司这些真实可靠的数据提供给我,这次我下决心要把有关小三线上海后方机电公司的一些资料整理编写出来,一是纪念老局长,二是把上海后方机电工业公司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

瞿惠相:男,1948年出生于上海崇明。大专学历,1966年8月任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机要通信科总台机要译电员。1968年7月起先后在上海小三线协同机械厂(9337厂)新40火箭炮试验场、政工组、宣传科、教育科和职工子弟学校等部门工作。返沪后曾经在上海重型机械厂工会办公室,上海市总工会办公室。上海市机电工业局党委办公室和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信访办等单位工作。

小三线系列回忆

1 从胜利水泥厂走出的海派画家 沈嘉麒
2 皖南小三线建设的开路先锋 沈嘉麒
3 515库——一个高度机密的小三线单位 沈嘉麒
4 683汽车运输场 沈嘉麒
5 绩溪,我的第二故乡 郭向东
6 记旌德县上海小三线井冈山机械厂 沈嘉麒
7 宁国古田医院回忆(上) 陈正康
8 宁国古田医院回忆(下) 陈正康
9 在皖南山沟里看电影 沈嘉麒
10 小三线医疗队在宁国浪荡坞 顾月明
11 旌德历史上的上海小三线 刘四清
12 贵钢子弟八五钢厂重游记 周    军
13 我在绩溪瑞金医院的八年 吕建昌
14 我在宁国协同机械厂的日子 瞿惠相
15 我为宁国协同机械厂架设电视转播台 刘定建
16 绩溪燎原模具厂 沈嘉麒
17 古田医院建立应急医用血库 陈正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