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我的童年
作者∣曹国民 朗诵∣庭红
编辑∣荒烟茶生(ID:miaoxu0316)
作者:曹国民,网名:天马行空。汉族,江西南昌进贤人。于一九八二年加入进贤文联会员。曾在八一年《抚河》期刊发表过电影文学剧本《强音》(内刊)。
朗诵:庭红,又名花明玉净,安徽人,热爱文字和诵读,愿意在这些美好中与你温暖应答。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婆的家是在江南的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她家门前是一条铺着青石板的由东西伸展的路面,青石板路是傍着一条河流砌石筑就的。每户人家的门前都有一凹形台阶下到河水边。
我外婆家的大宅门要比其他的邻里宽敞,屋檐门楣都是大石块雕刻的镂空鸟兽图案。
外婆家的大宅有门厅堂楼二进,中间是天井。据外婆说,这房子是建于清朝的雍正末年间。还是外婆的老太玄祖手上建造的。
江南水乡的柔和秀美、以及大自然之钟灵,使该镇小有名气。著名才子王勃在他所写的传世名作《滕王阁序》中,就发出过“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由衷赞叹。自宋而清,就有璀璨夺目之星: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晏几道等等诸多文化才子涌现于世间。
外婆家大宅门前的河流正是一条抚河流域。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乘船下江南巡视就曾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亭榭、楼阁、云树环合的秀美风景留恋赞叹不已。
岁月如梭,荏苒的光阴蛀蚀着淡淡的流年。记忆中的童年光影,漾起我心中一层层细碎的涟漪……
因为“文革”时期的动荡岁月,我七岁那年被外婆接到她家的那个小镇生活。也就是在这里,我的学海生涯从此开启。
记得当时在那个小镇上有一个早在民国时期就有的“义学”学堂。老师当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年轻的大姐姐大哥哥们。他们教授的当然也不会是什么“之乎者也”式的启蒙教育。我们接受的是“我爱中国”、“为人民服务”等等语句以及单个的文字拼音。
我小时候很调皮,时常在课堂上看着窗外走神,向往着教室外面野疯的嬉嬉闹闹。有时候,在老师面对黑板写字时,我就会撺掇同学说话、玩游戏,但一看到老师转过身时严厉的目光与拿在手中的教鞭,我就会被吓得赶紧装作认真读书的样儿。
我小时候是很淘气的,而且还是那种“坏坏”的调皮淘气。坐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女同学,她有时候被老师点到站立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的当儿,我会用手压住她那扎着马尾式的直垂在我课桌前的长长发辫,让她突然间的无法站立起来,或者是,我会恶作剧的钻到课桌下把她的小凳子移开,等她回答完了老师的提问后坐下时,她会被重重的摔倒坐在了地下。
当然,淘气调皮捣蛋的我还是颇受老师喜爱的,因为我的学习成绩每次都是名列全班的一、二、三名。这不是说不听课不认真读书,我就什么都会懂。我一般都是在每节课的前二十分钟从不走神地听老师的讲课,但余下的课时就又不安份了。所以,老师也拿我没办法。特别是我的语文老师古板严厉,他个儿高高精瘦,很少看见他有笑脸。我那个时候很怕他。也许他是继承了他父辈的遗风吧,他的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是一个教书匠老先生。他会要求我们每天背诵课文。这也就使我打从心里感到枯燥乏味,也从内心对他生厌。那些摇头晃脑读诗文、背诵课文的日子,印着早读的晨曦、夕阳的余晖,成了一纸残破的黄卷。
不过,也成就了今天酷爱文学的我——打下了些许的国文基础。
但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社会动荡的大气候也自然波及到这座偏僻的古老小镇。我们这些“红小兵”们也理当会效仿“红卫兵”大哥哥大姐姐们,臂戴红袖章,肩扛红缨枪在小镇那熙来攘往的热闹场所站岗放哨……
有时候为了表现最红最红,我们小伙伴们还会跑去田埂地头找那些私自种栽了南瓜西瓜什么的,挖一个洞盖儿,往里面撒一泡尿尿,然后就把洞盖儿给盖好……
山长水阔,儿时的记忆是一弯浅浅的虹,或许,是童年的记忆过于深刻,或许,是那些沉淀在童年里的情愫,深深地扎根于心底里,在当经历了五十多个风雨冲刷的岁月之后的今天,还是犹如弹指一挥间般的就像是在昨天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