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才出一个圣人

⬆️点我 ⬆️

明 蔡世新 王阳明肖像 上海博物馆藏

01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假奉皇太后密诏起事。
长江以南,半个中国震动。
王阳明以一左副都御史巡抚南赣,官阶不高,却不到一个月即擒获宁王,平动乱。
使南部数省免遭涂炭。
然,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九月,巡按江西御史程启充,拿着一封信,就来弹劾王阳明。
罪名是“阴谋党恶,素与交通,乃贪天之功,谬获封爵,宜追夺提究”。
程启充口中的贪天之功,指的就是王阳明平宁王朱宸濠叛乱。
这明明是功,怎么就成了过?
看了信,嘉靖明白了。
这封是宁王朱宸濠与司礼太监萧敬、吏部尚书陆完的私书。
信中要求速将江西巡抚孙燧罢斥,又说接任者以汤沐、梁宸为好,王阳明也可以。
意思很明了,王阳明这是军匪勾结啊。
户科给事中汪应轸首先上书,为王阳明鸣不平。
接着,户科主事陆澄也出来为王阳明辩诬。
结果,引来各部曹科道官一哄而上,说汪应轸是王阳明同乡,陆澄是守仁门生,朋比欺罔。
群请罢黜王阳明。
还好,最后嘉靖只能亲下谕旨,再次表彰了王阳明“仗义兴兵,戡定大难”之功,认为不必更议。
现在,我们说王阳明是治学名儒,是治世名臣;是万人敌的名将,是开宗立派的思想家。
但这样一个不世出的人物,在嘉靖初年那会儿,基本被处于弃之不用的地步。
时人对王阳明的嫉妒伴随其一生,而程启充的这次只是其中之一,也不是第一次。
02
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平定宁王那会儿。
首先就是武宗身边那帮得宠的太监和武将。
朱宸濠起兵造反,与其说震惊朝廷,不如说乐坏了朱厚照及近侍亲随。
他们无事还要生非呢。
明武宗朱厚照剧照
武宗这个人,本就喜欢骑马打仗,多次到宣大边塞引军驰骋,是个不怕事且好事的主儿。
早就想要到南方嬉玩游乐一番。平反宁王,正是大好的借口和机会。
却没想到大军刚出发,就得到了宁王已然就擒的消息。
武宗很不开心,老子还没开始玩呢,就特么结束了?!
近臣江彬等人也很气愤。
他们都是行伍出身,久在边镇,没把锦衣玉食的宁王放在眼里,还想借机捞点功劳名录啥的。
如今全都泡汤了。
于是江彬等人,怂恿武宗照旧南行。
然后,一边挡住王阳明不让朝见;
一边跟武宗咬耳朵,说,王阳明先依附朱宸濠,见其事败才行擒拿;
又说,王阳明眼里没有皇帝,躲在杭州不来见驾...
幸亏王阳明早有布置,绕过阻截,将宁王朱宸濠等人交给了提督太监张永。
张永当初和杨一清合谋告发了刘瑾,深得武宗信任。
向武宗陈述了王阳明的忠心,才使王阳明免于大祸。
至于奖赏,没人提。
这就是王阳明建立不世之功后的遭遇:武宗时不光不赏,还险些得祸。
03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
江彬、许泰、张忠等人,随后被政治清算,俱往矣。
但朝中嫉妒王阳明的仍大有人在。
第一个就是首辅杨廷和。
正德二年,朱宸濠贿赂大宦官刘瑾,才恢复了护卫、屯田。
杨廷和是决定性人物。自正德二年(1507年)入阁,正德八年(1513年)任首辅。
后,朱宸濠反迹昭彰,朝廷派人核查,他还劝驸马都尉崔元息事宁人。
宁王朱宸濠“宫掖树其私人,六卿半其羽翼”。
虽然杨廷和不能算成朱宸濠的羽翼,但明显与宁藩长期交好。
平叛之后,王阳明缴获了宁王朱宸濠收到的大量朝臣信札,还有一些礼单收据。
王阳明让人一概烧掉,大约就是要让杨廷和之类大佬放心。
杨廷和之子杨慎画像
问题是,杨廷和等人能放心么?
04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嘉靖即位。
六月,王阳明上疏求归。
嘉靖不同意:表扬信我都写了,正要论功(平叛直功)行赏呢,你速来京师领奖。
期间,仍不断有人为王阳明鸣不平。
七月间,圣旨下了,升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
这哪里是赏?
不是说好的要王阳明进京领奖吗?
现在改去南京就职了。
京都不让进了。
这显然是内阁搞的猫腻,对付和冷落的意思。
就这样,一直到了十一月,奖赏还是没下来。
于是,御史樊继祖,上疏,催嘉靖。
嘉靖认为所言有理,三天后颁发了对有功人员的封赏优恤诏。
第一个就是王阳明,封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特选光禄大夫、柱国兼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新建伯,岁支禄米一千石,给三代诰券,子孙世袭,遣行人赍敕慰谕,仍赏银一百两、纻丝四表里,赐宴”。
清 沈俊 新建伯赠侯王文成公像 绍兴博物馆藏
赏是赏了,但弹劾还没完。
前文中,王阳明受到言官集体攻击后的第二年四月,御史张金戊弹劾刑部尚书张子麟交通逆藩,又扯上了王阳明。
和王阳明一起平叛的兵部尚书伍文定上疏,解释说,宁王宸濠党羽多有伪造书启,以骗取钱财,此类物件不可全信。
科道又是一通批驳,说其勘事不实,首鼠两端。
这就是守仁建立不世之功后的遭遇:嘉靖时,赏是赏了,却有些勉强。
而且一直没离开非议与攻讦。
科道官拿出一些对王阳明不利的信函,杨廷和明知那是假的,却不为作任何辩护。
杨廷和是一位社稷之臣,也有原则和操守,但遇到比自己更伟大更有成就的人,也难免心生嫉意。
05
而真正对王阳明暮年际遇产生影响的,不仅是内阁大员的疑忌,更是他的著书立说和讲学。
王阳明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
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王阳明丁父忧归乡,从此六年闲居。
一直坚持讲学,而且规模影响越来越大。
仰慕者追随者从各地汇聚而来。
每临讲席,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
这是怎样一种学术盛况?
又有哪一个皇帝能长久容忍这种状况?
六年之间,朝中议礼一浪高过一浪。
王阳明当然不会支持杨廷和等人,但对于嘉靖也毫无趋奉。
嘉靖帝
所以,无论嘉靖为亲爹加“皇帝”称号,还是去“本生”,建庙称“宗”...
王阳明始终置身事外,有门人来问也不回答。
尽管王阳明的好友(如席书、霍韬),弟子(如方献夫、黄绾、黄宗明等)都支持嘉靖,可王阳明本人的态度并不十分明朗,始终未直接上奏疏表达对大礼议的态度。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但致良知成慧业,谩从故纸费精神。
这些诗句,似乎隐含着对时政的评价,也颇有对朝中那场血腥大争论的不屑。
嘉靖喜欢读书,爱思考,又非常敏感,不会对浙江的讲学热充耳不闻,不会体会不出“致良知”的潜台词和对皇权的疏离作用,只有以冷漠待之,对王阳明不加任用。
再加上嘉靖即位之初,就对“号召天下者,倡异学之说”加以禁斥,可见王阳明在他心目中并不太好。
尽管他这时需要王阳明及王门弟子的支持,但不免也会担心这之后会因其他事情进行掣肘。
嘉靖六年五月,广西卢苏、王受纠众反乱,两广总督姚镆不能制止,嘉靖才下诏,起用王阳明,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制两广及江西湖广地方军务,前往讨伐。
嘉靖叫来当时的首辅杨一清,大谈用人与兵事吉凶之关系。
意思是,对王阳明能不能平叛心中没底。
王阳明画像
06
王阳明扶病上任,在路上,即上疏说明用兵之非和改土为流之误,建议仍设土官。
兵部不以为然,嘉靖下令再议。
十二月,王阳明抵达浔州。
叛军首领早就知道王阳明的威名,大为恐惧。
没想到王阳明定计招抚,到南宁之后,数日内悉数遣散调集来的军队,仅留湖广之兵数千。
卢苏等闻讯大喜,遣使乞降。
王阳明令他们来军门。
卢苏和王受仍有疑惧,引七万大军列营于南宁城外。
带着头目数百人,囚首自缚,入拜。
王阳明高居帅位之上,痛责二人之罪,令各杖一百,然后亲自为他们解去绳索,好言抚慰,激励其为国效力。
并在二人的陪伴下,进入军营,宣抚叛军。
一时欢声雷动,数年兵戈,就这么轻松化解了。
叛乱的土兵各回本业。
不过,思、田二州虽平定,但两广境内的瑶寨仍处于长期失控的状态,尤以断藤峡一带闹得最凶。
上连八寨,下通仙台、花相等峒,连络数十余巢,盘亘三百余里,流劫郡县,屡征不服,急则入万山丛箐中。自浔梧上下,军民横罹锋镝者数十年。
对其,王阳明深知宣抚无效,遂毅然用兵。
王阳明表面放松了警惕,令瑶寨懈怠下来。
刚刚受抚的卢苏等人也愿效力,他们熟悉地理物情。
一切部署停当。
四月三日,牛肠、六寺诸瑶寨全无戒备,而官兵已四面合围,一举破之。
次日,攻破仙女寨,再一日平油榨、石壁、大陂等寨,荡平断藤峡。
而后王阳明命令官军乘胜进攻,仙台、花相、白竹、古陶、罗凤等接连平定。
另一路,由布政使林富率卢苏、王受所部直捣八寨,突破石门,瑶兵奔溃,于是古蓬、周安、铁坑等寨相继平定。
整个战事一气呵成,六月断藤峡告捷。
而此时的王阳明,病势渐渐沉重,但仍抱病区画各项事务。
07
闰十月,王阳明以讨平断藤峡诸寨奏捷:
“因自言用计招抚思田叛目卢苏王受等,以夷攻夷,故所向克捷。而我军仅湖广掣还之兵八千人,深入三百余里,俘斩三千余贼,永除百余年来两广腹心之患。盖劳费不及大征十一,而成功倍之。”
简单说,就是将功绩归于皇上圣明。
却没想到嘉靖竟作出如下批语:
此捷音近于夸诈,有失信义,恩威倒置,恐伤大体。但各洞徭贼习乱日久,劳亦不可泯。王阳明姑赐敕奖谕,有功人员下廷按御史核实以闻。
为什么嘉靖前后的态度反差如此之大呢?
说到底,嘉靖这辈子没见过赢的这么轻松的仗。
后来,王阳明还被劾为专擅。
是王阳明思虑不足处置不周么?
不。
王阳明深知朝廷有拖沓迁延之弊。
当时广西到北京光走路一趟就要四五个月。
如果事事都靠请示打仗,黄花菜早凉了。
这次报捷中,王阳明列了许多部属的名字。
但这又是一次功成不赏。
朝中的讥议和嘉靖的御批,陆续传到王阳明耳中,让他很沮丧。
没脸去面对那些出生入死的士卒。
他不加任何辩护,只是再一次提出辞职,态度很决绝!
军政事务都交待停当了,但朝廷谕旨仍未到。
还是遵守朝廷规矩,暂时不离开两广境内,等待嘉靖的准辞旨意。
...
但病情日重,王阳明决定不再等待,遂向家乡浙江绍兴进发。
爱咋咋的,我辞职报告已经打了一年了。
这种“不候命即归”的举动,使嘉靖大为恼怒:“...非大臣事君之道”。
甚至怀疑王阳明假报病情,令吏部调查。
09
而王阳明已于嘉靖七年(1528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在福建南安青龙驿的一条小船上,病逝,
临终前,门人周积哭问其遗言。
王阳明微微一笑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平静离世。
但其功绩、德政与不平遭遇,令世人感慨唏嘘:
南安,“士民远近遮道,哭声震地,如丧考妣”;
至赣州,士民“迎祭于道”,“沿途拥哭”;
至南昌,“士民昕夕哭奠”。
王阳明的众多弟子门人,其中不乏官阶崇高者,从各地奔赴前来,迎祭护持,全然不怕朝廷怪罪。
嘉靖八年二月,吏部具奏,王阳明以病情沉重离任,中途死去,情有可原。
怒意未散的嘉靖,又指其“学术事功多有可议”,要求会官廷议,给处理意见。
给事中周延为王阳明辩解了几句,就被贬斥外地。
见皇上如此,吏部尚书桂萼不再犹豫,首先从学术上否定王阳明,说他“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名,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知众论之不与,则著朱熹晚年定论之书”。虽有“剿捕寨贼,擒除逆濠”之功,但“功过不相掩”,建议保留封爵,禁止其学说。
嘉靖大笔一挥,同意。
并作了一大段批语:
“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虚声附和,用诈任清,坏人心术。近年士子传习邪说,皆其倡导。至于宸濠之变,与伍文定移檄举兵,仗义讨贼,元恶就擒,功固可录,但兵无节制,奏捷夸张。近日掩袭寨夷,恩威倒置。所封伯爵本当追夺,但系先朝信令,姑与终身,其殁后恤典俱不准给。都察院仍榜谕天下,敢有踵袭邪说,果于非圣者,重治不饶。”
其实什么叫真正的“兵无节制,奏捷夸张”,嘉靖在接下来的人生里,还要体悟很多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