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史:幸亏有个李世民
其实,除了在中学时学中国历史时知道李世民外,我记得李世民这个人物更多的是在影视作品里,比如李连杰演的那个《少林寺》里面的十三棍僧救唐王,后来《大唐双龙传》里的那个雄才大略的李世民等。觉得这货肯定算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吧,要不,怎么哪哪儿都有他。
后来再读世界史与中国史结合的书,发现李世民真是不得了,他在位的时候,中国是世界上最牛逼的国家,那时候的中国,外国人要弄一个“绿卡”是多么的自豪呢。
再后来,看中国书法史、中国篆刻史,竟然发现,他在这方面的贡献也大得不行不行的,今天专门说说他在这方面的贡献。
(有木有看上去老李很牛叉)
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也有一说是生于598年,反正差一年),死于649年,这样一算,不过50年到51年的人生经历,短短半百,前半生打仗,乱世一统,后半世治国,世界第一强国,抽个空练练书法吧,还能成为杰出的书法家,尽管毛爷爷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但我还是觉得,他太牛了。
打仗就不说了,当时的各种民间军阀都在他的雄才大略之下败了个干净,争权也不说了,他的亲兄弟都在那场“玄武门之变”里被他杀了,今天,就单说书法以及篆刻,就是他在治国之余,抽空学习的那些文化上的技能。
626年政变,这位大神上位,20多岁的皇帝啊,精力有多充沛,于是开“贞观之治”。
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里的《唐朝叙书录》里就有了明确记述:
十四年(640年,刚过四十岁)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
这显然不是仅仅因为是皇帝,群臣拍马屁的“一时之绝”,而是真正的好书法。
至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赐宴于玄武门,太宗操笔作飞白书,众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竞取。散骑常侍刘洎登御床引手,然后得之。其不得者,咸称洎登御床,罪当死,请以付法。太宗笑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待登床。
写的飞白书,大臣们抢,甚至有人登上御床抢,别人没有抢到的都告状,而太宗一笑置之,可见,一是书法真的好,二是太宗自己也很引以为傲。
(李世民书《晋祠铭》)
唐太宗跟虞世南的关系非常好,但跟欧阳询的关系一般,这两位书家在政治上”站队“有点差别,但唐太宗都是非常看重的。也就是说,他受他们的影响非常大,首先是热爱书法这一条,就把书法家的地位一下子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我们静静地想,世界第一大国的皇帝喜欢书法,臣民效仿,友好邦国自然也跟着受影响,比如日本,他们现在的书法大致都从唐朝开始引进,现在又有大量的藏品返回来滋养中国的书法艺术(那个国家没有中国这么乱乱的历史,而且民间的收藏也下狠功夫)。
还有,就是因为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才使他的书风成为后世正统。这种说法可能有人不赞成,但王羲之的书风为李世民强力推广之后,天下皆知,是确有其事的存在。可惜的是,据说那个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让李世民陪藏了。
皇帝喜欢书法,下旨从民间收集书法,民间自然高兴啊,家里藏的魏晋书法啊啥的,都拿出来给政府(皇帝)了,这从一个层面上保护了大量书法藏品,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倡导书法的风气。
(李世民《温泉铭》)
李大神不但收集,还把这些民间收集来的藏品整理摹写出来副本发给大家学习,摹本的创作者都是大书法家,比如虞世南,比如后来的褚遂良。
有个小故事,说虞世南死后,李世民跟魏征说,老虞死了以后,我再也找不到可以讨论书法的人了,于是魏征给他推荐了禇遂良,说这个小伙子不错,字写得有点王羲之的风格,看完禇遂良的书法之后,李世民一下子喜欢上了,下旨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收集过来了,就让禇遂良给鉴定。《唐朝叙书录》里说,禇遂良是真牛叉,民间来的藏品,禇遂良能“备论说出,一无舛误”,都能说出出处来,那是真的牛。
对,这里就说说这个鉴定,鉴定完了之后,怎么标明呢,对,就是盖上一个连珠印“贞观”,喏,就是这方印:
千万别小看这方印,这方印成了篆刻艺术的真正发源处。这应当算是李世民对于篆刻的贡献。
正是因为皇帝看到好的作品了,就盖上这个章鉴定一下,记录一下,于是民间的文人们也开始了鉴定,收藏,刻印……想想,这地位,不得了啊。甚至后来到了宋的宣和年间的“宣和七玺”,走的也是这个路数。
也就是说,贞观年间的皇家内府收藏引发了后世在鉴藏书画上盖印的风气。
于是,盖印要盖到好看,美观,制印要做到更加精美,渐渐的文人们在印章上精益求精,到了元后期,新的石材的出现,才有现在篆刻艺术的大发展。由此上溯,可不是李世民他老人家的功劳吗。
幸亏有个李世民。人一辈子有长有短,这样的人,好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