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如何看待
画珐琅工艺起源于西欧法国,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俗称“烧青”或“广珐琅”。这种异常精美的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及大臣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 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 室享用。
珐琅彩是唯 一一种在京烧造的官窑瓷器,打破了自元以来一律由景德镇制作官窑瓷器的惯例,由清宫完全垄断了珐琅彩瓷器的纹饰绘画和施彩烧制,为的就是加强珐琅彩监制,瓷器一旦稍有缺陷,都将被销毁处理,所以珐琅彩作品大都是上乘之作,而且几乎不外流。
按装饰工艺不同,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也有将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工艺结合起来共同装饰一件器物的,称之为复合珐琅。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至于其俗称“古月轩”,由于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上从未发现有署此款者,而在晚清玻璃胎画珐琅上见有个别属此款者,所以推测很可能是晚清时期宫中所藏署“古月轩”款的玻璃胎画珐琅流散出宫后,被古董商看到,遂误认为瓷胎画珐琅上亦署“古月轩”款,进而将瓷胎画珐琅称作“古月轩”。
传世的明代早期掐丝珐琅器寥若晨星,多已归入海内外各大博物馆典藏,民间流通者更是罕见。
珐琅彩瓷器的鉴定要领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的非常少见。造型: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器和动物摆设品。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光滑,洁净无疵。珐琅彩色:色彩鲜艳柔和,很少为纯色,多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在同一件器物上可以出现七八种颜色,有时甚至多达十余种。
雍正皇帝励精图治,政治经济稳定发展,使康熙盛世得以延续,这也给珐琅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雍正帝对清宫造办处珐琅作极其重视,亲自督促珐琅彩瓷的烧制,他委派怡亲王主持珐琅彩的烧造工作,同时还选用制瓷能手唐英和精通工艺设计的郎中海望等人专门负责管理,并招集全国的高 级画师和能工巧匠供职于宫廷。
珐琅彩瓷器烧制难度极大,加上制作成本昂贵,到清代乾隆中期宫廷造办处不得不停止烧制,因此,清代珐琅彩瓷器数量比较少,被后世视为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