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跨越——从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3)

接上篇(2)

4.“一分为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最通俗、最简洁的表訴。最早是由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一分为二”的。1957年,毛主席在《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一文中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以后,毛主席又多次加以论述和应用,并肯定“一分为二”是列宁最先提出来的。于是,一分为二作为哲学用语,逐渐流行开来。

5.只能用一分为二观点去分析的事物,是因为人们对这个事物了解得不够,认识得不够深入,而决不是对这个事物只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方法),去分析、去认识。

例如一张纸,古代人们认为它只有两个面:正面和反面;或者A面和B面。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只能从直观上,在较浅的层次上去认识“一张纸”这个客观事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有了显微镜乃至于电子显微镜,人类认识物体的手段和能力增强了,对一张纸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懂得了“一张纸”,实际上也是一个立体的物体。这时候,人们懂得了“一张纸”它最少有三个面(圆形纸);而正方形纸(方形纸)就有6个面;同理,n边形纸就有“n+2”个面。关于一张纸到底有几个面,我以后再发文专门讨论。

当人们认为一张纸只有两个面时,对圆形纸来说,忽略不计了一个面;而对于方形纸来说,忽略不计了4个面。

由此可知,世界上的许许多多事物,比一张纸有几个面,这样的问题复杂得多。为了更深一步认识某个事物,只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和探讨,显然是不够的。局限于“一分为二”,不利于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不利于人们对客观事物达到更加深刻地认识。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