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做好古典诗歌鉴赏题必备四个意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490.做好古典诗歌鉴赏题必备四个意识
文◉杜若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温馨提醒:请使用本公众号左下侧精选菜单中的号内搜功能,搜索你感兴趣的文章。欢迎您关注下载我的原创书《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22万字,此书力荐)《学成语,通文言》《百余汉字探秘》《<左传>成语典故精释》等有关学好文言文的七本原创电子书。可先期预览部分内容,如果满意,可下载全书。
导读
古典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虽然学生从小开始就学习接触过很多古典诗歌,但面对这类题目得分率并不高,一些学生深感头疼,要么老虎吃天不知从何入手,要么废话连篇,不得要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并没有深入理解并把握“鉴赏”二字。
与我们平时阅读不同,对于一般的浏览式的阅读来说,只要求留个印象,记住大致情节即可,抑或内心有个基本的情感、价值观判断。而鉴赏则不同,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且重点在所以然上。也就说好,好在哪里?差,差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种阅读是精细化的,探究式的,最终归体现在明确而规范的表述上。要做好古典诗歌鉴赏题,必须有意识的自觉培养以下几种意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体会言外之意、题外之旨的意识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文学语言,特别讲究委婉含蓄,浅白直露的诗歌是毫无艺术价值的,因此要特别注意诗歌语言的联想意义。不能刻板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还有诗歌的跳跃性很大,往往不是直线性思维,需要读者用想象去填补大量的省略的内容。
比如鲜花常指少女的容颜,流水比喻流逝的年华。李清照《一剪梅》开首说:“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表面是指秋天荷花凋零,实际上是说自己红颜衰老,青春不再。联系下文词人独守空房,孤独凄凉,景物描写起到了有力的烘托作用。
又如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开首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表面是写流水倾泻于地,随地势高低向东西南北方向流去。实际是指,人一出生便因门第的高低不同而命运不同,暗含对当时门阀制度的批判。
再如杜甫《登岳阳楼》首句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很平淡的两句话,实际上包含了作者少年壮志,而今老弱多病,漂泊无依,命途坎坷的无限感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诗歌的主旨或中心往往是含而不露,含蓄的隐藏在看似平常的文字表述中。细心的读者要根据“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体会揣测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二、把握诗歌情景关系的意识
单一直接抒情的古典诗歌并不多见,大多数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有的则只有景物描写,所谓景中含情。高超的诗歌作者就在于别具匠心的处理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虽然诗歌大多都是情景交融的,但具体来说,情景关系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触景生情。诗人并没有自觉的情感意念,诗人触目所及而及引发了某种感情,灵犀一动心有所感。如《水槛遣心》(其一)“迟日江山丽,微风燕子斜”写出了作者闲适无聊的情怀。
另一种是以情驭景。一般称作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来观照客观景物,这些客观景物带上了作者浓浓的主观色彩。
举例来说:就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情景关系从哀乐的角度来说,常见的是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还有以乐景写哀情的。如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就是以生机盎然的春景来衬托内心的凄苦郁闷。简言之,虽然“一切景语皆情语”,但也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具体分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要有使用诗歌鉴赏术语的意识
不应凭主观臆想随意答题,作答必须使用专用的诗歌鉴赏术语,做到答题规范化、明确化。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用典、白描、虚实、象征(托物言志)等,不能用自己的话,不分次序,没有重点,随心作答。
只求大意,不注重表述的规范准确,是无法得到理想的分数的。又比如说到语言特色:清新质朴、委婉含蓄、简洁明快、华丽绚烂、多用口语等。
还有诗歌主旨:忧国忧民、思乡怀人、依依惜别、怀才不遇、建功立业、伤时感怀等。这些知识储备是答好诗歌鉴赏题的必备条件,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都必须要烂熟于胸。答起题来才能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如果一个人连意象与意境都无法区分,很难想象他能鉴赏诗歌,再绝妙的音乐也需听懂这种乐音的耳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四、要有答题技巧意识
对于诗歌鉴赏题而言,基本的答题步骤是读标题、读作者、读小注、读正文,然后答题。鉴赏诗歌的过程就是一个“读进去,跳出来”的过程,“读进去”以知其然,“跳出来”以知其所以然。
在答题过程中一般分为三步走。我称之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是什么”即点出使用何种艺术手法(表现何种形象等),相当于提出了一个论点。
“怎么样”则要结合原诗具体分析,相当于找出论据。
“为什么”则要根据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塑造的形象)入手,阐述这样做是为了强调某种感情,刻画某种形象,相当于论证。
一道题答下来,就好像写了一篇有理有据的小论文。
举例来说,柳永《雨霖铃》一词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上阕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从“寒蝉凄切”到“竟无语凝噎”全写眼前之景,属实写。而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开始过渡起,乃至下阕全部是作者自己想象与爱人分别后的情景,属实写。尤其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尤为动人。全词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委婉而又深切的传达出于心上人分手后孤苦无依靠寂寞怅惘之情,尽显婉约之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