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诊治呃逆病的临床体会 李配富;重庆肿瘤医院中医
第二节 现代中医诊治呃逆病的临床体会
传统中医因无活体“窥息”,故在不打开活体黑箱的基础上,以“整体象揣融哲”自然观为指导,以“外象”为先导的“整体象揣研究”方法认为,呃逆之病,多因寒邪、胃火、食滞、或中焦虚寒,或下元亏损,或病后虚羸,致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传统中医临床多综上述之因而辨证论治,运用活血化瘀之法较为少见。兹以立足于临床的现代中医,浅谈血府逐瘀汤治疗呃逆病的临床体会。
一、现代中医案例简介
邹某,男,8岁,小学生,1990年1月23日就诊。查阅病历:患儿于3月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胸闷气急。查体:T 38.5℃,右下肺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减弱。血象:WBC 11.4×109/L,N 0.82;胸片:右下肺斑片状阴影。西医诊断:右下肺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月余后,发热消退,血象正常,但仍偶有咳嗽,复查胸片示:右下肺部呈点片状阴影。与此同时,出现白天呃逆频频发作,夜间入睡呃逆仍可间闻。其母带子四处投医,又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月余,其呃逆和咳嗽均未获寸效。因患儿呃逆频作,上课影响他人学习,学校令其休学。经人介绍,遂来我处求治。
刻诊:神疲不振,面色晦黯,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稍动出汗,纳差乏味,咳嗽偶闻,舌质黯红,舌苔薄白,脉稍弦细。辨证为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投以香砂六君子汤、旋覆代赭汤和丁香柿蒂汤加减治之,先后共服药9剂。复诊时,患儿精神明显好转,纳食增加,但呃逆仍频作不止,偶闻咳嗽,听诊右下肺呼吸音减弱,胸片仍示:右下肺部点片状阴影。
根据中医诊察的面色晦黯、呃逆频作、咳嗽不止、舌质黯红、苔薄少津,脉稍弦细等“症象”,结合右下肺呼吸音减弱,以及胸片示右下肺部点片状阴影等活体“窥息”,进行了综合分析。于是,现代中医诊辨:肺炎呃逆病——肺瘀失肃,胃失和降,病久伤阴。治以化瘀肃肺,和胃降逆,佐以养阴。投以血府逐瘀汤加味而治之。
处方:
柴胡6g,枳壳9g,桔梗6g,桃仁9g,红花9g,当归9g,赤芍9g,生地9g,牛膝9g,法半夏6g,沙参12g,天冬12g,甘草3g。
水煎服,日1剂。服3剂后,咳嗽消失,呃逆稍减。其母见效甚喜,自按原方再服4剂,呃逆之症大减。复诊效不更方,继服十余剂后,颜面红润,呃逆停止,咳嗽消失,右肺部呼吸音正常,胸片右下肺阴影消散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二、现代中医案例讨论
本案初诊之时,在传统中医“整体象揣融哲”自然观指导下,以“外象”为先导的“整体象揣研究”方法,运用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方药治疗后,其脾虚之象药到而除。然呃逆之症未获寸效,说明胃气上逆并非是致呃逆之“本”。
患儿右下肺呼吸音减弱,胸片示右下肺部点片状阴影等活体“窥息”,现代西医认为是因为肺部炎性病灶未能完全吸收所致。此活体“窥息”,属于现代中医肺藏象病位之中,瘀血阻于分解病位之肺脏的病因病机变化。其面色晦黯、咳嗽、呃逆、舌质黯红等症,乃属传统中医瘀血阻肺藏之象。
现代西医难以阐明肺炎引起呃逆症的原因。现代中医以“整体象息融哲”自然观为指导,以“象揣”为先导的“整体象息研究”方法,通过综合分析认为,是因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降,则子盗母气、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故本案的病因病机,是因外邪犯肺、气滞血瘀,久之肺瘀失肃。故现代中医辨病,应是肺炎呃逆病,辨证应是肺瘀失肃、胃失和降。投以血府逐瘀汤加法半夏,化瘀肃肺、和胃降逆,佐以养阴而治之,使邪去正复,顽固频作之呃逆、咳嗽豁然而愈。复查胸片,肺部阴影也随之消散,痊愈情况汇报得到了“窥息”层面的确认。《医林改错》在论“血府逐瘀汤”时云:“无论伤寒、瘟疫、杂症,一见呃逆,速用此方,无论轻重,一付见效。”笔者综前人明训和治愈本案的体验,而后凡遇有瘀血症象的呃逆病患者,均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之,每获良效。说明对呃逆症的治疗,血府逐瘀汤实为一个常用而有效的方剂。
该案的诊察方法,已超越了传统中医以“外象”为先导的“整体象揣研究”方法的范畴,并运用了以“象揣”为先导的“整体象息研究”方法,如增加了听诊右下肺呼吸音减弱、胸片示右下肺点片状阴影等活体“窥息”。
由此而来,现代中医以胸片诊察肺部阴影的活体“窥息”为依据,辨识为肺藏象所包括的分解部位是肺脏。病名既保留了传统中医呃逆病之称,又汲取了现代西医肺炎病之名,二者合称为
肺炎呃逆病。辨证之肺胃,既指“整体象息思维”之肺藏象与胃藏象,又指分解部位活体“窥息”之肺脏及膈肌。如此权衡诸症,及汲取的相关“窥息”而进行辨病、辨证论治,治疗以化瘀肃肺、和胃降逆,方以血府逐瘀汤佐以法半夏、沙参、天冬养阴之药而辨症论治。如此一线贯通于诊辨论治、理法方药每一环节的思维与实践,体现了初级阶段现代中医理论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