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0日—11日,太行山下,万木葱茏。第16届河南教育名片发展论坛暨“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观摩研讨会在川中幼儿园举行,来自省内外的170余位嘉宾,齐聚辉县市西平罗乡中心幼儿园(川中幼儿园),共同见证“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川中幼儿园,以川中社区大学引领农民终身学习成长、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而享誉全国。
今天,我们将丁海东教授的精彩发言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学前教育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儿童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一天半的时间下来,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感动,感觉这是心灵上的一次洗礼。我们是被这样一群人,这样的氛围,这样的团队,这样的工作状态,这样的笑容所感染。
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意义,不只是说我们高兴、我们快乐,不只是我们有事做了,变得充实了,而是要看到这件事对于当前社会的发展,对于我们今天时代的诉求,是否是合拍的,是适宜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是强调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实际上在农村,我们看到房子很宽敞,吃的穿的都不缺,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需求。构建乡村精神文明,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是新时期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川中社大依托一所幼儿园,以一群幼儿教师作为行动的主体,作为社大教育的志愿者,其所作所为就是在唤醒乡村留守者在心理上的尊严与自信,让这些往日里默默无闻的村民,作为一个个生命的活体,而重新去绽放活着的精彩,在心灵上,犹获重生,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在这里,我不需再赘言。
我觉得一所幼儿园的教师,从事着幼儿教育工作的这样一个群体,担当着这样重大社会意义的文化使命。应当说,这样一群娘子军,她们已经是承担了非常繁琐的保教职责,居然又担当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职责,而且做的那么好。我们更多的是从村民的变化,看到了这群幼儿园教师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效果,其意义已经被我们每个人所充分的认识和感知。
我觉得立足于学前教育发展的角度,我还是需要重复,今天上午我觉得没说透的一个问题。现在有人发问,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前程在哪里?乡镇中心园的孩子数量,的确是在萎缩。过去是300多个孩子,后来变成200多个孩子,最后缩减到100多个孩子,就是体量变小了。相比较而言,我们会发现,城市幼儿园在不断的扩张,随着三孩政策的放开,从大的趋势而言,乡村教育的发展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师,究竟多少人能够继续坚持下去,我们的孩子,能不能继续招下去?对于这样的发问,我有一个执念,只要农村有孩子,乡村幼儿教育就不会消失,这一点是肯定的。孩子是乡村发展的希望所在,乡村的孩子永远都是存在的。我们去安吉也好,或者去教育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也好,可以看到那些乡村的幼儿教育,一个村子一个幼儿园,一个幼儿园五个孩子,一个幼儿园十个孩子。就是确保一点,就近入园。早在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里,就有从一个县域的角度而提出要求,要确保孩子在生活半径1500m之内,必须要有幼儿园可上。所以,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就是在走向精致的小班化。如果像过去那种大班,一个班50个孩子,满满当当,老师天天忙着,光注意安全管理,就已经身心疲惫,哪有精力去研究个体心理,去进行个案解读呢?更谈不上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小班化的乡村幼儿教育,将是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常态,也为农村幼儿教育开展科学保教、提升保教质量提供着时空条件的支撑。
在课程的建设上,首先需要想到的是,我们的课程内涵与亮点在那里?
比如说安吉游戏做得很好;深圳混龄教育做得很好;上海0~3岁延伸做得很好;南京的生态田野教育做得很好;那么在我们的侯兆川,我们幼儿园教师承担起了村民文化教育的职能,肩负起乡村的文化传播、文化建设的教育使命。我们走出幼儿园的围墙,建起了村民学堂,改变和优化了村民精神生活的状态。但是我们作为幼教人本身,面对着作为我们本职工作的保教实践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是不是也可以有让我们值得称道的亮点及体系?这一点非常重要,且不可回避。我在跟刘晓红老师沟通和交流的时候,她觉得她的责任很重。据说她将担任河南师大附属园的管理工作。我想她在幼儿园的新岗位,就要考虑到怎么和家长沟通,环境怎么创设,老师队伍怎么打造,怎样组织孩子的游戏活动,怎样让对孩子的学习观察与分析更准确,怎样更好地支持和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够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健康自信的成长,真正在教育上给予孩子们的情感态度和内心世界以正能量,让他真正的在他人生幼年的六年,接受的教育是带着温度的,而且能够给他持久终身发展的力量的。提升并聚焦于课程育人以心灵的课程内涵,是学前教育追求无量功德的不二选择。
我有时候在想,我们川中社大所做的这件事情,面对的更多的是村里的妇女和老人,而实际上我们自己本职的工作,所面对又是孩子,恰恰面对的是人生的两端,那怎样二者可以结合起来呢?
刘晓红老师给我提了一个词“反哺”,我说也可能更应该叫“互哺”。我们在做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老师的眼界得以提升,能力得到锻炼。做任何一件事情,素质都在渗透的。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任何岗位上都可以做出成绩。学前教育发展必然受益于乡村文化建设。而我们做好学前教育,其课程建设的创新与亮点,反过来将有助于推进我们这种乡村文化教育的工作开展。应当说,在乡村文化传播和乡村幼儿教育之间,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和思路,来实现二者的融合与共生。我们不能只沉浸于自我的感动,固然感动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精神动力。但我们还要考虑脚下学前教育的路子,怎样一步一步走下去,走出乡村内涵,走出本土特色。我觉得可能需要更多地从学前教育的专业角度,来考虑我们怎样更好地走下去的问题。我们有大片的田野,我们有广阔丰富的生态资源,我们有乡村本土的文化可以挖掘和利用,我们有这样的一个群体,一起做事,大家形成团队精神,我想在儿童身上,我们也可以讲出成长的故事,这样,让儿童成长的故事和村民成长的故事共同营造出一个文化共同体、教育共同体,这是我真诚的一个期望、一个诉求。其实作为新闻媒体的宣传也好,从社会大众的关注也好,我们目前主要是立足于乡村社会管理与农村文明建设的角度。在这一角度上,川中社大的志愿者行动,助力于当下中国的乡村振兴和文化唤醒,其社会效益和政治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今天上午孙庆忠老师,讲到乡村文化的那些“集体失忆”。川中社大的功德,即是重新找到那些文化“失忆”,是对于遗失的文化记忆的回归。
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是重中之重。我们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里,对于学前教育发展,提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提出普及发展,第二方面是加强政府职能,第三个方面就是重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我们侯兆川的幼儿教育,在保教实践及其课程建设上,不一定说非要做出多么有创新,但需要有我们突出的亮点。就目前来讲,我们提出“活教育”的思想层面,并提到了传统文化教育、乡土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
我觉得,教育它至少存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形式。
关注乡村传统文化的教育,关注那种传统民俗、传统节日的教育,是在内容上的设定,内容是文化传承的实体,大家都会意识到。但我们一定要考虑另外一个层面——形式。形式是手段,形式就是途径,形式就是活动,形式就是环境的创设,形式就是自己的具体行动。学前教育现在关键问题和难点不是在内容上,难点不是在教什么上,而最麻烦是怎么去教?从游戏化、生活化、实践化、操作化、感知化、体验化、情境化,都在讲学前教育的专业化问题,就是基于儿童视角、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需要我们课程怎样才可以适宜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去怎样适宜地组织与开展,并以此来确保和秉守我们的专业立场与原则。我们需要通过孩子理解和适应于儿童的内在心灵与精神世界,把对儿童的保教聚焦,和乡村文明传承和村民健康精神生活的开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学前教育人,来到我们的侯兆川,我真切感受到了一群朴实勤勉的、又是无私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的一群幼儿教师,她们的执著与热忱,她们的乐观与自信,以及她们的乡土情怀,对我的精神感染与心灵洗礼。当然,我也愿意能够看到我们学前教育的亮点在哪里,能够听到我们儿童学习与成长的故事会怎样的生动精彩。哪怕是,一个细节,一个点滴,只要聚焦在儿童,我们的学前教育便是有内涵的。
来源:本文根据丁海东教授在“第16届河南教育名片论坛”上的分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