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传说如何在黄陂传承超1500年,前后十位皇帝荣宠无以复加!

黄陂木兰传说历史悠久,遗存丰厚。齐高帝萧道成、齐武帝萧赜、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明神宗朱翊钧、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清世宗胤禛先后十位皇帝为荣耀黄陂木兰故里,下诏赐名、赐专祠、赐祭祀,前后十位皇帝荣宠无以复加!

投稿作者:城市规划与文旅专家,城市文化观察创始人,华中城市研究会会长冯煜晖

南北朝(南齐两皇帝赐名)

黄陂有南齐建元元年(479年)齐高帝萧道成所置的木兰县(为安蛮左郡治)、南齐永明三年(485年)齐武帝萧赜赐名的木兰山和木兰庙。

隋唐(三位皇帝重视)

此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杨坚诏命恢复“木兰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即位后,也以“武德”为年号,沿袭“木兰县”名。至此,有三位皇帝钦定以黄陂区双龙镇为县治的“木兰故里”。

唐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木兰将军,弘扬木兰精神在黄陂木兰山始建木兰庙。杜牧曾游木兰山,并留下《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宋雍熙二年(985年),王义敬木兰忠孝,重建了木兰将军坊和庙。宋代,米芾在此手书“第一山”。

明朝(永乐、万历皇帝力挺)

永乐十年(1412年),姚广孝派师弟旮月大修木兰山道观,树立真武大帝(原型据说为朱棣)为木兰山道教最高神,推崇真武大帝的祭祀。朱棣在此亲题:存心冲澹,葆德纯和。姚广孝题字:远绍宗传,以守正一。“距“第一山”左则10米处笑罗汉”石雕,系明代镌刻,传为原型为姚广孝。

嘉靖十九年(1540年)巡按御史史褒书委托主簿江文欢重建木兰山下的将军庙(忠烈庙)。康熙志中,遗迹的记录没有大的变动。到了同治志中,增加了三处遗迹:里门奇烈坊、忠孝勇烈坊、承欢祠。里门奇烈坊,由张涛为木兰将军立,今不存。忠孝勇烈坊,在木兰山将军祠前,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张涛奉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敕建置,今存。张涛(1554~1618年),字振海,号山是,黄陂人,万历十四年进士,曾任辽东巡抚。

承欢祠,在木兰山前祁嗣顶,根据同治志“木兰志”所载《承欢祠记》,由邑人张安庆所写,叙述了乡人感念木兰父母生木兰,为彰显孝道而筹资修建庙宇的过程。同治壬戌年(1862年)秋,张安庆一干人等游木兰山,知祁嗣顶为木兰将军父祁嗣处,有佛龛,“篆内一橼,供奉将军”。张慨然,“将军父祁嗣而生将军,今将军香不绝,不闻有壶酒双蹄为将军父母奠者”,请求“为将军父母建一祠以慰将军孝思乎”。

清朝(顺康雍三朝垂青)

到了清代,官方为了统一界定木兰故里,顺治十四年(1657),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于湖北省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立专祠,进行祭祀。按木兰山神祀制定制,每年春秋二季致祭,由守土官主祭,祭品用少牢。届时,上香、读祝、三献。迎神、送神, 承祭官与陪祭官俱行三跪九叩礼。

经康熙皇帝玄烨钦赐书名、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作序、由著名学者陈梦雷、蒋廷锡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将历代有关木兰从军的史事、山川地志与诗文全部列入“职方典1174卷黄州府郡黄陂县”。其中,居首的就是《木兰诗》,意即木兰诗所叙述的木兰故事发生于黄州府黄陂县。换句话说,由两位清帝钦定的官方大典,界定了黄陂为“木兰故里”。

王霁的《木兰将军传》提供了黄陂木兰传说较为丰富的信息,开头明确点明了木兰的家世:“木兰将军,大唐初黄人也,黄西陵治北六十里许,名山曰木兰山。乔峻雄丽,胜难悉状,世传敦义朱公宅其阳,灵和攸翠,淑媛笃生,因名以纪事,少秉性贞烈。”王霁为辛丑年(1541年)沈坤榜进士,见任四川保宁府知府,其文中提到了木兰墓和祠的相关情况:“今兰麓遗冢犹存,国初闻盗窃,发风雷卫止,冢旁有祠,乡人岁秩祀以志不忘予。”

除了县志之外,木兰山庙宇宫观及周边村落还存有一些“老书”,现可见磨针润所藏刻本《木兰从军》复印件,此书在木兰山一带颇为流行,又名《忠孝勇烈奇女传》(以下简称《奇女传》),不题撰人,四卷三十二回。根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和《古本小说集成·忠孝勇烈奇女传·前言》的记载,现藏较早的版本是光绪四年(1878年)的道生堂本和常州乐善堂本,之后刻本甚多,现在较容易接触的版本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京都养真仙苑藏版本为底本,该版本跋的落款是“大清道光七年小阳月,上浣之吉川周踪敬撰”,可见此书成于道光七年(1827年)或稍前。

该书作者应为黄陂人,小说展现的生活背景以黄陂为基础,如一系列的地名:木兰山、大悟山、西寺、双龙镇等。小说结尾有一段话:“本朝康熙年间,大悟山又出一僧,名冲元和尚……木兰山出一道人……二公皆与四川巡抚姚公为密友。”大悟山在黄陂县北120里,上有寺,昔洪山僧悟道于此。姚公是姚缔虞,黄陂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授四川巡抚。这些细节应该只有同乡人或者长期在当地生活的人才熟悉。该书以黄陂木兰传说为基础,融合了说唐系列小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