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九五之尊,在古代封建王朝,皇帝那就是最大的统治者,虽然有时候皇帝也是傀儡,但依然是皇帝,权臣依然要靠着皇帝的这个权威去发号施令,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也,从春秋时期的管仲开始,到清朝灭亡无一不是如此,软禁皇帝、架空皇帝,悄悄的杀死皇帝的也都有,但是敢于当着众人的面刺死皇帝的还真不多,成济就是其中一个。
很多人对成济并不是很熟悉,只有资深三国迷,对于成济才略知一二,因为对于成济的记载太少了,而他做的做惊天动地的事情就是当众刺杀魏国的皇帝曹髦。之所以说成济是个小人物,因为他的确是个小人物,他的生平都没有,只有在杀死曹髦这件事情以及后来他的死亡上有记载,其他的诸如他的祖先,他的成长经历都没有,他杀曹髦的时候还是太子舍人,他是怎么成为太子舍人的也没有记载,对于几千年的历史来说,他真的只是沧海一粟,如果没有杀死曹髦这件事情,说不定他只是史书上的一个名字而已。但偏偏成济阴差阳错的选择了听从贾充的,上前刺死了曹髦,仅仅就是这一“壮举”,让历史记住了他的名字,他也是一个小人物改变历史的例子,但从成济的行为来看,成济应该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政治头脑的武人。首先来看看刺杀皇帝时候成济的表现,《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甘露五年五月)戊申(260年6月21日),大将军文王上言:“高贵乡公率将从驾人兵,拔刃鸣金鼓向臣所止;惧兵刃相接,即敕将士不得有所伤害,违令以军法从事。骑督成倅弟太子舍人济,横入兵陈伤公,遂至陨命;《三国志》的记载比较简单,只是提到了成济和成倅两个人的名字,并且说是成济伤到了曹髦,并且导致他死亡的。《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对于帮助西晋的人有所维护,成书于东晋的《汉晋春秋》是由习凿齿编纂的,这本书认为蜀汉是正统,对于这段记载更加详细: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於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而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引用了《魏末传》的记载,则更加的露骨:贾充呼帐下督成济谓曰:“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复有种乎?何不出击!”倅兄弟二人乃帅帐下人出,顾曰:“当杀邪?执邪?”充曰:“杀之。”兵交,帝曰:“放仗!”大将军士皆放仗。济兄弟因前刺帝,帝倒车下。《三国志》中并没有记载贾充在其中的作用,但通过《晋书》的一些记载,贾充是难脱干系的,庾纯认为贾充是奸臣,两个人曾经贾充主持的宴席上争吵,贾充说自己辅佐两代君王,还统一了巴蜀,庾纯反问:高贵乡公(曹髦)何在?所有的人都不说话,由此可以看出贾充实际上就是下令杀死曹髦的那个人。曹髦率领甲士冲向司马昭府邸的时候,遇到了贾充带着成济拦截,曹髦大喝,所有的士兵都不敢动,成济在这件事情上也是犹豫的,毕竟对方是皇帝,正统的皇帝,于是问贾充这个事情该怎么办,这一问就充分暴露了贾充实际上毫无政治头脑,这个时候的成济应该装疯卖傻,即使收到了命令,也可以表现的已经尽力了,而贾充则抓住了机会,含糊的说:司马家平时养着你们,就是为了现在。贾充并没有下令要怎么样,但是成济收到了他认为的命令,于是出手杀了曹髦,这一杀,也就让自己的死期也不远了。成济兄弟认为,自己是对司马家有功,即使没有封赏,也不至于死,但是他低估了政治的残酷性,从这个事情上来说的确如此,但真正有功的其实贾充,当司马昭问陈泰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的时候,陈泰的要求就是杀贾充,但司马昭肯定是不同意的,因为贾充是司马衷的死忠粉,杀了贾充会让跟着司马家混的人寒心的,但当时的群情激愤,司马昭只得找一个替罪羊,于是这个替罪羊就只能有操刀的成济来当了。成济兄弟当然不服了,我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没有苦劳也不至于死吧,所以他们接受不了,但司马昭没有办法,只能拉成济兄弟出来堵住悠悠众口了,或许是要死了吧,成济兄弟的智商也上线了,两个人做出了一个惊天的举动,给司马昭沉重的打击。《魏氏春秋》:成济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丑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意思是成济兄弟不认罪,不穿衣服爬到了房顶上,谩骂司马昭,这是成济兄弟智商上线的表现,不穿衣服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的目光,站在房顶上则是扩大影响力,如果是在房子里被抓然后被杀,效果不好,但是这个到了不穿衣服到了房顶上,传播效应还是不一样的,虽然成济兄弟最后被射死了,但是对于司马昭的名声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本来曹髦之死已经让司马昭手忙脚乱了,而成济兄弟的行为无疑让司马昭的处境雪上加霜。就成济兄弟本人来说,肯定不想以这样的方式在史书留名,毕竟已经是太子舍人了,安安稳稳过完这一生岂不是更好,毕竟一个人也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如果只是用这种方式来留名在史书上的话,绝大数的人都不会接受,到底是历史选择了成济,还是成济的行为改写了历史,这只能由当事人自己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