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彤的变化2.0
教育
对于特殊教育来说:
好的教育者是创建环境
次一点的教育者是教孩子
再次一点的教育者是教知识
“阿姨穿的黑色衣服”
“哦,我看到彤彤穿了一件红色的衣服,那你看看马老师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问完后我意识到他不一定认识这个颜色,于是说:“马老师穿了一件橘红色的衣服。”我接着问:“你看看阿姨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阿姨穿了黑色的衣服。”彤彤看了一眼阿姨,然后转过来对着镜头里的我说。
以前这种对话,彤彤一定会在更多的提示的时候才能说出来,不是他不知道什么颜色,也不是他不知道我的问题怎么回答,而是他依赖于阿姨的提示。
自从我和阿姨达成约定:我和彤彤沟通的时候不需要提示,我会引导他。彤彤的变化很明显。
“马老师你想出去玩吗?”
“彤彤,你有什么想问我的吗?”之前我会呈现图片,这一次没有呈现图片,就让他随意问。
“马老师,你想出去玩吗?”
我没有听清楚,阿姨重复了一遍。
“我很想出去玩,特别想。”我赶紧回应。
“该我问你了,我很好奇你今天中午吃什么饭?”
“肚饭。”我听到了这两个字,我以为他在胡说,阿姨说他说对了,他就管他吃的杂粮饭在肚饭。
这是我们两个的交流。
“阿姨,我要泡澡。”
昨天,阿姨说,彤彤主动地和阿姨说:“阿姨,我要泡澡。”阿姨每天晚上都会让他泡澡,昨天阿姨一直在忙别的事情,彤彤主动走到阿姨面前说。
从阿姨的欣喜中可以看出,彤彤之前对于“我要泡澡”的表达是没有的。而我们谁也没有教他这样表达,但是每天泡澡的时候阿姨一定和他说了很多话,他记住了,在这个时间点反馈出来了。
跟着马老师鼓掌
“彤彤真棒!”
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屏幕那头的彤彤开始拍手了,我才意识到我忘了鼓掌了。
他跟着我做动作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手指的灵活性不够,我伸出剪刀的时候,他不知道怎么做,但也没有发脾气,也没有打头,而是看着阿姨,似乎在寻求阿姨的帮助。
我的感悟
这些变化在别人看来,很小很小,小到微不足道,但是这微不足道的变化,我们期待了太久太久。为了这微不足道的变化,我们改变了太多太多。
阿姨的改变是我每次都想说的,因为感动到了我。那不是克制自己的动作不去提醒孩子怎样做怎样回答,而是在态度上的转变——给他一个机会。我可以要求阿姨在课上不说不做不提示,但是我没办法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做出要求。如果不是阿姨态度上的转变,彤彤的变化不会这么明显。
爸爸妈妈也在改变,阿姨说最近妈妈和彤彤的交流有了一些改变,我想那是看到了孩子变化之后的改变。我记得在寒假前的个案研讨时,我有和妈妈提到,彤彤可能习惯了和妈妈的相处方式,妈妈可以试着改变一下方式,或许孩子会有变化。对,我那个时候说的是或许。
但上周和彤彤妈妈交流的时候,我用了肯定会有变化。不是我夸大言辞,而是我看到了我们的转变对于孩子的影响,环境的改变对于孩子的影响。
如果只有我坚定地说,我想彤彤妈妈也不会有改变,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彤彤的变化。
“我相信了教育”是她给我最大的感动,最深的信任与最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