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礼民‖变迁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万物复苏,气象更新。一次去棣花,顺路回了趟老家,和两位兄长从吕家垭沿着村后的农渠,徒步走向千条沟林场。
农渠,六十年代前后,是人们与天斗与地斗,抗旱保苗增丰收,人工开挖的水利灌溉渠。农渠,宽约一米多,深到人半腰。从苗沟水库开始,分东西两路,几座山半腰间人工开挖,石头浆砌,分别贯通茶房、棣花两个行政村。那时候,农渠有人管护,是浇灌腰山农田几个村的主干渠。
小时候的农渠,每当水库放水浇地时,清澈的水满渠而过。暖和的时候,柏树梁上,阳坡渠边,便是大人泡脚游泳的地方,孩子们戏水玩耍的乐池,女人洗衣淘粮最美的好地方。
三十多年过去了,从人们逐渐到城里打工谋生,再到退耕还林,坡地己栽上果树或经济林。昔日里,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农渠,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一路走过,大部分渠段己被边坡上流碴落石填平。杂树满渠,毛草丛生,成了一条无人走的小毛路。
踏上黑石岩,俯视沟底,从水磨坊到中嘴梁,一块一块,高低错落,形状自然,大小不一的稻地,己成了野草与杂树的舞台和地盘。
中嘴梁到了,原先东西二沟人家,是村上沟脑一个组,组上二十多户零星分散居住。上小学的时候,乡上村里就将这里各户进行了整体搬迁。分户迁移到前村六个组上,分地划田,安置落户。当时的住房,都是土木结构,新入户人家自己有坡场木头,各组出人出劳,给新落户的人家打土墙,立木梁,盖新房。千条沟,规划成了村级林场。说是林场,当时整个千条沟,坡皮光秃秃,沟梁露石骨。平日里,不等坡上野草长成,就被腰山几个村子的人,用镰刀割回去喂了牛羊,垫了猪圈。沟壑岩缝中的野树杂梢,不等长粗,就成了家家户户,坑通灶台中的柴火灰土。
举目沟底坡顶,环望低洼高梁,现在的林场,已是松涛阵阵,柏树碗口粗,溪水咕咕,落枝生苔,锦鸡成群,山鸟鸣舞。透过林间,隐隐约约看见了,过去曾经香火旺盛的中嘴梁土地爷庙,已是梁陷瓦落,孤单清冷。一位兄长开玩笑的说:“这里人不住了,土地爷也跑了”。
是呀,人往好地方走,水往低洼处流。念小学的时候,几个年级几十个娃,时常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一个老师讲不同年级的课,当时教学模式,昵称“复式班”。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孩子会随家长去城里打工上了学,当上了外来入学的“借读生”,还要交上“借读费”。慢慢地,深山的学生转到了腰山,腰山的学生转到了川道。慢慢地,腰山以上的学校,大部分也变成了空壳。有的学校,老师一年间只能教上三四个学生,学校将面临撤并的可能。生活在县城,当棣花、武关一带的人,只要一说话,县城当地的人听你口音,就会第一句说你:“你是上乡的吧?、“你是下乡里人吧”。峦庄、庾岭人一开口城里人就会说是“北山里的蛮子”。竹林关、土门一带人上县城,县城人就会先问:“像从山阳来的吧”。当时的丹凤县城,没有比五层楼高的房。主街道就东西走向一条街,两头高,中间低,远看像一条扁担。当时,还有外地大城市来的人,调谝当时县城主街道是“尿长一节”。当时,312国道,也从这条街上贯穿而过。龙驹古寨,船帮会馆,水旱码头的兴盛,使花庙成了县城保存最好最大的一座门面。县城丹江河上,只有一座拱桥连接着南北。那个年代,每个人都怀揣着自己将来能实现,“走路不用腿,说话不用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愿景。
改革开放,富民强国,中国梦处处绚丽多彩。丹凤,随着陕南移民搬迁,易地移民扶贫,把山沟沟,岭洼洼,条件不好的人家,通过每户补贴六万或贫困户每户只交一万多,采取个人自愿集中安置到县城或者条件优越的乡镇小区居住。现在,每当各幼儿园、小学放学时段,校外接送孩子的家长们,天南地北语,上乡下乡话,成了如潮人群中语言的主旋律。九年制教育,国家己实行了全免费义务教育。县城丹江河,已扩建到四座大桥,一座步行桥,方便着江南江北人们日常的生活。老百姓出门办事,政务大厅一厅式全服务,不再来回跑冤枉路。
龙驹,如龙飞舞,似驹奔腾。金山盛景,江南新城,凤冠新城,丹凤朝阳,阳光花园,碧桂园紫御公馆,三十四层高的江岸龙居等宜人宜居的生态小区,如雨后春笋,高楼林立,灯火阑珊。龙驹大街,环东、环西大道,江滨南路、北路,双向三车道通行。北新街,广场南路,灯红酒绿,繁华若市。如今的312过境公路,宽敞平坦,双向双车道。路两边桂花香飘,路灯胜似两条长龙,连接着沪陕高速丹凤进出口,己打造成了丹凤的迎宾大道。雄起的丹凤,尽显现代城市魅力。丹江湿地,白鹭栖息。百里生态长廊,翠竹听雨,丹桂飘香。江滨公园,桃红柳绿,音乐欢快,劲舞飞扬。太极身影,如行云流水。晨曦中,夕阳下,散步的人们三三两两,迈着轻盈的健步,开心地,走着聊着家事国事天下事。现在的人们,网络光纤户户通,私车摩托家家有。洗衣不用手,网购百度不出门。
城市,在快速发展。农村,也因地制宜。棣花,顺应时代大潮,挖掘厚重历史文化,重建商於古道驿站,再现清风老街风貌,重塑宋金边城雄风。借助名人效应,开放平凹故居,展示平凹文学艺术馆。升级千亩荷塘景区,打造精彩古镇历史文化和美丽乡村文化旅游。来棣花,听秦腔,看社火,体验文明朴实农家生活。到腰山,游核桃主题公园,赏樱花摘樱桃,采葡萄逛花海。棣花,一张张靓丽名片,一座座美丽村庄,笑迎五湖四海客,乐透棣花百姓心。曾经的民谣:“种地看天脸,吃水靠扁担。白面靠石碾,走路嫌腿短”的时代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一页。
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丹凤,依山傍水,一座崛起的山城,一颗商於古道上璀璨明珠。故乡的变迁,丹凤的变迁,只是神州大地发展中的一个小小缩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载着,期盼着又一个新的春天!召唤着,见证着伟大祖国,又一个新时代华丽篇章的伟大谱写!!
作者简介:吕礼民,陕西丹凤棣花人。网名,秦风楚韵,自由职业,文学爱好者,业余时间喜欢与诗为伴,与散文接缘,喜欢用手机留拍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淮安文学坊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力荐悦读 松风阁语
作者往期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