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成专栏:助学金
1977年冬,在举国万头攒动的高考大军中,我榜上有名,但入学通知书下来以后,却使人大失所望——被录取到了本地一所师范学校。想想教了四十多年书的父亲每日起早贪黑地忙碌却常遭人歧视,过着极端清苦的日子,我的心就一阵阵发凉,产生了复读的想法。这时,在邻村教书的表哥来看我,听了我的想法后,笑着对我说:“你能考上师范,也算运气,多少人还眼气哩,要我说,上师范的好处不少,一是离家近,不给汽车轮子搞油;二是不掏学费、书费、伙食费,不给家里增加负担;三是还发一点助学金,你上学期间不愁没有零花钱。这些其它学校没有,你还是高兴地去吧!”我听了他的话,于是来年开学之日背着铺盖卷,走进了龙山师范那简朴却美丽、温馨的校园。
果然,开学不久的一天下午课后,班长兴冲冲地告诉大家,咱班两名家庭特困的同学每月每人发四元钱,其余的同学每月每人发三元钱的助学金。这消息使全班同学一下子沸腾起来,当每个同学领了三元钱的票子时,脸上都露出了不容掩饰的笑容。我也不例外,把三张一元的票子揣进贴胸的口袋里,走路或睡觉自觉不自觉地捏捏,生怕不小心丢失——刚从农村出来的乡下娃,什么时候兜兜装过几元钱呢?大不了是过年大人或走亲戚给几毛压岁钱罢了。
拿这些钱干什么呢?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吃是舍不得的——离学校不远处就是国营饭店,里面的蒸馍一个二两粮票五分钱,素面一碗也就二两粮票八分钱。当时正是二十多岁的半壮小伙,肚里是恨不得吆个肥猪进去;穿也舍不得——商店里的红卫服、学生服也就三、四元钱一件,但那都是奢侈品,我一个山里娃,只能经常穿着母亲做的粗布黑夹袄或装着套子的粗布棉袄,脚上穿的是姐姐做的敞口布鞋;坐车更舍不得,学校离家四十里地,坐一趟班车也要四毛钱,我从来都没敢坐,周六放学后,就和几个同学背着印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黄垮包走着回家,周日下午又背着一挎包馍步行回校。
人常说:“钱是人的胆”,这话说得一点没错。开学三个月,我已攒下9元钱了,这在一位80年代初的少年心目中可算是一笔巨款!我的心随着钱数的增多而蠢蠢欲动起来:看见别的同学穿着白色的运动鞋在篮球场上那矫健的身姿,我也想买一双“显阔”一回;看见邻座的同学有一只小巧玲珑的闹钟,我也想买一个放在宿舍好掌握作息时间……直到有一天,看到班里一位姓牛的同学翻阅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一打听新华书店有卖,一本要5元4角呢,在那追求知识的年代里,这词典对我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于是我下决心从书店买来一本,从此爱不释手,直到今天,这本词典还完好无损,成了我终生的工具书。
在农村的那些年,我曾经用龙须草做弓毛、用葫芦做琴筒,做了一把土二胡,那二胡声音嘶哑,拉起来“吱呀,吱呀’像推碾子一般,哪天能有一把像样的二胡,成了我少时的梦想之一。现在手里有了这几块钱,它又一次唤醒了我对音乐的热爱,在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我咬咬牙买了一把价值四元伍角的二胡,这二胡做工精细,通身油光锃亮,音质圆润悦耳,同学都很稀奇。接着,我又花五毛四分钱买了一本《怎样学二胡》的书,每到课余饭后,就一人偷偷跑到学校后面的核桃树林里拉起来,寂静的山坡随着我的琴声变得生动而美丽,而我的心情也就变得轻快而喜悦。一年后,我在班里的元旦晚会上用二胡独奏了一曲《二泉映月》,引得老师和同学对我刮目相看——这笔助学金的经济基础,给我的文艺爱好插上了放飞梦想的翅膀。
不仅买了一些学习用品,我还用七毛钱买了一斤油条带回家给父母吃,他们辛苦几十年,第一次享用了儿子的孝心,脸上有了自豪的笑容,我也感到了由衷的欣慰。见家里的做饭锅补了几个疤子,母亲做饭时几次漏水气得直淌眼泪,我又用结余的助学金从二十多里外的县供销社买了一口尺八铁锅背回家,母亲高兴地在邻居面前把我夸了好几次。一个周日我去邻居德厚叔家串门子,听到他家没钱买盐已经十多天吃“甜饭”了,一种同情心不由得我一下子掏出身上仅有的一块七毛钱,给称了十斤盐,多年后,他老俩口还念叨我的好处……我还用助学金订阅了半年的《人民文学》杂志,它给我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亮色,也点燃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和激情,以后,当我的一篇篇小说、散文、诗歌见诸报端时,我曾不止一次地对家人说:“多亏了学校当初发的三元助学金,拿它订了文学期刊,开始学习文学写作,我的写作功底,还是上师范那几年打下的。”
现在我已年过花甲,仍常忆起在师范的学习生活,想起当年领助学金时的喜悦心情,感激在那特别困苦的岁月里,它对我个人和家庭的帮助。几十年来,无论是当普通教师还是担任领导职务,始终难忘助学金给自己的温暖——那两年总共才七十多元的助学金,不仅给我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快乐时光,而且对自己形成“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的人生信条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我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可是那带着暖意的助学金,却依旧鲜活地存储在我的记忆之中。
作者简介:
张书成,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凤县作协理事。
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先锋》、《共产党人》、《当代陕西》、《教师报》、《陕西教育》、《工商时报》、《农民日报》、《陕西农民报》、《法制周报》、《文艺报》、《商洛日报》、《丹江潮》、《山泉》、《丹水》等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风文学》丛书,巳由北京团结出版社结集出版《棣花细语》散文集。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 南 东 篱 丹竹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
大 乾 州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新新文学 松风阁语
作者往期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