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文探索从天球开始 | 文化溯源
一
天球之思
这个天球,无一刻停息。虽然看上去是不可把捉的,那是我们想要将其固化.而如果我们就以动态的方式取象、认知,不破坏其运动性,那么乱中有序,宇宙星辰,就能各行其道,各安其位。虽有诸如岁差、时差,那是我们认知之不足,表达不到位而已。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但凡建立了认知的模型,这个模型本身还是需要不断去修正的,这是人之道,人之道一定要符合天之道,而非以天合人。
人一旦作伪,那么天人就不能相合,也就越来越偏离天之道。所谓诚则明矣。自诚明,天之道。自明诚,人之道。华夏民族是最追求理性的民族,也是最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
因为天道之运行,是理性的,以人合天的精神传统,让这个民族过早地具有理性和科学精神,而后世的历法,过于与人事结合,以天合人,就丧失了我们民族精神之源头,就是丧失了诚,于是天人合一,就变成一种虚玄的、乱开脑洞的玄想,变成一种迎合政治统治的政治占星术,而偏离真正的理性与科学了。
我们这个民族在上古、中古时候的天人之道的精神积累,终归也有耗尽的时候,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在近两年来落后与西方部分原因吧。
从计算到玄想,从取象到附会,从天道为基准到人为之道为基准,从以人合天到以天合人,我们的华夏文化经历了这样的一个下坡路。知道了怎么会这样,也就能知道如何走出困境。古人是怎么进行观天的呢?常理来看,观察者的位置、观察的对象、时节因素、象形与计算、观察工具、资料的积累、宇宙模型的理解,这些都直接间接地参与我们的整个观天之道里。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一句话是我们理解“观天之道”的方法。
二
天球之用
1、知时知机知几
“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系辞上》)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系辞下》)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易·丰·彖)
学习古天文,虽然是很宏大的,但是我们落到实处,恰恰是从极其精微处开始探索,真是致广大而尽精微。
诸如天象观测、日影长计算、岁差、置闰、回归年的准确计量等等。观察物候的变化也是知几。例如农历初一在昨日,立夏在今日,为什么会有差?
2、生活方式
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的生活如何与24节气相应?子午流注作息我们是否在体验?观天之道与执天之行如何相应起来呢?
3、日新与修身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个白天与黑夜的时长都在变化,每天太阳日中的位置也不是昨日那个位置。我们每个人也是一岁一岁在老去,每时每刻我们所处的时空都在变化,我们就这样麻木了吗?修身,是不是修这个“感通”之心呢?
4、气化思维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
“游乎天地之一气”(《庄子·大宗师》)
气是不是我们与天球感通的一个很好的媒介呢?这和五运六气有什么关系呢?
5、理解我们的传统政治模式
传统的政治模式从封建制到郡县制,乃至两者的杂合。我们几千年都有一个不变的趋势就是大一统。这个大一统的政治模式就源于我们的天文系统,特别是天球这样的一个模型。
接下来会分享七政,是理解天文历法与治理天下的关键。学习传统的天文学,对于理解我们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能够较为清晰地明白其中的面貌。这张图不成熟,只是初步的思考。
三
最后把一些疑问留给大家思考探索
1、十天干在整个天球处于什么位置?我们如何对应起来?
2、干支历法在天球上有什么对应?
3、太阴历在天球上有什么对应?
4、二十四节气在天球上有什么对应?
5、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球上有什么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