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生于余心,寓读于日常 | 世界读书日
道生于于心,寓读于日常
这几天朋友圈处于世界读书日的氛围里,今天我没有读书,带了一天的娃。到最后呢,想写点什么。在每个特殊的节日里,不随波逐流,但也不忘提醒自己。世界读书日的倡议,本身就说明了读书的重要。而这个倡议的发出,又在显示着读书又不是那么一种日常的事情,还需要倡议,还需要鼓励。
读书理应称为一件很日常的事情,就像刷牙一样日常,就像吃饭一样日常。如果拿做饭做比喻的话,我们看书要注意的就是平衡饮食、健康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我们看书也是这样。
我对于那种每天要看多少书,每年要看多少本书,越多越好的做法,并不热衷了,就如一本《黄帝内径》,两周多了我才看了两章半,按照这个进度,我一年看不完这本书的。我还打算细嚼慢咽《中庸》,一周嚼一两句,那要多久才能学完?所以读书求快,这个心思总会浮起,原因是什么呢?总觉得量越多就对自己有好处,那就肥吃海喝,狼吞虎咽,最终可能把身体给吃垮了。读书也是这样,过犹不及。但是我们这个时代是普遍不及,所以“矫枉过正”这个词在今天又有了新意,提倡“过”、提倡“多”,把大形势扭转过来,先益之,而后损之,真等到了有一天发起“全球少读书日”那这个社会就可观了。为什么可观呢?这就要说说读书的好处了。
读书有什么好处?这真是三天也说不完。那就简单说三点吧。
一、这是持续一生的自我教育。
别看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孔夫子自我评价“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是孔子持续一生的自我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相长中,持续其一生的学习。真的是把学习成为生命的信仰存在啊!这一点不多展开,在社会生活层面,这可以说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吧!不过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所以我推荐《论语》这本书,这作为大家的枕边书,是值得的。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还是不错的。当代的刘强先生解读的《论语》也是很好的。如果想更深入学习,那就一定要看历代注疏了。
二、三观的建立与开新
我们的体制教育和家庭教育构建了我们基本的三观,但是这只是个雏形,这是一种被动塑造三观的过程。如何让三观很明晰地呈现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能清楚地把握它,并且还能够不断地革新它?这就要靠看书了。看什么说,我还是推荐看经典。儒释道哲都要看,诸子的书也要看。推荐看《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庄子》、《道德经》《黄帝四经》原典及历代注疏;《心经》《金刚经》《维摩诘经》《六祖坛经》;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关著作、《圣经》、尼采、海德格尔的相关著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管子》《公孙龙子》《墨子》《商君书》《鬼谷子》《黄帝阴符经》等等。我在这里只是列一个大概,还可以加上印度的哲学,伊斯兰的经典,这可以扩大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这些书能够让我们的三观认知更为清晰,并且可以开拓和革新。读书时一辈子的事情,那是当然了,这些书,一辈子都啃不完了。所以不要看到这些书就觉得鸭梨山大,这是为了开拓我们的格局给出的系统性的建议,而这些经典的学习,是乐学,也可以是困学,还是孔子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读书精神在里面,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内得于心,“古之学人为己,今之学人为人”,读书当然是自动自发,这就是读书的自由独立精神之所在。
三、读书的一个需要就是“学以致用”
读书有什么好处,因为有实在的需求啊。在读书中构建知识体系啊,工作需要啊,生活需要啊,找到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论啊,这些都可以从读书中获得。这是很实用的,大家都知道怎么做。我的推荐就是多上当当网,多逛逛实体书店。不要在买书上吝惜,有买书的癖好,那可优雅的癖好,很好。也可以加入一些读书的小社群,各种读书会。在上海这边,我接触到的有樊登读书会、书虫部落、拆书帮等。
读书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像喝水吃饭一样,没有什么值得提倡的。每个人都在日常中,滋养自己的精神生命,在日常中提升生活的“品格”,道在平常日用中,挑水砍柴无非是道,可不要觉得日常就寡淡了,就浅显了,日常可深着呢!
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百度百科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世界读书日,可以看到,不仅提倡读书,更是提倡尊重书籍版权,尊重写作者的劳动成果。
好吧,“道生于于心,心生于余力,力生于余情”,你看我们要有一颗有余的心,如此才能畅游于书海,涵养性情,变化气质,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