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胃的方子里补胃阴,治胃胀痛、总嗳气

养胃的方子里,它别有深意!补胃阴,治胃胀痛、总嗳气,匠心可鉴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一张,养胃的大方子。

这张大方子,是我早年跟师学习的时候,我老师要求我务必理解、背诵的。这是国医大家谢海洲的一张方子。

谢海洲,1921年生人,2005年离世,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名誉教授。

方子如下——

北沙参12克,石斛15克,麦冬9克,生地20克,玉竹9克,白芍20克,山楂24克,枳壳10克,木瓜10克,乌梅15克,生甘草6克,白蔻仁6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这方子啥时候用呢?我老师提示我,就是在胃病咋治也治不好,出现胃阴受伤的时候,可以用。

什么叫做“咋治也治不好”呢?

我还是给你举例子吧。这是谢海洲老先生早年的一张验案。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什么毛病呢?就是胃疼。

他这个胃疼,都五六年了,时好时坏,治不彻底。

最近这一年来,胃痛发作频繁,从前用过的汤药、中成药,不但无效,反而有越吃越重的嫌疑。

等到找谢海洲老师求治的时候,整个人十分消瘦,食欲大减,胃里头胀痛堵闷,十分不舒服,而且干呕、嗳气。大便也不通畅,发干。由于病情日久,患者不堪其苦,所以面容哀戚,生无可恋。

仔细诊察,发现脉象沉弦而细,舌苔薄,舌尖和舌边都发红,舌头周围有齿痕。

了解到这些以后,谢海洲老师写了一张方子,就是前面开头我叙述的那一张。

结果,患者用药以后,很快感觉到疼痛减轻,食欲增加,精神见好。六剂药喝完以后,胃中不适基本消失,舌头也不发红了。但是,整个人依然稍有胃胀。谢海洲老师用香砂六君子汤,去半夏,加白芍和玉竹善后。最终,患者诸证悉平,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这里头,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现在,我用我的语言,给你从头讲一讲。

我跟你说,这个人的问题,在于胃阴不足。

啥是胃阴?胃,就像一口锅。胃阴,就是锅里头的水或油。你炒菜也好,煮饭也罢,能离开水或者油吗?同样道理,胃作为食物的受纳器官,它要想腐熟消化食物,把食物变成可以利用吸收的营养物质,也需要水或油。

在胃中的水或油,就是胃阴。

如果一个人胃阴不足,他就无法消化食物,胃气不通降,于是他就不断嗳气、打嗝、食欲不振,甚至干呕。胃阴不足,胃降失常,他还会胃胀、胃痛、堵闷。胃阴不足,肠道就跟着干涩,所以容易便干。所有这些,上头医案里的患者,都具备。

另外,患者舌尖和舌边都发红。这是阴虚有热的体现。舌有齿痕,说明舌体偏胖大,压迫于牙齿。舌体为啥胖大?因为胃阴不足,脾胃无法生化足够的气血,来濡养舌体。

由此可见,患者胃阴不足,是定下来的事儿,没啥怀疑的了。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患者胃阴为啥会被伤到?

这肯定要牵扯到患者的体质、饮食习惯等问题。但,有一层原因,最不可忽视,这就是在从前的治疗过程,过用辛燥疏通之品。

其实,对这个胃痛啊,我们中医往往考虑肝胃不和。肝属木,脾胃属土。两者容易打架。木气克土,人就胃疼。所以,在治疗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到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东西,比如柴胡啊、香附啊等等。

但是,这类东西总用、常用,容易伤害胃阴。因为这些药材有疏散疏通之性啊。疏散疏通,就意味着容易伤阴。这就好比总刮风的地方,总是干燥一样。因此,在这类药用久了以后,不少患者会有胃阴不足的问题,从而让胃痛治疗效果不好,甚至越治越痛。

上文医案里的患者,大概就属于这个情况。过去的治疗过程中,屡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品。再加上患者体质的偏颇,于是让胃阴慢慢受伤,使得病情缠绵难愈。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去养好胃阴。

怎么养?谢海洲老师的方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我们再看一遍——

北沙参12克,石斛15克,麦冬9克,生地20克,玉竹9克,白芍20克,山楂24克,枳壳10克,木瓜10克,乌梅15克,生甘草6克,白蔻仁6克。

这里头,沙参、石斛、麦冬、玉竹,就是养胃阴的。

生地和白芍,可以滋补肝阴。从前,胃阴不足,肝阴就受影响。肝阴不足,肝气不平,它就克伤脾土,导致胃痛。那现在,我们给它把肝阴补好,让肝气柔和起来,它不就不去克伤脾土了吗?这里头,白芍重用20克,凉肝柔肝之效明显。而且,白芍配合甘草,还能缓急止痛。

接下来,乌梅、木瓜、山楂,这三味药酸甘化阴,可以养胃柔肝。尤其是木瓜,古人说它可以“救胃汁以制肝”。

最后,再用点枳壳、白蔻仁,行气畅中,可以理气止痛,又防止滋阴之品的滋腻之性。

这就是基本意图。

如此一来,患者胃阴得补,肝阴得充,肝胃之气柔和,疼痛自然可以减轻了。

这就是基本意图,我不知道,我说清了没有。

其实,这就是利用滋养胃阴的办法,来养胃止痛的案例。它针对的,一定是胃阴不足的老胃病患者。

说起来,这胃疼,还真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医人,真正能把胃病治明白的,并不多。文老师在其中,自然是不起眼的一个,根本达不到要求。正因如此,我才对脾胃病的验案、验方,收集颇多,研究颇多。上头这个,算是我比较重视的经验之一。我把它详细写出来,供您参考借鉴。如果能帮助到你,那也算是我的一点小小功德。当然,还是那句话,非专业读者,你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你记住,它针对的是胃阴不足。脾胃阳虚者,肝郁气滞者,淤血作痛者,用这样的办法都是不对的。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胃痛胃胀,兰洱延馨饮兰洱延馨饮

【配方】

素馨花12克,延胡索10克,佩兰10克,条甘草5克,普洱茶5克,厚朴5克。

【功能】芳香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

适用于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痛。临床主要表现为苔白厚腻,胃脘部灼热感,胁胀暖气,食欲缺乏,脉弦等,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湿浊阻脾者。

【用法用量】

1.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后煮煎;

2.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20分钟,合得药液300毫升左右为宜;

3.每天服一剂,分两次空腹温服。7~10天为一疗程。

【方解】

1.方中主药素馨花味辛性平,疏肝解郁,芳香醒脾;

2.厚朴、佩兰芳香化湿以为使;

3.佐以延胡索行气止痛;

4.普洱茶味甘,人肝、胃二经,消胀去滞,《纲目拾遗》谓之:“清香独绝……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

5.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以为使;

6.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化浊、行气止痛的功效。

【加减】

1.吐酸嗳气者:加淡鱼骨15克,佛手花10克;

2.痛甚者:加白芍15克,广木香6克;

3.纳食不馨者:加炒谷芽15克,鸡内金10克;

4.并胁肋胀痛者:加炒麦芽15克,郁金12克。

【特别说明】

本方证多由情志不畅、肝胃不和、疏泄失职、湿阻气机所导致。故见嗳气泛酸,胃脘胁肋诸痛,治宜疏肝化湿,理气镇痛。临床应用时凡见上腹部胀痛,嗳气频频,泛酸呕吐,痛连胸胁,甚者有时攻痛游走,按之则气走,散痛亦渐缓,或遇情绪变化时更甚,属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者,本方确有良效。

胃痛——肝气犯胃
肝气犯胃以窜痛、嗳气、苔白、脉弦为主症,易受情绪变化影响;
治以疏肝理气。颜正华教授喜用香苏饮、柴胡疏肝散加减。气郁化热者加金铃子散;反酸烧心者加左金丸;便秘者酌用当归、郁李仁、火麻仁、全瓜蒌、决明子;嗳气重者酌选代赭石、旋覆花、沉香、乌药、苏梗;纳呆者酌加麦芽、谷芽、神曲、山楂;窜痛胀闷甚者选用佛手、绿萼梅等;肝郁化火者,酌加化肝煎、加味逍遥合左金丸、金铃子散;热伤胃阴者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或以滋水清肝饮化裁。
胃病不必四处找方,8大“名方”已集齐,必有1个“解救”你

老胃病患者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尴尬:吃西药基本无效,越吃胃越寒,吃中药就像买彩票,弄错方子适得其反。

其实胃病并不难治,药用对了一碗汤,药用错了用船装,为了让大家都找到适合有效的方法,笔者收集了当今八大名医验方。

这些方子为现代中医专家汲取名医古方奥义,经临床验证而成,似不出奇,确含妙理,大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子。

一、胃神经管能症

症状:多由精神因素激发,常诊断为慢性胃炎,表现为胃疼、烧心、嗳气、纳差等。

中医解释:湿浊阻痹,肝郁滞气

方药:素馨花12克,佩兰、延胡各10克,普洱、厚朴、炙甘草各5克

功效: 舒肝解郁,行气止痛

出处:《兰洱延馨饮》

二、萎缩性胃炎

症状:胃部隐痛、胀气、灼热,口干、口苦、消化不良

中医解释:胃阴不足,肺虚,肝热

方药:怀山药130克,北沙参、焦山楂各30g克,石斛、桑寄生、玉竹各20克,青黛、白芍、浙贝各10克

功效养阴建中,理气降逆

出处:《养阴建中汤》

三、胃溃疡伴黏膜萎缩

症状:胃酸量少,消化缓慢,胃脘隐痛,烦渴咽干,早饱,便秘。

中医解释:胃阴虚,津液不足,肝胃不和

方药:北沙参、丹参、炒白芍、大麦冬、 金钗石斛、生麦芽各10克,乌梅肉、炙内金、炙甘草、玫瑰花各3克

功效:滋养胃阴,舒肝柔肝

出处:《滋胃饮》

四、多年慢性胃炎

症状: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动力不足,神疲乏力

中医解释:脾不建运、元气不足

方药:麦芽、谷芽各30克,内金、山药各15克,党参10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和胃,复元益气,增进食欲,消除炎症

出处:《健运麦谷芽汤》

五、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反流性食道炎

症状:反酸、烧心、灼痛、恶心、呕吐、爱腐吞酸。

中医解释:寒热错杂,胃气上逆

方药:党参、丹参、蒲公英、白芍各15克,制半夏10克,炙甘草6克,黄连、甘姜3克。

功效:益气健胃,和中开痞,辛开苦降

出处:《和中消痞汤》

六、胀痛为主的慢性胃炎

症状:胃胀痛、嗳气、打嗝、消化不良。

中医解释:脾胃不和,胃气不通

方药:大腹皮、香橼皮、枳壳各10克,苏梗、香附、陈皮、毕澄茄、佛手各6克。

功效:理气、和胃、通降

出处:《加味香苏饮》

七、功能性胃炎、胆反、胃动力差

症状:嗳气、反酸、胀满、口苦、食欲不振

中医解释:肝胃不和,脾胃两虚

方药:柴胡、苏梗、六曲各6克, 炒黄芩、炒白术、香扁豆、炒白芍、制香附、炙延胡各9克, 炙甘草3克,八月扎15克,香谷芽12克。

功效:调肝和胃,健脾安中

出处:《安中汤》

八、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窦炎

症状:胃灼热、反酸、烧心、吐清水、消化不良

中医解释:痰热中困,胃失和降

方药:陈皮、枳实、竹茹各6克,姜半夏10克,茯苓12克,黄连2克, 甘草3克

功效:苦降辛通,化湿和中

出处:《加味黄连温胆汤》

以上药方,请对号入座,均为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用,因患者差异,可由专业医师随证加减,不明事宜,随时探讨。

先父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经验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先父张志千老中医对治疗胃脘痛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侍诊数年,现归纳几点以飨读者。

  一、疏肝理气法:适用于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者。证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食纳减少,每遇情志抑郁则加重,舌苔白,脉弦而缓。常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金铃子、元胡素、炙香附、陈皮)。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痛自止。若腹胀气滞甚者加佛手柑,广木香;嗳气泛酸者加左金丸。法半夏、煅瓦楞子;口苦苔黄者加黄连或龙胆草;食少纳差者加神曲、麦芽。

  例:张××,男,43岁,工人。胃脘痛已数月,曾治未效,现疼痛复发,牵连两胁胀痛,脘腹饱闷食后尤甚,嗳气则舒,大便数日一次,口苦粘腻,舌苔黄白相兼,脉弦。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拟疏肝行气,合辛开苦降法。柴胡6g、枳实5g、白芍10g、佛手柑6g、法半夏10g、黄连5g、甘松5g、甘草6g、全括蒌12g,服六剂。二诊,疼痛减轻,大便亦畅,尚有脘腹胀闷,原方加炙香附6g,进六剂后胃脘疼痛消失,饮食亦增,继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调理而安。

  二、清热和胃法:适用于肝胃郁热,火邪犯胃者。证见胃脘阵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味苦、大便不畅、舌苔薄黄、脉象弦数,常用括蒌薤白半夏汤合清中汤加减,全瓜蒌、薤白、法半夏、陈皮、茯苓、厚朴、甘草、黄连、炒山栀、广木香。俾热降气行、胃和痛止。苦嗳气呕恶者加旋复花、代赫石、生姜;泛酸烧灼感者加海螵蛸、薄公英。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壳。

  例:沈蒲,男性,成年。胃脘疼痛年余,屡见复发,近日胸脘疼痛,间有痛引彻背,嗳气饱闷,烧心,吐酸,不思饮食,大便不畅或数日一次,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带数。证属胸阳痹阻,胃热失降。治宜开痹理气,清中和胃。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皮12g、薤白16g、陈皮5g、炒山栀10g、枳壳5g、广木香6g、吴茱萸3g、法半夏10g、茯苓10g、黄连5g、生姜3片。服三剂。二诊:胸脘疼痛减轻、饱闷,嗳气亦减,尚有烧心吐酸,大便不畅。原方去生姜、加海螵蛸、蒲公英各12g。继服三剂。三诊:疼痛已瘥、烧心吐酸亦减、大便较润,尚有饱闷嗳气、舌苔薄白,脉稍弦数。再拟清中泄热,理气降逆。方用清中汤加减:黄连5g、吴茱萸3g、茯苓10g、法半夏10g、陈皮3g、佛手柑6g、炙甘草5g、旋复花6g、代赫石20g、党参10g。又服三剂而获良效。

  三、化淤通络法:适用于久痛入络,胃络损伤,导致血淤凝滞者。证见胃脘疼痛,屡治屡发,痛如针刺或刀割,且有定处,食后痛增,大便色黑,常有隐血,甚或呕吐黑血,舌质,舌边有淤点,脉象缓涩。家父常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紫丹参、檀香、砂仁、蒲黄炭、五灵脂、元胡索、炙香附、白芍。)俾气血流畅,通则不痛。若出血不止者加三七、白芨。倦怠少气、唇舌色淡,脉细弱者加红参、黄芪、炮姜;阴虚有热象者,舌红脉细数加生地、丹皮、阿胶;营血不足者加当归、白芍。

  例:陈××,男,42岁,工人。患者胃痛多年,经钡剂造影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现胃脘掌痛,痛甚如刀割,拒按,遇精神不适时则疼痛加剧,食纳减少,形体瘦弱,舌润质暗,脉细涩。化验:大便隐血强阳性。证属血淤气滞,中气亏虚。治宜化淤止痛,益气补虚。方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丹参15g、檀香5g、砂仁5g、元胡素10g、生黄芪15g、红参6g、三七5g、五灵脂10g、蒲黄炭10g。服三剂。二诊:胃痛减轻,出血亦止,精神好转,原方中红参改为党参15g,加白芍10g。继服五剂。三诊:疼痛数日未发,大便隐血阴性,脉缓,改拟补中健脾为主,佐以活血补血。方用归芍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5g、当归10g、白芍10g、丹参12g、法半夏10g、广木香5g、炙甘草5g。继进十剂后临床症状消失,脉舌如常。以原法增减善后,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四、温运脾阳法:适用于脾胃虚寒,中阳不运者。证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得食则疼痛缓解,多食则脘腹痞胀,泛吐清水,四肢不温,疲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家父常用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味(炙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饴糖、高良姜、炙香附、陈皮、广木香)。使中阳得运,脾胃气旺,则疼痛缓解,若呕吐清水转多者加姜半夏、茯苓、淡附片。大便色黑,隐血试验阳性者,将上方去桂枝,高良姜。生姜改为炮姜、加白药、地榆炭。

  例:王××,男,34岁,工人。溃疡病多年,常有复发,胃脘隐痛绵绵,食后痛解、饥时痛作,多食则脘腹胀闷,暖气泛清水,肢冷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舌淡苔润,脉弱无力。证属脾胃虚寒、阳虚失运。治宜补气温中、散寒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味:炙黄芪12g、桂枝6g、白芍12g、炙甘草6g、饴糖30g、生姜3片、红枣3枚、广木香5g、陈皮6g,服五剂。二诊,胃痛减轻,食纳稍增,精神亦振。尚有嗳气、泛清水。原方去生姜、红枣,加姜半夏10g、干姜6g、再进五剂。三诊:胃痛已罢,泛清水亦除,食量增多。改拟补脾益气、健胃和中。药用党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2g、法半夏10g、陈皮5g、炙甘草5g、广木香5g、厚朴5g、生姜3片、红枣3枚,服十剂调理善后,半年未发。

  五、养阳益胃法:适用于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络失养者。证见胃痛隐隐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脉象弦细而数。家父常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白芍、炙甘草、川栋子、法半夏、绿梅花)。慎用香燥,忌刚用柔,重在治本。若胃中有烧灼感者加左金丸、炒山栀。大便燥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

  例:黄××,女,37岁,工人。患者胃痛已年余,反复发作,近几个月来,常感胃脘部烧灼痛,大便燥结:三、四天一次,口干唇燥,嘈杂似饥,烦躁易怒,舌降无苔,脉弦细数。证属郁火伤阴,胃络失养。拟养阴益胃、柔肝止痛。方用益胃汤加减:北沙参15g、麦冬10g、玉竹10g、川石斛10g、黄连5g、吴茱萸2g、白芍12g、炙甘草6g、川栋子10g、法半夏6g、玫瑰花5g、瓜萎仁12g、服五剂。二诊:胃痛减轻,嘈杂似饥及口干唇燥亦好转,但胃脘部烧灼感依然,晚上烦躁易怒,大便结,舌绛转润。原方去玉竹,加炒山栀10g、再进五剂。三诊:嘈杂似饥及烦躁易怒均除,胃部烧灼痛亦感,尚有便结。此郁火渐降。胃阴未复。改用一贯剪加减:生地12g、白芍12g、杞子10g、北沙参12g、麦冬10g、瓜萎仁12g、陈皮5g、黄连5g、川栋子10g、绿萼梅5g。服三剂后,胃脘部烧灼痛已瘥,大便正常,饮食好转,舌绛转淡,脉细。坚守原法增损调理而愈。

  体会

  1.确立主证,执简驭繁 胃脘痛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以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胃阴不足三型最具有代表性,故在诊治过程中,按其主要的、基本的病理变化,本着“执简奴繁”的原则,确立三个主要证型,而将寒凝、热郁、湿阻、饮停、血瘀、食滞等作为兼证处理。2.胃病治肝,理气防燥 肝胃不和型的主要病机是肝木失于疏泄,气郁不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故治疗多以疏肝理气为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应考虑到胃腑喜润恶燥的生理特点和气郁最易化热生火的病理机制,疏肝莫忘和胃,理气须防伤阴。3.健脾助运,勿失中和 胃病日久,中气受损,健运失职,渐成中虚气滞之证。故调理中焦脾胃病症,当以“中和”为贵。务使中气健旺,转运自如,升降得宜,阴阳调和。4.甘酸濡润,养中寓疏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当以甘凉濡润为主。由于胃阴不足,津液亏乏,胃腑失却濡养,以致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气机升降不利。为防阴柔之品呆滞气机,组方时尚虚加入顺气和中药物。若纯用或过用甘酸寒凉,壅滞不运,反伤脾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