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余堂 百科故事
中国美食源远流长。从上古到如今,吃的方法仍然遵循精选食材、尽心烹制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自然的融合,大师的心诀,食者的领悟,吃的每一次体验,无不让人心存感念,唇齿留香……
但能像《食疗本草》的作者孟诜(shēn)老先生那样,将美食转化至养生高度的,还真不多见。
孟诜年轻时,对吃的天份就表露无遗(好医药、养生之术),后来更加精研食疗与养生术,曾拜名医孙思邈为师,二人过从甚密。
公元710年,相王李旦当了皇帝(睿宗),十分想念孟诜,便下诏叫他入朝做官,孟以年老为由婉言谢绝。次年,睿宗不忘旧好,赐给孟诜绸缎百匹,又命河南府(洛阳)于春秋二季送羊、酒、食物给孟诜。开元初年,河南府尹毕构认为孟的高风亮节可与东汉有名的隐士向长(字子平)相媲美,遂将孟诜居住的村庄命名为“子平里”。
后来,睿宗得了一种怪病,头目眩晕、耳目赤红,难理朝政,遂调动满朝御医和民间著名郎中,却收效甚微。孟诜得知这一消息,焦急万分,日夜兼程,送来他用柿子醋和几十种中草药调剂的驱邪正本养生汤,睿宗仅服药两个疗程,怪病(其实是现在的高血压)全无,再无复发。当睿宗赞赏孟诜所献宝药功效神奇和他的高风亮节时,孟诜却说:“把仁爱贯穿于品行:天知、地知、君知、吾知、他知;把仁德付诸于行动:山知、川知、云知、江知、海知”。后来就演变成为“弘道无人问,良心有天知”的至理名言,意思是弘扬仁义道德也许无人问津,但是良心的好坏却有天地知晓。唐睿宗以“孟氏歧黄,余泽百世”之意,赐“孟余堂”之号,以期孟诜在汝州北部箕山归隐后,仍能将中医食疗养生之术造福乡邻,发扬光大。
《食疗本草》是孟诜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搜集241种兼具医疗作用与营养价值的食品,编成的我国第一部食疗学的专著,是对唐朝以前食疗药物及食治验方的系统总结。
《食疗本草》极具养生价值,又可让饕餮之徒大快朵颐,成为吃货们的最爱也在情理之中。
孟诜(shēn)是唐朝医学大家,生平尤为重视不同种类食药的搭配和禁忌。孟诜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稳中求效”的膳食养生和中医治疗准则。
孟氏中医(孟余堂)一脉传承,始终坚持以温良的膳食茶膏和现代科技萃取产品为主,甄选源头道地药材,组方温和,稳中求效,在降低药物对身体不良影响的同时,提高治疗效率。
孟氏一脉千年,薪火相传,虽然中间经历多次断代,但后人仍然恪守“怀仁存义,积德扬善”的祖训,始终致力于中医药膳食疗养传承与现代科技和人文环境的融合,坚持古法验方与现代科技结合,以孟余堂“三宝”和“回春五方”为核心的系列产品,成为孟诜(shēn)余泽千年的馈赠。
其中,孟余堂“三宝”是指孟余堂的产品形态:茶方、膏方和道地药材,
而孟余堂的“回春五方”,则是指产品对应的功效:眠方(松元集)、颜方、清方、补方和调养方。
人生两境界:一个知道,一个知足。知道,让人活得明白;知足,让人活得平淡。知道而知足的孟诜,没有生活在别人的眼神中,忐忑在别人的言语中。他坚信:我就是我,别人永远无法插足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