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第12讲

创作技巧

第12讲

创作技巧·渔洋第十法

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是绝句情景处理技巧和渔洋第十法。

一、绝句的创作技巧

1、情景的关系

一首成功的诗,情与景的调配一般都是很精心的,如一味地摹景写物,诗则过于坐实;一味的抒情,诗则显得空洞,只有情景交融,将情感导入景物,这样的诗才能打动读者,才能有味。

刘勰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就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不断更替,寒冷的天气使人不愉快,温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畅。客观景物的变化,使人的心情受到感染。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是随着景物变化而变化的,诗文是抒发这种变化着的感情的。也就是说,作家是触景生情,作品是有感而发。“感”哪里来?来自生活。“情”如何生?生于“触景”。因此,要有“感”必须接触生活,要“生情”必须“触景”。无景之情,就会是无病呻吟,有景无情,主客观不能契合,就是堆砌景物,索然无味。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导情入景、入物的几种方法。

1)情景一致

即将情感寄托在一种相同的景物上,比如人聚则月圆,人离则月缺,人愁则终日霪雨,人喜则处处生花。将情寄托在这种类似的景物中,就属于情景一致。

看例子:

七绝·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柳宗元)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注:阳和:春天来了的意思。

诏书和春天一起到来,被贬在永州十年的人,突然获得京都征召令,多少年的郁闷,突然一扫而光,但随着心中新的希望,眼前处处是新花开放,这些新花就是感情的化身,新花无穷,正是作者无穷的愉悦心情的寄托,这个是高兴,情景一致。

再比如:杜甫的《宿赞公房》诗中的一联“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旅途相逢,一样是流落天涯,暂且欢聚一夕,陇月也向人团圆了,自然给同病相连的人带来不少安慰。“相逢、月圆”很和谐,物喜人喜。这个也是情景一致,这个情景一致的写法,初学者最适合了。

2)情景不一致,景与情冲突

情景不一致,却相反,往往由物我的冲突,造成悲剧性内在张力。比如鸟双而人单,人老而心壮,水东流而人西去,牛郞织女七夕聚会而我孤单等等……这是有意安排一些与情感相反的景物,让景物起到反衬的效果,从而加强情感的力量。例如:杜甫《新婚别》诗的结尾: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这几句诗正是以双鸟飞翔与人事参差来做相反的描写,鸟儿犹不失俪匹,人却不如鸟。通过情与景的不一致,物和我的矛盾冲突,使诗的味道更浓。

3)以景截情

说白了就是一句写情,一句写景,情还没抒尽,便以景截住,饱和的感情反而将景渲染得异常美妙。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看例子:

病起(贾岛)

高丘归未得,空自责迟回。

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

病令新作少,雨阻故人来。

灯下南华卷,袪愁当酒杯。

情和景,事情不如愿,花照旧开放,这首诗里“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上句抒情,下句写景,两句看起来似乎不甚相关,但贾岛却将十个字贯联一气,凑合成一幅绝妙的对联。诗说想归嵩丘草庐而不得,突出迟回漂泊,这里不接着继续说自己的牢骚,却反问一句“身事岂能逐”,言外有许多牢骚,下句不接着发牢骚将牢骚吐尽,不发感叹自己一年又已逝去,而写兰花又已开了,这样用景将情截住,情却直透进景里去了。多少对时光蹉跎的怨,可以让人听到他长声的感叹,流光如水,春兰又开,面对春兰,诗人却是个潦倒多病的他乡羁客,这些愁绪,都弥漫在言外。当时诗人急促而高声的呼叫“兰花又已开”时,没有一丝快乐,却有许多不曾突出的心酸。这就是以景截情手法的神韵所在。

2、情景的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的处理

我们以前讲过,作诗不宜率直叙事或者正面议论,那样不但费辞,更重要的是失去诗的趣味,但诗中也并不是不做议论,不叙述情事的,诗中抒情叙事,往往是避开正面叙述,通常用侧写、反击的手法,避实就虚,把想说的意思留在言外,供人玩味,使诗产生所谓“事外曲致”,才是诗的境界。先看侧写的例子:

七绝·屏风绝句(杜牧)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周昉,是盛唐时期的一个著名画家,他擅长画侍女纤腰,借代指美女,貌似唐朝以肥为美吧?纤腰是特定含义的诗歌语汇,要是肥腰了就不美了。第二句“岁久丹青色半销”,日子久了,画的颜色都退了。真遗憾!但是诗人没有再接着写了,而从倚窗女写起,“斜倚玉窗鸾发女”,那女子看到这幅画后“拂尘犹自妒娇娆”,即便是褪了颜色的画,那个贵族女子看到了这幅画还嫉妒,你说这幅画上的女子美不美呢?

他是想赞美画上的女子美还是赞画师的画功呀?一举两得,都有,避开正面,从侧面写。也就是避开了对这幅画正面描写、夸赞。采用了“避实就虚”的侧写法。杜牧的绝句转的都很巧,大家有空多读读,必须用心揣摩他的转句!

咏绣障(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此诗借吟咏绣障,歌颂绣工们绣制屏风的高超技艺。前两句写傍晚绣女们争先恐后描绘刺绣图样的情态,后两句夸张刺绣之美达到乱真的地步。巧妙所在作者没有正面去描写所绣图案之美,而以一句“引得黄莺下柳条”,人工刺绣之花却能把柳条上的黄莺逗引下来,可见花之娇艳。

注释:

(1)此诗一本题作《咏绣障》。绣障:刺绣屏风。绣样:描画刺绣图样,用针刺绣前的一道工序。

(2)花蕊(ruǐ)娇:双关语,一指刺绣图样,一喻刺绣少女。花蕊:花心。娇:美丽鲜艳。

(3)拈(niān):用两三个指头捏住。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

(4)安:安置,摆放。

(5)下柳条:从柳树枝条上飞下来。

译文:

天色将晚,堂屋前面的花朵开放得鲜艳美丽,这一景致,引动了几位绣女,她们拿着描花的彩笔,精心地把花朵描在绷着绣布的绣架上。绣女们把绣成的屏风摆放在春天的花园里,因绣得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黄莺飞下柳条,向着绣障中的花间飞来,在真花假花之中欢啼。

3、反击法:反击,就是从正意的反面着笔。

陇西行四首·其二(唐代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再看:

七律·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我们先详细地分析一下柳宗元的这首诗的意思,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还植树造林,“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第一句说他亲自种了200棵树,第二句写柑树成活时的景色,又描写出了二百株柑树在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这句表现出了诗人看到柑树成活时的喜悦心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这里分别用了两个典故来说明,我们都知道屈原爱桔,曾作《橘颂》对桔树的美质作了热情的赞颂,“后皇佳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说橘树是天地间所生的佳树,它异于众树,习于南土,有独立不迁等美德。这实际是屈原托橘咏志,以橘树自比,通过赞颂橘树,来表白自己的人格。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百度一下屈原的《橘颂》学习一下。柳宗元说要像屈原那样热爱柑树,意思也是用柑树来表白自己。这句说:我正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品在其中。

“不学荆州利木奴”,这个也是一个典故,说的是李衡种柑谋利的事。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于武陵龙阳洲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取利。柳宗元对李衡这种做法很不屑,所以明确予以否定说: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这两句一个肯定,一个否定,突出了他种柑之意和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质,这两个典故大家了解了,就会懂得后四句抒发种柑的感慨了。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诗人种柑,是希望柑树早日开花结果。因此,他首先想到的是柑树的成长:“喷雪”“垂珠”是两个比喻。

无论侧写,或者反击,都是追求一个目的:就是让诗含蓄蕴藉。古人说得好:“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诗贵在含蓄蕴藉,你把话说尽,把你的意思表达完,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就没有了,你都说了,还要读者想啥?因此大家在写诗时,把你的情感写三成,点到就行,留七分含蓄给读者遐想。

本诗正意该说不希望这些橘树长成以后,我还逗留在柳州,“滋味还堪养老夫。”结句正见北归无复忘矣,悲咽以谐传之。字面上是谐,骨子里却是悲,这就是反击法。

姚鼐说,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橘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结论:托词与含义正相反,则言外的含义比正言直接叙述更感人。再如: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再看“不自由”三字,诗人没说不自由的原因,让读者去体会,去玩味!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所以再强调一下:我们写绝句也好,写律诗也罢,别把你的心思情感全说尽。

二、渔洋第十法

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一(王士祯)

日暮东塘正落潮,孤篷泊处雨潇潇。

疏钟夜火寒山寺,记过吴枫第几桥。

注释: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现为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

东塘:指太湖的东半部分。苏州在太湖的东岸。

篷:船篷。这里代指船。

吴枫:指苏州。据说水城苏州共有大小桥梁300多座。

枫桥:寒山寺门前的单孔石拱桥。因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译文:

太阳下山的时候太湖正在落潮,

我乘坐的孤舟泊岸处暮雨潇潇。

听着疏钟望着夜火照亮寒山寺,

记得旧梦中曾经过吴枫第几桥?

先看全诗脉络:

此诗把题字分在前三句点出。然后,以第三句的后三字“寒山寺”,带出合句的追忆往事。

起句实写到达枫桥的时间和环境,日暮时分,正赶上太湖落潮,点题字“夜”。承句写泊船的天气:孤蓬暮雨,是那么的令人伤感。点题字“雨”。转句把目光转向寒山寺,此时听到稀疏的晚钟,看到寒山寺已点起了灯火。点题字“寒山寺”。合句则以“记”带出回忆,作者以前曾经梦到过的寒山寺之游。

再看句法特点:

起承转合不是四句二段式,而是“3+1”句式,即“起+承+续承”+“转合”的布局方法。 前三句为一段,写作者夜泊寒山寺的眼前实景;第四句以“记”为转,以“过姑苏第几桥” 为合,转合一气呵成。前面说第四句是记作者曾经梦中到过寒山寺,可从王士祯写给兄长的第二首诗《夜雨题寒山寺寄西樵礼吉二首之二》可得到印证: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十年旧约江南梦”,也许是作者跟兄长们有过约定,要到苏州同游。但现在却只有自己“独听寒山半夜钟”。一个“梦”字,便说明“记过吴枫第几桥”并非是以前来过苏州。

苏州有桥约300多座,而被诗人墨客吟诵最多的是枫桥。枫桥,旧称封桥。枫桥只是一座江南普通的月牙形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唐代,据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唐朝大历(766年-779年,唐代第八位皇帝宗李豫年号)年间,张继赶考落第,郁郁回乡,途经此处,写下了不朽名篇《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使枫桥名声大振,中外闻名,被称为苏州三百桥中的第一桥。明朝诗人高启在《枫桥诗》中写道: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王士祯这首同样是夜泊枫桥的诗,结句不明写姑苏第一桥,而设问“记过吴枫第几桥”,是他追求“言尽而意不尽”的“神韵”所使然。至于他这样写,是为了给兄长们报信,让他们分享梦境成真,还是也跟其他诗人一样,触景生情,追怀起张继?读者自己判断吧。

王士祯符合此法特点的作品还有:

秦淮杂诗十四首之十一

新月高高夜漏分,枣花帘子水沉薰。

石桥巷口诸年少,解唱当年白练裙。

万山

新钓槎头缩项鳊,楚姬玉手鲙红鲜。

万山潭水清如昨,只忆襄阳孟浩然。

本讲提纲:一、绝句的创作技巧 二、渔洋第十法

关注本刊,即可收藏慈善诗会所有电子版讲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