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什么是教育》第五章
【引子】老老实实读书,踏踏实实研究
不妄语,不诳语,不盲从,不轻信
今天有网友要求更新《什么是教育》。虽然累成狗,还是打起精神阅读一章,对自己的粉丝负责,是作为一个开公众号的人的基本美德。
【第五章 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精彩段落分享及总结】
一、非命定的此在——时间性的自我存在
所谓“非命定”,作者说生命是自由的,不存在什么命运。人们只是通过内在联系来与命运相遇,而非通过强制循环,直到这种内在联系作为陌生的东西在人无能为力时与他相遇,并通过把握成为本然之物。
P37 “生命是完整的,他有着年龄、自我实现、成熟和生命可能性等等形式,作为生命的自我存在也向往着成为完整的,只有通过对生命来说是合适的内在联系,生命才能是完整的。”
二、传统和空想的可能与危机
“在孩提时代,传统总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年轻一代身上,然后年轻一代总是通过和历史、将来和伟大人类的塑造的内在联系意识到传统。作为了解的已经熟悉的过去就成为现在想想内容的历史,并只有在与过去的连续性中创造未来。因此,才有了人类存在的客体,缺少它,人就不能意识到自我。”——历史或者传统的价值就是让个体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给自己定位。
历史为现代人提供了现成的观念,印证过的真理,历史涵养了我们的当下,“尽管我们基本上生活在从出生到将来的历史传承中,但我们仍然要着眼于未来。通过单纯的对过去的把握和重复、或者是通过对过去的理解、对未来的憧憬,我们以现在的每份努力和体认,而感到未来的羽翼带来的希望。”
“所有的显现、所有的了解和意欲,过去和将来将成为永恒语言的历史当下的范围。属于当下的只是它自身。”
【读后】本段谈论的内容与题目之间似乎关系淡漠,传统和空想的可能与危机。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危机,难道是字面背后的意思?揣测:作者强调“此在”的必要性,让人们能够从历史中学习和借鉴,对未来可以充满憧憬和期待,但是一定要活着当下,所谓“危机”就是人容易脱离实际,不关注“此在”,教育更容易如此,经常为了未来,而牺牲孩子的童年,报各种补习班之类,局限了儿童的自由发展的天性。
三、丧失现在——抓住当下
“我们的乌托邦意识经常想要脱离现实境遇,而去过一种与现在不同的生活,这种生活与过去或未来有关:本真的在是属于过去的。”
“抓住当下,并不意味着随意地享受今天,而是对这一瞬间和当下,即那些对我们来说是在的唯一方式的接受。”
过去和未来都在现在之中,我要达到现在的深度就必须装备历史的传承和学会如何记忆。我向往真实和美好的生活,从现在那里我寻找过去和未来的交往,向往团体的意志、帮助的知识,这种帮助是我所体验过的和自愿做的,这种意志和知识是我全身心地投入现在之中,而不是脱离现在,在时间的断层中踽踽走向过去和未来。——踏踏实实地抓住当下,因为过去和未来都在现在之中。
四、责任与当下性
我们应持有这种态度:既不能落入过去,也不能转向未来,而是完全存在于现在之中;在整理的获得中敞开道路,并继续坚持这一道路。
当下生活既不是丢掉过去也不是遗失未来,假如过去和未来并没有加强现在的话,那么它们就毁灭了现在。
我们必须对自我所担当的责任有清醒的意识。这一责任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于我们的冲动和感觉之中,存在于……我就是自由,我们是被给定为自由的人。
【读后】本章内容强调要重视现在,我们不能落入过去也不能转向未来,而是存在于现在之中。如果未来和过去不能滋养现在,那就就要考虑是否出现了方向问题。虽然有些段落比较拗口,但是总的意思还是能够明白的——不过,也许是假明白——读书不就是这样吗?不明白的,先搁置,也许读着读着就明白了。
【讨论之后所得】于上周一跟同事进行了一次读书汇报交流,对于P10的“虚无”这个话题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大家分别贡献智慧,最后认为“不过借助这种思考,我们也可能进入虚无”,这里并非对苏格拉底的怀疑,而是深入的思考之后,会把人导向神学,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到非常深入程度的时候,发现科学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都皈依了神学。
对于“反讽”的讨论:P13,反讽的三个阶段:自明、自省、自显。以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作为例子,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三个阶段。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http://wenda.so.com/q/1378366042062250
中国字涵养中国人
传递语言文字知识
传递读书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