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说文言文的学习

这个题目,突然觉得很衰,明天考虑改一下。

今天翻阅萨孟武先生说他小时候念书的事情,看的人不觉莞尔。

萨孟武先生这次进入家塾,根据前后文算了一下(没有查年谱,因为没有打算对这个部分做特别严谨的研究)大概是九岁左右,因为福州家中闹鼠疫,他们便逃出来到了亲戚家,公立学校不能上了,只能去亲戚家的私塾去。以下是私塾中的一些学习经历。

抄录如下:

我在亲戚家私塾读书,这是我第二次进入家塾,仍读初小国文第三册。同时开始作文,老师姓陈,举人出身,问我做过文章没有,我说没有做过,姑且试试看,题目为“匡衡”(教科书中有一课,叙述匡衡好读书,以后做了宰相)。我因为看了哥哥的文章,第一句是起句,以后一正一反,再加引证,最后则作结论。我依这个方法,就写“人不可不读书,何也?读书方有知识,而能治国平天下。不读书则无知识,不能治国平天下。不观乎匡衡,他乃牧羊儿童,因能勤学,终登宰相之位,故人不可不读书也。”这篇文章是我第一次写的,陈老师大加称赞,以为意思虽然幼稚,但是文法没有不通之处。第二天又出一个题目,“说孝”,我还是先做起句,次一正一反,三引证,四结论,但引证了黄儿之事,先生问我黄儿是谁,我说国文教材中有“黄儿孝子也”,先生告我,凡引证必须实有其人,匡衡是汉代的人,可以引证,黄儿是虚构的人,不可以引证……我的文章成为了格式,引证必用“不观乎”,有一天先生发了脾气,大声说天天“不观乎”……先生改为“昔者”,于是我增加了一种写法,换来换去,老师也不讨厌。

老师叫我不要念国文教科书,改念古文。第一篇是《陋室铭》,又读《左传句解》,读古文有古文的音调,读左传有左传的音调,均须高声朗读……此时每天下午均写文章一篇,题目多出自《左传》,我的国文又渐渐进步了。

我们于自习(当时小学有自习一课,令学生大声朗读古文)时大家同声朗读,状似唱歌……诸位读者不要以为读古文何必摇头。据我的经验,读得烂熟了,头摇得合节了,文章自会做出来。

从萨先生的学习经历看,文言文,大声读非常重要,并且说“读得烂熟了,头摇得合节了,文章自会做出来”,想来我国传统文字,无论拿出来哪一篇,基本都能做到音韵和谐,简短而辞采焕然,才有这样的效果吧。

其次就是要作文,一个九岁的孩子,通过读哥哥的文字,知道了行文的格式,就能够每天写一篇这样文章,各位可能会说这是八股,不要看不起八股,如果哪位能做出来一篇八股,我佩服你。创新的基础是模仿,其实,也不过是模仿了个格式而已,给初学作文的小朋友一个格式,这跟现在学习给一个支架,本身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

第三,老师对于引证的严谨,“凡引证必须实有其人”,这是对证据的追求,即便如当代的我们,在证据方面,做的并不好——比如这些天到处乱飞的各种“新闻”——这些东西如果称之为新闻,我觉得是对新闻工作者的亵渎。

我们会听好多人介绍学习经验,其实听听这些先生们的经验,也是非常好的。毕竟他们有深厚的旧学功底,并且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尽管风云激荡,战火连天,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们成为自己那个时代的翘楚。尽管穿着长袍马褂,但是在接受西学方面既不保守也不排斥,能够用自己的旧学功底作为根,来生长这些西学,从而长成一棵茂盛的学术之树。


说说昨天的文字: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通过语境可以推断,蔡洪是吴国人,魏蜀吴的吴,吴国被晋灭之后,晋人看吴人,那是一脸的鄙夷,一个“亡国之余”!就像为什么战国时代的寓言,宋国人总是被各种鄙视一样,就因为是“亡国之余”而已。蔡洪也不是吃素的,论证的时候先起兴一下,从夜光珠和玉璧这些宝物说起,然后推到大禹、文王这些圣贤,也不是中原人士,不也是个人物级别吗,最后质问这些问他的洛阳人,当年武王伐纣,商朝作为战败国,商人,那些刁顽之徒就是被迁徙到洛阳来了,你们应该是这些刁顽之徒的后人吧。妥妥地堵上了这些人的嘴——当然,要靠才华一点点论证出来,而不是破口大骂。说的非常斯文,一组组工对,但是非常有力。

这里有两个词语,学习一下:

辟,读作bi4,是征召的意思。一般在古汉语中组词为:征辟、辟召、辟书等,在这些词语中,辟都是征召的意思。

辟,本来是法度的意思,后来引申成君王,在人治的时代,君王和法度是一个东西,复辟就是恢复有君王的制度。

苗裔,就是后代子孙。裔,是衣服的边缘,引申指边远的地方,再引申指后代子孙,后裔、华裔等。

苗,是末。“禾之始生曰苗,对本言之则为末,苗犹末也。”这个用法,还出现在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朱熹说,苗裔就是远孙的意思。苗者,草之茎叶,根所生也;裔者,衣裾之末,衣之余也。故以为远末之孙之称也。

此外,记住朗读。并记忆其中的骈句,用在习作中。


再来一段:

晋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数系此多少帝既不说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帝说群臣叹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