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金钱,不是贪玩,而是自卑
三国里,最让人惋惜的人物莫过于袁绍。
出身于世族大家,拥有一手好牌,却频频出错,打得稀巴烂。
《习惯的力量》中,有这么一句话: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袁绍的失败,很大部分源自于他的性格。
一个人的外在无论多强大,也无法掩饰他内在的欠缺。
在知乎里,有一个网友这样评价他:
“袁绍是很孤傲的,他的傲气,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卑。”
也正是由于骨子里的自卑,造就了袁绍最后的悲剧。
豪门庶子的自卑心
世人皆知,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豪门大家,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
陈寿在《三国志》里记载:
“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单凭势倾天下这四个字,就能看出袁绍的家庭绝非一般小家族。
这样的家世,袁绍又怎会自卑呢?
其实,在大家族里,袁绍有一个令他自卑的身份:
那就是他的母亲是袁家的奴婢,他是个家奴所生的庶出子。
他自小被父亲过继给伯父袁成,可见对他的极为不重视。
在古代礼法森严的观念里,嫡庶有别,在袁氏这样的门阀家族更是如此。
从亲弟弟袁术对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在家的地位。
袁术曾嘲讽袁绍:
“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
袁术称他这个哥哥,为家奴。
可见,庶出子袁绍的童年,是被鄙视的童年,也是被“正牌少爷”袁术看作是“家奴”的童年。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袁绍总有一股近似扭曲的好胜心,他拼命的努力,想去证明自己。
不受关注的孩子,格外的会讨好人,年少时的袁绍亦是如此。
在长辈眼里,他事事妥帖,深得喜爱。
年纪轻轻不到二十岁就当上了县长,比常与公子哥们田猎游玩的袁术可谓强了很多倍。
袁绍特别会利用世俗的力量,他乐善好施,为己攒得美誉。
郭嘉曾说过他的心思:
“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於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
汉朝特别注重礼孝,父母过世,袁绍在家守孝六年,此孝举亦为他赢得不小的声誉。
守孝后,袁绍退隐洛阳。
然而,他的野心又怎会真的尽于此。
说是隐退,却暗中却结交何颛、张邈等党人和侠义之士,足见其欲成大事的野心。
这世间总有人会嫉妒你的成就,声名鹊起的袁绍引起一些人的不满。
当时的宦官就指责他不听呼召,养就死士,有预谋之意。
在叔父的逼迫下,他不得不到何进手下去当差。
公孙瓒还因此嘲讽袁绍:
“母亲出身那么低,你怎么还敢这么努力,不想着谦虚呢?”
袁绍极尽心思攒得的声誉,却因为他庶出子的身份,而被世俗看成一种罪过。
此事在《后汉书》中,也有记载:
“《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傅婢,地实微贱,据职高重,享福丰隆。有苟进之志,无虚退之心,绍罪九也。”
袁绍的童年,即无父母疼爱,身份还遭世人诟病。
这无疑给袁绍的性格造成了很大伤害,也成了袁绍内心深处自卑的根源。
命运被性格主宰
诸葛亮说: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弘扬志士气概,就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
袁绍虽然名声在外,但自身却缺乏十足的底气。
从袁绍最初的谋政手段,就可以看出他的小格局和不自信。
幼帝刘辩在位,宦官摄政,朝野混乱,袁绍向何进献策:
“可以调集四方猛将豪杰,领兵开往京城,对太后进行兵谏。”
对付区区外戚和宦官,就要动用四方军队的力量,可见袁绍底气不足,缺乏果敢。
反观曹操的观点,则令人佩服:
“宦官之祸古今皆有,只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一小吏便可将其付之牢狱。但招军勤王,则是引虎狼之计。”
事实证明,董卓除宦后,改扶刘协,权侵朝野,祸害更甚于宦官之祸十倍。
其实,在董卓入京还没站稳之际,鲍信就向袁绍建议乘其长途劳顿,突袭擒拿。
但袁绍胆怯不敢做,而错失良机。
董卓大权在握后,袁绍也只敢对其愤怒一吼,拂袖而去。
之后,他就把朝廷颁的符节挂在上东门上,便逃去了冀州。
事实上,以当时袁绍的名望和家族实力,董卓并不敢把他怎样。
而且,在袁绍逃走后,董卓怕他纠集势力反扑,还特意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赐爵位。
袁绍的性格不仅让他错失良机,也为他以后的大业埋下了伏笔。
常言道,成大事者,不拘泥于小节。
果敢善断之人,方能成事。
袁绍的频频失误,跟他的好面子和刚愎自负的性格不无关系。
官渡之战,田丰向袁绍进言,曹操善用兵,不一定能打下他们,不如作持久之计,而后必能获胜。
袁绍却觉得田丰是在说自己用兵不行,比上曹操,人傻钱多只能耗着。
所以,他就把田丰下了牢狱。
结果,官渡之战大败,十万兵马尽没于大河之南。
战败后,有人觉得田丰日后必会受到重用。
田丰却说:
“如出兵打胜了,我一定能够安全。如今兵败,我必死无疑。”
果然,袁绍回到邺城后,因为怕人说他不听田丰劝,而嘲笑于他,就下令杀了田丰。
可见,袁绍的内心不容许自己的颜面有一丁点儿的受损。
其实,田丰早就看穿了袁绍,他的性格终会断送他的大业。
一位名人曾说:
“袁绍这个人多谋寡断,有谋无断,没有决心,不果断,结果兵败于官渡。所以有谋还要善断。”
袁绍的一世野心,就是被他不善断的性格所主宰,而付之东流。
为幼子,弃天下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童年的伤害,是一个人此生难以愈合的伤口。
袁绍这个曾拥兵天下的人物,也不例外。
一生戎马,建功立业,其实就是他内心渴望的缺失。
袁绍一生都在追逐被认可的路上,内心深处的渴望就是那份来自于家庭的爱和关怀。
在面对江山和家庭关爱这道选择题上,袁绍选择了后者。
他对家庭关爱的渴望,远胜于他对江山的重视。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刘备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背叛曹操,要策应袁绍。
曹操为消弭后患,领兵攻打刘备。
此时,田丰对袁绍说:
“曹操东击刘备,一时不容易罢兵,明公如能举兵袭击他的后方,一定可以一往而胜。”
然而,袁绍只因为小儿子生病,一句孩子生病了,不能战,而回绝了田丰。
面对如此无大局观的袁绍,田丰只得气冲冲地退去,直呼:
“完了,没有希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因为孩子有病就丢掉,可惜啊!”
袁绍听说了田丰的言论后,则恼羞成怒,自此疏远田丰。
可见,袁绍所谓的大志,远不及自己内心深处对家庭关爱的奢求。
因为,那也正是袁绍童年的渴望。
相对于袁绍极尽心思的童年,曹操的童年则是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的。
这也造就了,曹操的豪爽和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
反观曹操处理家国之事的态度,就知道他为何能取得成就的原因了。
曹操曾一度钟爱小儿子曹植,并有意于让他即位。
而在曹植司马门事件,他确定曹丕为继承人后,就不再改变。
甚至,曹操在临死前几个月,还将杨修除掉。
他的动机之一,就是继续剪除曹植的党羽,为稳固大业而放弃儿女情长。
袁绍则不然,他晚年废长立幼,却没有为幼子做好托孤的长远策略。
他死后,导致儿子们四分五裂,大业成空。
正是袁绍内心深处的自卑,局限了他的长远眼光,也为袁氏家族的命运做了抉择。
袁绍终其一生的追逐,始终没有战胜童年卑微身份给自己性格造成的影响。
在他傲气、自负的强势外表下,不过是他对童年自卑的掩饰。
▽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
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
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
这是罗贯中对袁绍的评语,一句凤毛鸡胆事难成,写破了袁绍厉色面具下的卑微。
卢梭说:
“自信心对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袁绍一生的机遇,终是被他的自卑性格所连累,命运也因此而被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