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中医名家诊疗经验—王玉玺
温馨提示
王玉玺诊治经验
王教授认为,荨麻疹其成因有外因、有内因、也有内外因相结合者。急性期多属于表证、实证,治以祛风、清热、散寒、凉血、解毒为主;慢性期多挟湿、挟虚、挟瘀,应结合除湿、补虚及活血化瘀进行治疗。
荨麻疹病因多与风邪有关,风邪有外风与内风之分,外风即风邪外袭,内风多因虚生风。治风的同时应注意养血活血。此外,内因有血热、血瘀致病者,血热生风亦不少见。常见皮肤灼热刺痒,搔后立即掀起条痕,所谓外风引动内风,必须着重凉血清热以熄内风。血瘀之证,由于久病瘀血阻于经络肤膜之间,营卫不和,发为风疹块,应着重活血祛风。更有寒热错杂之证,又当寒热兼治。总之,病情比较复杂,当审证求因,庶能得治。
(1)风寒型
初起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所致,日久则为表虚卫外之气不固,风寒之邪易袭所致。症见风团色淡微红,以暴露部位如头面、手足为重,吹风着凉更甚,得热则缓,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缓。多见于冷激性荨麻疹。治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前者用麻桂各半汤,后者用玉屏风散加桂枝汤加减。
(2)风热型
初起为风热之邪,客于肌表,伤及营血,营卫不和所致。日久则风热之邪久恋,郁于肌腠,外不得透达,内不得疏泄而致。症见风疹色红,遇热则剧,得冷则减。发于上半身部位为多,或兼咽喉肿痛,脉浮滑数,舌红苔薄白或黄。治宜祛风清热。药用疏风清热饮加减:荆芥、防风、牛蒡子、白蒺藜、蝉衣、生地黄、丹参、赤芍、炒山栀、黄芩、金银花、连翘、生甘草等。
(3)冲任不调型
肝肾不足,冲任失调,肌肤失养,生风生燥,郁于肌肤而成。经期或胎产前后发病,经前2-3天风疹发作,经净后减轻或消失,主要分布在下腹、腰骶和大腿等区域,下次月经来临前又发作,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或弦滑。多见于月经疹。治宜调摄冲任。药用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川牛膝、丹参、益母草、黄柏、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淫羊藿等。
(4)湿热型
体内素有湿邪,复感外邪所致。症见风团色泽鲜红,瘙痒无度,腹痛腹泄或伴有恶心,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漏数。治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痛。药用蚕砂饮加减:蚕砂、蚤休、丹参、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蝉蜕、槐花、牡丹皮、赤芍、生甘草等。
(5)血热型
心经有火,血分有热,血热生风所致。症见晚间发作较重,先则皮肤灼热刺痒,搔后即随手起风团或条痕隆起,越抓越起,发时心烦不宁,口干思饮,舌红少苔,脉弦滑数。多见于人工荨麻疹或称皮肤划痕症。治以凉血清热,消风止痒。药用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生地黄、当归、蝉蜕、苦参、白蒺藜、知母、生石膏、生甘草等。
(6)血瘀型
由于瘀血阻于经遂,营卫之气不宜,风寒或风热相搏而致。症见风疹暗红,面色灰暗,口唇色紫,风疹易发于腰带、表带及受压部位(压力性荨麻疹),舌质紫或见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祛风,化瘀止痒。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地龙、皂刺、当归、川芎、赤芍、鬼箭羽、丹参、蝉蜕等。发于上肢者加桑枝、桂枝;发于下肢者加川牛膝。
(7)血虚型
血虚之人,肝失所养则风从内生,此属血虚生风所致。常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之后,风疹色淡红,日轻夜重,或疲劳时加重,舌淡苔薄,脉弦细。治宜养血活血,祛风止痒。药用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白蒺藜、荆芥穗、防风、何首乌、黄芪、炙甘草等。风盛者加僵蚕、乌梢蛇、全蝎;热盛者加蝉蜕、薄荷。
(8)卫外不固
此为汗出当风或露卧寒凉所致。汗出者,多因阳气虚弱,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致使气血不运,肌无所养而致。治以温阳宜气,固表御风。药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黄芪、防风、白术、茯苓、甘草等。
END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