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选粹】韩素梅丨年的记忆
文学
天地
作者简介
韩素梅,山西运城人,中学高级教师。曾有数篇文章发表于报刊及公众平台。
年 的 记 忆
作者:韩素梅
从记事起,过年的记忆,就如一棵树上的落叶,纷纷繁繁。
过年,最浓墨重彩的就是美食。麻花,则是我的家乡过年必备食品。小时候过年,麻花都是自家煮,而且一般都是在年根的晚上煮。油锅架起,案板支起,全家人围在一起,分工合作。我和弟弟负责给锅灶添柴看火,奶奶妈妈大姐她们专门和面搓麻花,爸爸负责往油锅里炸麻花。二姐则是专管运输,不断把妈妈她们搓的麻花端给爸爸去下油锅炸。这时候,我们姐弟往往被大人们警告:不准大声说话,尤其不能说“完”,否则油锅里的油会被鬼怪吸光。小时候的我往往会被这样的警告禁住,真唯恐哪句话不当招来了鬼怪。难道谁家煮麻花,鬼怪就候在门口,专等小孩吵闹出来捣乱?小时候纳闷,大人也不解释。
后来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生活富裕了,煮麻花不再像小时候那样郑重其事,大人也不再用鬼神来约束小孩了。猜想着,小时候家贫,一年就煮一次麻花,就春节那几天可吃到麻花,唯恐小孩子吵闹耽搁时间浪费食油,也可能是怕家里热闹招来串门的,舍不得麻花相送,反正一点是肯定的,大人们珍惜那个年代少之又少的粮油。年根煮了麻花,我们被放开吃了几天,过了初五,剩下不多的麻花就被奶奶束之高阁,我们够不着,也就不吃了。直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大人们再把麻花从悬挂处拿下来,每人再分点麻花吃,而且是必须吃的,据说是在龙抬头的日子吃麻花,可以在新的一年避免被蛇蝎咬。二月二吃了麻花,此后直到下一个年关前,一般就不会再吃到麻花,春节年味,也是在龙抬头的这一天,被彻底清零,人们该干嘛干嘛,小时候的我,却总是恋恋不舍不想走出年味。年味,就是从吃麻花开始,又最后从吃麻花结束。
再后来直到现在,过年照旧有麻花,但基本都是买的,少了煮麻花的麻烦,却也似乎同时少了一点乡情与年味。尽管如此,麻花一直是春节美食中必不可少的,也是迎来送往的常备礼品。正月里不论是自己走亲访友,还是别人来家里做客,都必有一盘麻花待客,若是外省的亲戚,走时都备些麻花相送。亲情、乡情,都被揉搓在麻花里,出门的游子,带些麻花,就是带上了浓浓的亲情和乡愁。
为什么麻花会成为家乡乃至山西等地的过节必备美食,而且经久不衰?据说,当年介子推在晋文公重耳饿肚无食时,曾割股献君,可谓忠心耿耿。但重耳重新执政后,在论功行赏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一日,晋文公忽然想起介子推,了解到介子推已经带了母亲去了绵山隐居,便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介子推为母尽孝,不愿居功受奖。晋文公无奈,只好命令放火烧山,想赶出介子推母子。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不肯会见晋文公,母子双双抱木而被烧死。为此晋文公十分悲痛,迁怒于火,下令介子推死前三日全国禁烟火,于是就有了寒食节。三日不动烟火,吃什么呢?那就是寒具,即后来的馓子麻花。它过油炸制,能够储存不变质,保持酥脆不皮,当然是最理想的食品了。
再后来,每年春暖花开时节,蛰伏一冬的蛇蝎昆虫开始复苏,在当时晋国一些地方,毒蝎横行。人们为了诅咒,每年阴历二月二,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在原来馓子麻花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加工,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久而久之,这种"蝎尾"就演变成今天的麻花。介子推的故里,在今华夏第一都——山西夏县的裴介村,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统治范围,也主要在山西,所以春节吃麻花的习俗,在山西等地流传延续至今而不衰。
岁月悠悠,麻花伴随着春节,浸透着亲情、年味与乡愁,传递着仁孝礼仪忠君爱国的大义,从远古一路摇曳走来。我辈当继续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杨志强)
本刊主编:谭文峰
小说编审:张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诗歌编审:姚哲
微信号:8913480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图文顾问:姚普俊
微信号: yqwyzfq
图文编辑:师郑娟
微信号:szj872668752
发刊制作: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