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不同階段標誌著動搖不定的奉愛服務進程:虛假信心

六種不同階段標誌著動搖不定的奉愛服務進程:虛假信心

(utsaha-mayi)、間歇性的努力(ghana-tarala)、猶豫不決(vyudha-vikalpa)、與感官鬥爭

(visaya-sangara) 、 無 力 堅 守 誓 言 (niyamaksama) 、 及 享 受 奉 愛 提 供 的 設 施

(taranga-rangini)。

虛假信心:一個婆羅門小孩剛開始研習經典,便以為自己立時成為值得眾人讚賞的淵博學者。

同樣道理,剛開始奉愛服務的人或會厚顏無恥地自以為已經掌握一切。這謂之充斥著(驕傲自

滿的)熱誠。

間歇性的努力:同一個小孩時而辛勤地忙於學習,時而卻力有不逮而無法理解經典,或缺乏

真正品味而疏懶。同樣道理,新進奉獻者時而修習不同形式的奉愛服務,時而卻忽略它們。

時而勤奮,時而怠懶。他的努力謂之間歇性的努力(密疏、厚薄,ghana-tarala)。

猶豫不決:「我應否只在家庭生活中樂渡一生,使我的妻兒具有奎師那知覺,並崇拜主呢?我

又應否放棄他們全體而前往溫達文,把所有時間全心全意投入聆聽和唸誦而使自己完美呢?

我應否等到最後階段,於享受種種樂趣之後,才終於明白整個物質世界只是痛苦的森林之火

呢?我現在棄絕又是否較好呢?想一想這些詩節:

tam iksetamano mrtyum trnaih kupam ivavrtam

與女士聯誼實是死亡之路,仿似埋於野草之中的枯井。《聖典博伽瓦譚》(3.31.40)

yo dustyjan dara-sutan suhrd rajyam hrdi-sprsah

jahau yuvaiva malavad uttamasloka-lalasah

那些極難放棄的依附:美艷嬌妻、孝順兒女、忠誠好友、廣大王國-一切皆為內心欲求-由

於巴茹達大君 Maharaja Bharata 受到至尊人格首神的烏塔瑪星宿 Uttamasloka 吸引,即使於

少年時代,他也棄之如敝屣。《聖典博伽瓦譚》(5.14.43)

我尚年青,應否就此放棄不可牢靠的家庭生活呢?另一方面,立即棄絕亦是不妥。在我棄絕

之前,難道我不應該先待年老雙親離世嗎?

aho me pitarau vrddhau bharya balatmajatmajah

anatha mam rte dinah katham jivanti duhkhitah

哀哉!我雙親年邁,我妻子懷內尚有待哺嬰孩。沒有我,他們頓失怙恃,並會承受無法忍受

14

之苦。沒有我,他們怎會活下去呢?《聖典博伽瓦譚》(11.17.57)

除此之外,若是過早放棄家庭生活,即使在棄絕之後,他的心意依舊也會陷於家庭生活之中。

atrptas tan anudhyayan

mrto ndham visate tamah

人心不足而總想著家庭成員,他鬱鬱而終並墮入愚昧的黑暗。《聖典博伽瓦譚》(11.17.58)

藉由主這些說話,我可以明白我沒有力量棄絕。因此,我暫時只會為了維持我軀體的存活而

工作。及後,待我滿足了我的欲望之後,我便會進入溫達文,每天二十四小時忙於崇拜主。

畢竟,經典指出:

na jnanam na ca vairagyam

prayah sreyo bhavediha

知識和棄絕並非有益於奉愛服務的修習。《聖典博伽瓦譚》(11.20.31)

根據這個詩節,棄絕對奉愛文化而言是一項過失。然而,棄絕若是源自奉愛本身,便不是過

失而是奉愛的效果(anubhava),並從屬於奉愛。當然,這也合乎邏輯(nyaya):

yad yad asramam agat sa bhiksukas

tat tad anna paripurnam aiksat

不論棄絕者居於那個修院,他總是獲得多於所需的食物。

處於棄絕生命之中,便不需擔憂維持生計,因此我或該棄絕。但另一方面:

tavad ragadayah stenas tavat kara-grham grham

tavan mono nghri-nigado yavat krsna nate jamah

我親愛的主奎師那,除非成為祢的奉獻者,否則人的物質依附依然是盜賊,他的家園依然是

監獄,而他對家庭成員愛深情切的感情依然是腳鐐。《聖典博伽瓦譚》(10.14.36)

家居生活只是對那些依附者才算是監獄。對奉獻者而言,家居生活並無妨礙。因此,我應否

繼續留在家中,忙於唸誦,又或寧可聆聽,我又或應否忙於服務呢?相反,正如安巴瑞沙大

君 Ambarisa Maharaja 繼續家居生活,並履行奉愛的一切支體部份,我也會這樣做。」

心意就這樣耗時於棄絕生活及家居生活之間舉棋不定,思量著不同的選擇。這謂之過度思慮。

與感官鬥爭:

visayavista cittanam

visnvavesah suduratah

varuni dig gatam vastu

vrajannaindrim kim apnuyat

心神若是沈醉於物質主義,要獲得對維施努的奉愛,便會是遙不可及。朝東方走,又能否得

到西方的事物呢?

15

奉獻者明白到物質享樂正強行使他身不由己,並削弱他對服務奎師那的穩定性,他便決定摒

棄他的執迷不悟,而托庇於聖名。他縱是屢次試圖棄絕,但卻往往以享受他嘗試棄絕的事物

告終。《博伽瓦譚》以這種人作為範例:

jata-sraddho mat-kathasu nirvinnah sarva-karmasu

veda duhkhatmakan kaman parityage py anisvarah

tato bhajeta mam pritah sraddhalur drdha-niscayah

jusamanas ca tan kaman duhkhodarkams ca garhayan

對我的命題喚起了信心之後,我的奉獻者知道感官享樂會導致痛苦,而厭惡一切物質活動。

雖然他仍然嘗試,但卻無法放棄物質欲望,並時而忙於那只會帶來痛苦的同一種感官享樂。

然而,他應該懷著愛意、信心和堅定信念崇拜我,來為這些活動懺悔。《聖典博伽瓦譚》

(11.20.27-28)

這場持久戰渴求以往習慣所獲的感官享樂,他時而獲勝又時而敗陣。這謂之與感官享樂鬥爭。

無力堅守誓言:奉獻者繼而會決定:「我從今天起會唸誦(japa)這麼多圈,並會頂拜這麼多次。

我也會服務奉獻者。除了主之外,我不會再談任何事情,我也會摒棄是非之徒的聯誼。」雖

然奉獻者每天也下定這種決心,卻非總能夠付諸實行。這謂之無力遵循規範守則。與感官享

樂鬥爭是無力放棄感官享樂,而無力遵循規範守則就是無力改進他的奉愛服務。

享受奉愛提供的設施:最後,奉愛的本質十分吸引已是眾所周知,很多人也因而受奉獻者-

奉愛的居所-吸引。再者,正如老諺所言:「風靡大眾便能致富。」奉愛製造了眾多機會來獲

得物質得益(labha)、崇拜(puja)和地位(pratistha)。這是奉愛蔓藤周圍的野草。在這些野

草般的設施中尋求快樂(ranga),那只是奉愛之洋中的小波浪(taranga)而已,謂之樂於物質

設施之中。

﹝註一﹞不幸的是,本書已經失傳,更不要與另一本由他的訓示(siksa)門徒,聖巴拉德瓦.

維迪亞布善 Sri Baladeva Vidyabhusana 就不同命題而著的同名書籍混淆。

﹝註二﹞仿如初抽嫩葉朝上生長,它的上表面相對而朝內,而下表面則朝外。

﹝註三﹞durvisaya-vaitrsna、bhagavad-visaya-satrsna、anukulya、krpa、ksama、satya、

saralya、samya、dhairya、gambhirya、manadatva、amanitva、sarva-subhagatva。(對物

質事情不感興趣、對至尊主深感興趣、友善、恩慈、寬恕、真誠、簡樸、穩定不移、堅毅不

屈、莊重、恭敬有禮、謙卑、人見人愛。)

由此結束眾學者的瑰冠寶石,聖維施瓦納.查卡爾瓦提.塔庫的著作:[甘露的雲帶]題為「從

信心到聖人聯誼到靈修活動及靈修活動分部的奉愛步驟」的第二陣天降甘露。

16

第三陣天降甘露

減少不祥元素

第三陣天降甘露

減少不祥元素

繼靈修活動之後,就是消除有礙奉愛進步的不要得惡習(anartha-nivrtti)。按其來源,不要

得惡習共有四種:以往罪惡所致的(duskrtottha)、以往虔誠活動所生的(sukrtottha)、由冒

犯所致的(aparadhottha)及由奉愛所生的(bhaktyuttha)。

罪惡和虔誠活動所致的不要得惡習

以往罪惡所致的不要得惡習,歸類於之前所述的五種痛苦之原:愚昧、假我、依附、憎惡和

恐懼死亡。以往虔誠活動所生的不要得惡習,就是以往虔誠活動所生的享樂欲望和解脫欲望。

有些聖人把虔誠活動所生的不要得惡習也包括於五種痛苦之原以內。

由冒犯所致的不要得惡習

由冒犯所致的不要得惡習是指那些來自對聖名的冒犯(nama-aparadhas),而非對服務的冒犯

(seva-aparadhas),例如乘坐轎子或穿著鞋子進入廟宇。典範師已洞悉到,對服務的冒犯常

藉唸誦聖名,誦讀具消除冒犯作用的有力讚歌(stotras),及持恆的服務來抵消而不起作用。

持續地從事這些活動切實的對服務的冒犯防範於未然。然而,人若有不慎,並自恃以這些方

法自保,免致遭受對服務的冒犯之果,他對服務的冒犯便會變成對聖名的冒犯,即有礙進步

的不要得惡習。他犯下以聖名力量犯罪的聖名冒犯:namno balad yasya hi papa-buddhir。

這詩節裏的聖名一字,代表了摧毀不要得惡習的所有奉愛支體部份,聖名正是主要的支體部

份。即使根據宗教經典(dharma-sastra,論述業報守則的經典),人不應該明知自己可以藉由

prayascitta (犯下罪孽後的補救措施)而免於承受後果而去犯罪。那樣,罪孽的後果便會增

加,而非被毀。

現在思考一下這些經典引用語的力量:

na hy angopakrame dhvamso

mad-dharmasyoddhavanv api

maya vyavasitah samyan

nirgunatvad anasisah

烏達瓦啊!因為我親自確立了奉愛服務之途,它既超然又全無任何物質動機。奉獻者若是採

取這條途徑便決不受苦,即使是最輕微的損失。《聖典博伽瓦譚》(11.29.20)

visesato dasarno yam japa-matrena siddhida

只要唸誦這十個音節的曼陀便能賜予一切完美。

17

忽視或沒有完成某些奉愛支體部份(angas)會否造成對聖名的冒犯?決不!以聖名的力量犯

罪是指,想著奉愛活動的力量會抵消惡果而明知故犯。罪孽是指受經典譴責而需贖罪的行為。

與業報之途不同的是,經典譴責不求完美地進行儀式,但卻從不譴責沒有履行奉愛之途的一

切支體部份。這點並無冒犯之虞。

ye vai bhagavata prokta

upaya hy atma-labdhaye

anjah pumsam avidusam

viddhi bhagavatam hi tan

yan asthaya naro rajan

na pramadyeta karhicit

dhavan nimilya va netre

na skhalen na pated iha

即使愚昧無知者也可以輕易來認識至尊主,假若他們採取至尊主本人所述的那些方法,即為

至尊人格首神做奉愛服務的程序。國王啊!接受這奉愛服務之途的人將永不受迷惑,即使他

閉上眼睛奔跑,仍然決不會絆倒或跌倒。《聖典博伽瓦譚》(11.2.34-35)

此處 nimilya(閉上眼睛)一字意指雙目健全(他並非瞎子),但卻閉上眼睛。dhavan(奔跑)一

字意指踏步時,以大步幅而異常的方式急速前進。而 na skhalet 意謂沒有絆倒。這是直截了

當的意思。這個詩節是指托庇於奉愛服務,並正在修習主要支體部份的人。意思就是,雖然

這種人認識奉愛的一切支體部份,即使他仿如愚昧無知者般忽視某些次要的支體部份,他既

無造成任何冒犯,也沒有喪失目標。

閉上眼睛不是指對經典一無所知(經典和經典注釋被視為靈魂之窗),因為這跟直接意思有矛

盾。閉上眼睛奔跑,即是刻意漠視某些奉愛的支體部份,並熱切地追求目標,這不會使奉獻

者干犯三十二種對服務的冒犯(seva-aparadhas)。如前所述,這個詩節是指誠懇托庇於主本

人賜予的奉愛程序的人,在這種情況下,決不會刻意對服務作出冒犯。人決不應該刻意干犯

三十二種對服務的冒犯,那始自乘坐轎子或穿鞋子入廟,因為經典肯定地譴責刻意對服務作

出冒犯的人為雙足動物:harer apy aparadhan yah kuryad dvipada-pamsanah。

若曾不自覺地冒犯了聖名,不論長久已來或是最近而已,但從冒犯的影響-奉愛停滯不前-

而推斷出冒犯的存在,便應該持恆地唸誦聖名。藉由那些唸誦,便可以在奉愛之中達至穩定,

從而逐漸中和他的冒犯。然而,若是明知故犯,便需要其他步驟來清除冒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