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雪: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1

生涯

启蒙老师是当时在上海行医的汪莲石。汪莲石学宗《伤寒论》服膺于舒驰远《新增伤寒集注》,临证善用经方,用药偏于辛燥,汪莲石悬壶沪上,声誉隆盛,当时许多名医如恽铁樵、丁甘仁等都曾就教于其门下。程门雪初入医门,以他聪慧颖悟的秉性,得到老师的青睐和心传,尤其对伤寒证治有深刻体验,从而形成了他行医初期用药迅猛慓悍、大刀阔斧的风格。

当时,汪莲石年届古稀,诊务繁忙,不能悉心授业,遂将程门雪介绍给同仁丁甘仁。丁甘仁为孟河四大名医之一,信从叶天士,薛生白的温病学说,临证用药以平淡轻巧见长。

1916年,丁甘仁在谢利恒、夏应堂等同道支持下,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和广益中医院。程门雪入学就读,成为该校首届学生。丁甘仁办学主张读书和临床相结合,要求学生融汇古今,这对程门雪有较深刻的影响。

1921年,程门雪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26年, 聘任他为教员。甘仁逝世后,程门雪出任该校教务长并兼任沪南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在教学和临床上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段时间,程门雪边教书、边读书,学业日精。同时,他在临床上,根据病人大多来自劳苦民众的特点,力主用药迅猛慓悍,以仲景方药大剂出入。如阳明实热用白虎汤,石膏用至四两(120克);风火水肿用越婢汤,麻黄用至一两六钱(48克);少阴虚寒用四逆汤、白通汤等,附子累计总量计一市斤许(约500克),治愈了不少危重急症。

1935年起,程门雪脱离教务工作,专注临床,自设诊所开业。这时,他已成为上海有名的中医,因而慕名求诊的大多出自富贵人家。程门雪根据这些病人“易虚易实”的体质特点,遣方则从丁甘仁平淡法出入,用药轻灵机巧,重视配伍和炮制。如麻黄3至5分(0.9-1.5克)用蜜炙,桂枝1至3分(0.3-0.9克),煎水炒白芍,苍术用米泔水浸,熟地炒松,用砂仁或蛤粉捣拌等,从而形成了他临床用药的独特风格。

1954年,程门雪出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创建,程门雪任该院首任院长。并先后任上海中医学会主任委员、华东血防九人小组成员、上海市卫生局顾问等职,并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2

著 作

程门雪治学愈发勤奋严谨。在临证之余,他又反复精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对各种版本的叶天士医案尤为致力并多次点评,且博涉古今历代著作,采摭临证名方,学以致用。

程门雪读书常边读、边诠释按评,或赋成歌诀背诵,或编成讲义授徒。这段时间里,他著述宏富,计200余万言,如《金匮篇解》、《伤寒论歌诀》、《未刻本叶氏医案校注》、《叶案存真评注》、《藏心方》、《女科歌诀》、《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等,都是其代表性著述。

3

社 会 评 价

在他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期间,对中医现代教育事业作出较大贡献。他提倡“学习中医首先要做到继承,没有在继承上狠下工夫,就谈不上整理发扬”。因此要求学生多读经典医著,随师临诊抄方、书写脉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教学上,他主张古为今用,百家争鸣,不拘门户之见,中医课程要有所侧重。

1961—1962年间,他亲自主持举行“近代中医学术报告会”10余次,邀请上海中医名家传授各流派学术经验,对中医界学术争鸣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4

治 学 严 谨

伤寒和温病学说

程门雪一生治学严谨,对伤寒和温病学说有深邃的学术造诣。他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强调“要从诸家入,而复从诸家出,取其精华,融一炉冶”。即使对经典著作,也必须验之临床,绝不盲从而死于句下。

他认为,汉代张仲景著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论述辨证论治的奠基作,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与临床不符合的内容,应该与证治规律性总结的文字分别对待。他指出,《伤寒论》中有三类文字:

其一是总结临床证治规律的,如六经病总纲和主要方证的条文,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必须掌握;

其二是个别经验的文字论述,如原书29、30条关于阳旦、四逆、脚挛急、谵语同时并见者,对此要与第一类文字区别对待,要通过临床去验证;

其三是四言韵文式的文字,如“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等,与全书朴实无华的叙述风格不同,可能为后人加入,不可误为仲景原文而等量齐观。

程门雪强调研究仲景著述,首先要读白文,仔细反复通读,把其中相关条文贯穿起来,对方证进行归类对比、综合分析,注意药物加减变化,自能逐渐领会其辨证论治规律。他尤其重视精读评注《伤寒论》等书,并随着临床阅历的增进,去加深对仲景学说的理解。如1940年,他评注《伤寒论》麻黄升麻汤方证条文,认为其“方杂不纯,药不符证,非真无疑”。1945年,再次评注该条,又依据临床实际,联系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的病证表现,对其复方配伍的处方原则作了充分肯定,并自责以往误断,谓“学无止境,勿遽自以为是”。这种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在程门雪著述中每多体现。

中医学术的精神实质

对经典著作要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他认为,“中医学理论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历代有所发展,至于辨证论治和八纲诊断则奠基于《伤寒论》”。《伤寒论》六经分证是在《内经》理论上发展起来的,《伤寒论》六经与《内经》所述的六经,都与经络学说密不可分,两者在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不能将其割裂开来。

对《素问·热论》中“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已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的经文,程门雪提出了精辟论述。他认为,“三日可汗”之意,不是说三阳病都要发汗,而是说三阳经都可从汗而解;“三日可泄”也不一定是用下法,但包括下法在内,如少阴?募毕麓嬉鹾?养阴泄热,都是“泄”。从而纠正了许多人的误解。

崇奉张仲景和叶天士

主张学伤寒的必须联系温病,学温病的必须联系伤寒,要把伤寒和温病对热病证治的理论统一起来。他认为,叶天士《温热论》是在张仲景《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温热证治和方药应用上,又是对伤寒六经证治的补充,两者决不可孤立起来认识。早年他就在《未刻本叶氏医案》评注中指出:“天士用方遍采诸家之长,而于仲师圣法用之尤熟。……叶氏对于仲师之学极有根柢也”。因此,他决定从叶天士入手,以跻仲景学术之室,融会伤寒、温病证治方药,从而成为统一伤寒与温病学说的先行者,这对现代中医热病学的创立具有较大的影响。

程门雪认为叶天士《温热论》的理论,是对前人温热证治规律的系统总结,如“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说,是继承了吴又可“邪从口鼻而入”的论点;“逆传心包”,则导源于王肯堂对《秘旨》的引述;而卫气营血辨证法,则脱胎于《难经》的有关论述。

温病学派在察舌验齿的诊断,顾养阴液的治疗法则,和轻清透气、芳香开窍、甘寒生津、咸寒救液等治疗方药等方面,对热病证治有较大贡献,补充了伤寒六经证治的不足。

程门雪对叶天士“救阴不在血,而在精和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论断推崇备至,并常付诸实践,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但对其“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液”等臆测之辞,却极不赞同。程门雪认为,柴胡、葛根为退热佳品,临床自有用途,如陶节庵柴葛解肌汤即是;如兼阴虚者可配益胃、养肝,如张景岳归柴、葛柴等配伍。可见他在学术研究上不拘门户之见,实事求是的精神。

5

个 人 观 点

上海有名的中医临床家

在临床上,他博采众家之长,融合古今方药,处方简洁,用药精当。晚年以后,他常接治久治不效的疑难杂症,针对患者虚实寒热错杂、病情复杂的情况,制定出一套“复方多法”的治疗方案。所谓“复方多法”,是揉合若干成方,撮其主药,汇集温散、疏化、宣导、渗利、祛瘀、清利诸法,加减变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根据病证主次标本等具体情况,先后逆从处治,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

伤寒和温病理论精髓

对热病治疗常依据其标本缓急,稳健进退,自出机杼。如一春温重症,壮热神昏,白、红疹互见的危急病人,经他12诊次、16天的中药治疗,先后用清热透气、气血两清、清营开窍、养阴清肺、涤热化痰诸法,使其转危为安,病入坦途。他在热病方药处治时,常合仲景、天士方同用,如小柴胡汤、栀子豉汤疏解,治发热、胸闷、口苦;葛根芩连汤清阳明经腑之热,治高热便泄;用桑菊、银翘辛凉解表,透风于热外;用益元散、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渗湿于热下等,加减损益,化裁变化。

借鉴前医处方经验

着重阴阳虚实辨证,来治疗各种疑难危症。如一慢惊风患儿,神昏睛露,角弓反张,口唇焦裂,汗出如洗,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舌质光红,脉沉弱欲绝。前医曾先后用养阴救液、回阳固脱两法不效,且险象叠生。程氏接诊,以其脾肾阳竭,肝肾阴伤,阴阳不相维持,离决之际立待,果断用庄在田理中地黄汤回阳护阴,方中既用温阳健脾,又有滋阴润燥,配伍得当,竟使患儿迅速得救。

注重治疗步骤和方药变化

对于本虚标实的各种杂病,程门雪常依据其邪正进退情况遣方选药,注重治疗步骤和方药变化。如中风证治分为4步用药,以开关、重镇药,急则治其标;以清滋、腻补药,缓则图其本。对内风尤重豁痰通络、宣通机窍,如虚实互见者则以健脾益气为主,化痰泄风为佐使;内闭外脱者,则用参附汤或生脉散为主,配合羚羊角、至宝丹、导痰汤同用。在咳喘病治疗过程中,除始终佐以化痰诸法之外,还根据“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的证治原则进行临床治疗。如邪实者用定喘汤、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症轻者则用泻白散、黛蛤散加味;正虚者,或用生脉散补肺,或以七味都气丸、肾气丸、黑锡丹等补肾纳气。

复方多法处治

他每以10味左右处方,而其中又融合了4至5个古方,涵意深刻,选药精湛。如淋浊病案,用泻白散、导赤散、萆薢分清饮、知柏地黄汤,上下同治,虚实兼顾;梅核气病,又寓麦门冬汤、半夏秫米汤、温胆汤、天王补心丹、甘桔汤诸方主药,合养阴、化痰、利湿、和胃、安神、清咽诸法于一方中。在应用复方多法治疗时,他往往取古方、经方之意而不用其方,或用其方而注意小剂量调理,或重药物配伍监制,总以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为目的,使不少病人逐步得到恢复。

简洁、轻巧、灵动见长

简洁,是指他选药精细、处方简洁而言。这是他几十年来研究仲景、天士方药脉案,并积累临床经验逐步形成的特点。如温肾药分为温散(附子、肉桂、葫芦巴)、温补(巴戟、苁蓉、仙茅、锁阳、枸杞子);祛痰药分为化痰(半夏、陈皮)、消痰(海蛰、荸荠、白芥子、莱菔子)、豁痰(枳实、郁金、远志)、滑痰(竹沥、竹茹)、涤痰(皂荚、葶苈子)等。他对诸多药性分门别类、随症选药,组成简洁处方。

轻巧,主要是指处方用量轻。他曾说:“对于处方的分量当如东垣法,宜轻不宜重,药物的作用是导引,是调整,是流通,所谓四两能拔千金是也”。

在临床上,对于年迈、体虚、久病者,他常以“轻可去实”法处治,组成轻补、轻清、轻宣、轻化、轻泄、轻开、轻香等方药,一般较少用粘腻重浊之品,即使要用也常顾护脾胃功能,或浊药轻投,或“制小其服”。

灵动,是指他用药配伍精当,不落呆滞的意思。故厚味填补,必佐行气之品,如熟地与砂仁同捣;益气必佐和胃,吉林人参与橘白、谷芽同用;活血药常兼以理气,如山甲片与茴香配伍;介石重镇药,又佐以辛凉清泄,如石决明、珍珠母、龙齿配合薄荷、桑叶、菊花、蔓荆子等。

他用药重视药性监制,如黄连、枣仁治失眠,苦泄酸敛同用;附子、羚羊角治中风,辛温咸寒同用;肉桂、姜黄治腹痛,寒凉与温热配伍;鹿角、白薇同用,治妇人虚劳;白芍、淮小麦同用,治低热、心悸、头眩等;都是他临床常用的“药对”。

制方选药因症转移

他常用古昔名方加减出入,融为一炉。如甘麦、大枣、炙甘草汤治心悸,百合地黄汤治内伤神志病,近效术附汤治阳虚眩晕,平胃散治失眠,宣明断下丸治久痢,醉香玉屑散治湿泄、瓜果积,转舌膏、地黄饮子治中风失语,肾厥玉真丸治偏头痛,越桃散治腹痛,牛膝膏治血淋,金水六君煎治肾虚痰成,宣郁通经汤治痛经,六神煎治脾虚发热等。如此种种,在《程门雪医案》中每多体现。

6

事 迹

品性高洁,谦逊好学

程门雪医德高尚,品性廉洁,好学不倦,谦虚谨慎,深得同道赞许。早年成名后,他仍孜孜以求学问,对同道学有特长者虚心请教。如有一久泻病人经他多次治疗,用调理脾肾方,依然无效,后来这个病人携带程门雪方笺,就诊于王仲奇。王仲奇诊察甫毕,旋索程之处方,批上“此方可服,再加蛇含石四钱”。随即把处方交给病人。这张久服不效的方子,仅加上一味药,只服数剂,多年宿疾居然痊愈了。后来病人将此事告诉程门雪。从此,程深慕王仲奇医术,要拜他为师,曾多次托人求情,竟遭婉言谢绝。对此,程门雪引以为憾,终觉得未能得王仲奇心传,是一大损失。

人非十全,岂能无过

他每遇未能治好的病,或自觉找出某一处用药的失误,承认是见识不到,胆力不够;或则曾见某书,自己没有经验,未敢遵用,以致延误;甚至还说读书太少;有些病经过苦心思索,已得头绪,却未能及时施用,终致不治,对此,程门雪均自认是“失手”。如此者,每遇一失,总是悒悒不快,咨嗟累日。晚年尝谓,“回忆生平失手之症约近百数,从今日水平看来,尚多可治之处。或者可以找出其不治的原因,以为他处之借鉴;或者可找出当时失手之处,以资今日之警惕。当陆续写成一书,名之曰《失手录》以示后人。”此书或未成稿,或遭浩劫而尚未发现,但象程门雪这样的一位名医能够不文过饰非,而自承“失手”,且以告人,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清廉高洁,恪守礼仪,专注医道

即便在物欲横流的旧社会,他也从不攀附富贵,贪图荣华,同流合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他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多次上山下乡,深入血防第一线,亲自为血吸虫病患者诊病。他身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热情工作,参政议政,对中医教学事业多有擘画。晚年竟逢“文化大革命”,遭受长期迫害,罹染多种疾患,即使如此心力交瘁,仍坚持给农民诊病,因而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爱戴。程门雪曾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和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晚年语及,仍激动不已,可见他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

个人嗜好

尝著有《书种庐论书随笔》、《晚学轩吟稿》,由其高足何时希辑《程门雪诗书画集》两集等。国画大师王个簃称其“不以诗名,而境界高雅,时手鲜有其匹”。可见程门雪清雅高洁的品性和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中医没有“慢性气管炎”的名称,老年的咳嗽气喘,多从“痰饮”中的“支饮”论治。讲到辨证,离不开寒热虚实,临床表现往往是虚实、寒热错综夹杂,很难截然划分,但老年人属虚寒的较多,实热则属兼因或标症,因此老年慢性气管炎的治疗,偏重在虚寒方面。

老年咳喘,体质尽是虚的,虚就容易受邪,所以最易感冒,由感冒而引发,这种病的内因是虚,外因是邪。《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同时又说:“虚而受邪,其病则实”。因此,虚和实不能片面、孤立地来看。大概暴发时先治邪实,久发的要治其体虚。初发时属寒的多,应当用温开法(有热的可兼用清凉);久发的常属寒郁化热,治法上应当温清并用。

这种病大多发于秋冬季节,遇寒就增重,所以用温开的治法是主要的。至于在春夏季节也发病,那就以寒郁化热为多,可在温化中兼用清凉的治法。例如古方小青龙汤是温宣的方子,小青龙加石膏汤就是温宣兼清的方子。这两张方子,如果用得恰当,都有一定疗效。又如厚朴麻黄汤治疗咳逆上气、脉浮(“上气”是喘的意思,“脉浮”表明外邪未退),方中用麻黄、细辛解表定喘;厚朴、杏仁降气平喘;干姜、五味子止咳,这两位药都是主治咳逆上气的,五味子益气温敛,干姜温开,两者同用有很好的效果;半夏化痰,石膏清热;小麦和中。这一方之中就包括了解表、平喘、清热等几种方法。

再如泽漆汤治疗咳逆、上气、脉沉,那是表邪渐解,要兼顾正虚,所以:

  • 紫苑、白前止咳平喘;
  • 半夏、泽漆泄化痰水;
  • 桂枝、生姜温开;黄芩清热;
  • 人参、甘草扶正补虚。

一方之中也包括了祛邪、化痰、温、清等法。厚朴麻黄汤与泽漆汤用脉浮、脉沉来区别有邪、无邪,虽不一定可靠,但对辨证是有启发的。

以上是病情复杂,综合治疗的方例。至于单纯偏温的,以射干麻黄汤为最好(麻黄、射干、紫苑、款冬花、细辛、五味子、半夏、生姜、大枣)。

上述各方都是在发病阶段使用的。个人的体会是:治疗上很少有一定不变的类型,只有初、中、末期的分别。初期是重在祛邪,中期要邪正并顾,末期着重于扶正。在临床上,纯寒宜温的有,温而兼清的也有,纯热宜清的就很少(这是个人局限的体会)。至于纯宜清润的,则是肺燥肺痿,咳逆上气,少痰无痰,或者吐的是涎沫,那是属于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一类的证治,这是否也算“慢性气管炎”的范畴,可以研究。

关于咳喘的验方,临床上用得很多,自己没有用过的不说,已经用过的如定喘汤(有麻黄、款冬花、黄芩、苏子、杏仁、甘草、银杏肉、半夏等),对寒郁化热的很有效果,这是《证治准绳》的方子。黛蛤散用麻油调服,治疗咳嗽、面浮,是宋代草医的单方,我曾用来治疗咳喘痰内带血,合泻白散煎服,屡屡有效。体虚,喘得厉害,但咳嗽轻微,汗多的,用生脉散煎汤,化服《局方》牛黄丸一粒。阳虚咳喘、痰鸣的病人,借用阳和汤的方意,用熟地、鹿角霜、甘草、白芥子再加紫苑、款冬花、杏仁等,也有效果。但没有大量的病例,不能说明问题,仅供参考。

对于炎症的证治,我从前望文生义,以为消炎就等于清热。有人认为祛寒也是消炎、发汗也是消炎,我觉得也有一定道理。这里只谈夹热和化热的治法。从前用这一类药物,不论石膏或黄芩,都是和麻黄、细辛等辛温开泄药同用的。唐代许敬宗认为:用药只宜单味,“力专气猛”,效果好;多味同用,就有牵掣。宋代寇宗奭却认为:病久夹杂,必须复方。我认为应从两点论来分析问题,两种说法,各有所宜,不可一概而论。

至于宣肺、肃肺、清肺、润肺的药物:

  • 宣肺如麻黄、牛蒡等。
  • 肃肺如桑白皮、枇杷叶、杏仁、苏子等。

清肺分两种:

  • 一是清养肺阴,如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等;
  • 二是清泻肺热,如桑白皮、地骨皮、黄芩、马兜铃等。

润肺也分温清两法:

  • 清润法即在上述养肺阴药中再加阿胶、百合等;
  • 温润法如《时病论》用紫苑、百部、款冬花、松子仁、杏仁、陈皮、冰糖(“温润辛金法”),甘草干姜汤、麦门冬汤也属温润之剂。

以上诸法大都是复用的,例如宣、肃同用,清、润同用,清、肃同用,清宣、润肃同用。

肺燥宜润:

关于燥气的性质,费伯雄说得很好:“燥者干也,对湿言之。立秋之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所以临床上治燥咳,有温润、凉润二法。

寒燥在表用杏苏散(苏叶、杏仁、前胡、茯苓、半夏、陈皮、甘草、桔梗、枳壳、姜、枣),《温病条辨》:“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

燥热伤肺用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人参、甘草、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人参可用太子参或沙参代),《医门法律》:“气促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舌干苔少,或痰中带血,用清燥救肺汤”即是。

咳嗽有甚于晨,或甚于晚,如何解释?一般来说:

  • 晨起咳嗽,痰先稠后薄的,属肺脾湿痰;
  • 甚于晚或在午夜后更甚的属肾虚。

但这不是主要的,仍当看具体情况。

关于老年慢性气管炎“咳、痰、喘、炎”四大症的治疗,个人的点滴体会:

  • 一般性治疗应以化痰为主,化痰方中以二陈汤为主。
  • 痰多的用六安煎即杏仁、白芥子加二陈汤;
  • 夹热的加黄芩、黛蛤散、贝母、海浮石;
  • 消痰用白芥子、莱菔子、雪羹汤(海蜇头、荸荠);
  • 涤痰用皂荚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等;
  • 豁痰用枳实、郁金、远志;
  • 滑痰用竹茹、竹沥。

涤痰法在运用时应注意体质,如果体虚久病须慎用,或以不用为好。以上所举的药物都是用于咳嗽痰多的,至于礞石滚痰丸、指迷茯苓丸、导痰汤等,一般习惯不作为止咳化痰之用,不列在内。

在支气管炎初起的治法中,大都须包括治感冒在内,因其痰多、咳嗽、气喘往往是感冒引起的,一般用辛温解表或兼用清热的药物。至于预防感冒的方药,着重在补助正气,正气胜自能卫外,外邪就不易侵犯。容易感冒的人用玉屏风散是好的,但也不能常服或长服(以防闭邪,或邪重则非防风所能祛),用药方法还应根据体质需要,分别处理。另外,平时加强锻炼也很重要。

总之,治疗咳喘,中医有几句名言:“治咳嗽不离乎肺,不限于肺”“治实必顾虚,治虚必顾实”“实喘治肺,虚喘治肾”,我认为很有道理。咳喘虽是两证,但咳久可以致喘,喘亦可由咳引起,所以两证常难以截然划分。

(0)

相关推荐

  • 倪海厦伤寒杂病论心法笔记(四二)

    倪师:白虎汤除了是寒凉的药以外,白虎汤是阳药,(看着刘力红)攻坚的可以用的,对不对. 刘力红:后面压应该是第几椎? 倪师:哦,第三椎.对,(凤华转过身)背面. 倪师:你坐在这边来,我们两个换个位置,我 ...

  • 程门雪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漫谈咳的证治 中医没有"慢性气管炎"的名称(编者按:即指慢性支气管炎),老年的咳嗽气喘,多从"痰饮"中的"支饮"论治.讲到辨证,离不开寒热虚 ...

  • 【程门雪: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漫谈咳的证治 中医没有"慢性气管炎"的名称(编者按:即指慢性支气管炎),老年的咳嗽气喘,多从"痰饮"中的"支饮"论治. 讲到辨证,离不开寒热 ...

  • 【程门雪】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中医没有"慢性气管炎"的名称,老年的咳嗽气喘,多从"痰饮"中的"支饮"论治.讲到辨证,离不开寒热虚实,临床表现往往是虚实.寒热错综夹杂,很难 ...

  • 程门雪: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I导读:程老学贯古今,艺善众妙.本文是程老在<金匮要略>咳嗽上气肺痿一节讲解中,附在其后的个人体会.他对于老年咳喘的治法.方药以及对&qu ...

  • 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探讨

    目的分析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联合多索茶碱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效果,以及对血清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6月在医院收治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中选取72例.按照入院编 ...

  •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与验方:程门雪,吕重安

    咳的证治 中医没有"慢性气管炎"的名称(编者按:即指慢性支气管炎),老年的咳嗽气喘,多从"痰饮"中的"支饮"论治.讲到辨证,离不开寒热虚实, ...

  • 民间良方-老鸭紫河车(治疗哮喘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有效方)

    [原料] 老鸭1只,紫河车(胎盘)1个,百合30克,贝母30克 [用法] 贝母与百合研成细末,药末与胎盘一起放入鸭子腹内(内脏不要)炖熟,连汤带肉2~3天服完. [功效] 润肺镇咳,养血填精,大补元气 ...

  • 老年常见病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老年常见病的治疗 作者/陈可冀 慢性支气管炎 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很多,治疗时不宜只顾虚弱,过多地应用补剂.尤其是急性发作时,过于发散,不先事疏解,或只补虚不去邪,都可能使外邪久驻,病情加剧. 保元汤合 ...

  • 崔应珉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目的:探讨崔应珉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方法:以崔应珉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验案为依据,分析总结其辨证思路及临证经验.结果:崔应珉教授针对慢性支气管炎多为本虚标实这一特点,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