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湮没的铁柱万寿宫

南昌因水而兴。水,又曾是南昌的心腹之患。

相传,1600多年前的南昌,有一蛟龙兴风作浪,为害生灵。曾出任蜀郡旌阳令的南昌人许逊,施法术,斗蛟龙,收妖孽,并铸造铁柱将蛟龙锁在一口深井里,铁柱高出井外几尺,下面安置八条铁索,钩锁地脉。许逊作铁柱谶记数语:“地胜人心善,永不出奸仇;纵有兴谋者,终须不到头。”

从此,南昌风调雨顺,黎民安居。这口井,也被称为“锁蛟井”。

▲锁蛟井

公元374年,许逊去世,传说升天成仙,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南昌“锁蛟井”旁立“许旌阳祠”,后扩建为“铁柱万寿宫”,是南昌繁华市井中的景观,历来以旺盛的香火和周围翠花街的玉翠、金银等经营品种闻名遐迩。

■惊喜不断的发掘过程

▲南昌万寿宫最初的样子

据介绍,“锁蛟井”是整个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灵魂”建筑,也是南昌古城的重要地标。南昌铁柱万寿宫在原址上为南昌市第二十一中学,正殿及后殿大部分位于校园范围内。万寿宫以西的附属祠庙持志堂仍保存完好,而持志堂的东墙可能是万寿宫的西墙,北墙可能与万寿宫的北墙平齐。由此基本可以判断,1915重修后的万寿宫的四至——东至翠花街、西至持志堂东墙、北与持志堂北墙平齐、南至萝巷。

▲翠花街街口——合同巷

铁柱万寿宫遗址自从南昌市第二十一中原建筑拆除后,便进入发掘阶段。发掘过程可谓惊喜不断,不同时代的建筑基址,以及原来万寿宫大殿前一对焚帛炉的底座、两对疑似元代的石兽和砖瓦瓷片等一批古物陆续被发现。

▲俯瞰图

从发掘出的遗迹现象和叠压打破的关系判断,铁柱万寿宫保存下来的建筑基址主要为三个时期。首先是明代(以嘉靖-万历时期为代表),从地层上来说,处于最底层。该时期的遗迹多被晚期叠压或打破,保存下来的遗迹较少。建筑用材主要是加工精致的红岩石材质,青砖铺地。其二是清代(以雍正时期为代表),这时期整体布局沿用前代,红岩石材质仍被继续利用,但已经较多的使用青石质材料,墙体结构多采用青石板贴面的双边墙体。其三是同治至民国(1915年),平面布局有所扩大,建筑基址保存最为完整,青石、麻石是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

■穿越故纸中的历史

这些遗存的重现,让铁柱万寿宫从故纸中的历史,变成了人们眼前的现实——原来,南昌万寿宫商城并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场所和地名,它沧桑的身躯之下,真的有一座穿越时空而来的南昌铁柱万寿宫。

那么,历史上的南昌铁柱万寿宫究竟“长”什么样子?又经历了哪些历史变迁呢?

▲万寿宫历史街区

据清道光《南昌县志》卷十六坛庙记载,南昌铁柱万寿宫始建于晋代,正殿是真君殿,在真君殿前设有敕书亭,设前门和二门,殿后建有玉皇阁。真君殿东西两侧有诸仙配殿、两廊与钟鼓楼。前门以外用围墙环绕,门前辟有水池,门前左右墙上开辟瓮门,是一组非常完整的建筑群。

在历史的变迁中,铁柱万寿宫屡毁屡建,但原址未变。在平面布局上只是建筑数量略有增减,规模和等级略有变化而已。据史料记载,万历年间,铁柱万寿宫两度起火,均得到朝廷资助而得以重建。第一次是万历二年(1574年)万寿宫重建玉皇阁。第二次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万寿宫毁于火灾,当年即制定方案并开工兴建,万历三十六年(1610年)落成。这是历代重建规模最大的一次,此次重建奠定了此后铁柱万寿宫的基本格局。

清代,铁柱万寿宫又经历了多次重修重建,记载较清楚的有雍正元年(1723年)万寿宫因火灾重建,雍正三年(1725年)建成,此次重建的平面布局大体沿用了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以来确定的格局,不同之处在于,正殿两侧新增加了东西庑房,在正殿前设有供奉“十二真人”的东西配殿,其南侧是白马、水府、三皇等神祠。在后殿两侧新增配殿与大门前的游廊,在两门之间增加了东西厢房,取消了敕书亭与钟鼓楼。

同治十年(1871年),地方官员募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毁坏的逍遥山玉隆万寿宫,其时铁柱万寿宫也有所倾颓,故一并重修。此次重修仍保持了万历以来的平面格局。不同的是,大门与二门均采用了较复杂的重檐造型,玉皇阁也仿照正殿,添建了牌楼式的抱厦。

▲正门

1915年,铁柱万寿宫正殿与后殿被焚毁并重建,两座殿堂的规模和等级在原有的规模上均有扩大,重建后的玉皇阁改成了凌霄宝殿,铁柱万寿宫的规模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来源:江西档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