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一个速读主义者,而现在…… | 读书笔记第13篇

第三个原则是:深读而不速读——深读读书法

不知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情况,明明一本书是看过的,但是让你回想里面的一些情节,哪怕是回想一下故事梗概,你会挠挠头,想不起啊。好像是读了不少书,也有不错的读书习惯,但是书中的内容似乎还是在书中,没有转移到你的大脑中。

回想不起书本内容的读书只能叫做浏览吧。但是曾经的我,一直抱有这种幻想:书看过就会自动化作身体的一部分,只是时候不到,到了时候,书中内容自然呈现。但是这种幻想一直被自己打破这,很多书我看过,自己写作的时候,突然想起可以引用那本书的内容,但是死活就是想不起来。这种情况我遇到不止一次了。

造成我这种境况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一直以来是一个速读主义者。速读是轻存储,或者是基本没有存储,基本就是读了就好,读了就放一遍了,我床头就有好多书就是这样,落下灰尘。速读也是轻提取的,读了都放一遍了,也是基本就是存在提取的。难怪写作的时候回想不起来。

那怎么才算是深读呢。

我给自己确定了以下几个标准:

1、阐述书本的内容,要达到能够讨论的程度。光是能够说出来还是不够,自说自话,也不管别人听的痛听不懂,也不行。需要的是能够与别人交流,有互动,你讲的观点别人是可以听得懂的,你也能加入别人的讨论中去。关键中那种思维的碰撞。

前段时间,好朋友金焕也读了拆书帮的《这样读书就够了》,我们就经常一起讨论书中三张便签读书法。直到后来,他参加培训回来,告诉我,一场新的教学模式的培训现场,俨然就是一个拆书帮活动现场。台上分享的老师,将一些教育基本原理,拆为己用,加入自己的思考,并且把这种思考实践出来,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了。但是教学模式骨子里的东西还是那些最基本的教学原理,只是加入了自己的拆解过程。

我参与这样讨论,我发现自己对于拆书帮拆为己用的理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了。

但是我觉都,能够说出来仅仅是深读的第一个层次。

2、能够把看过书之后的感悟与启发,写出来。写应该是比说更高的层次了,写需要大脑的逻辑整理,特别是写作的过程中,关于一本书的理解会有更多不同侧面的理解。写是可以停下来,看看前面写的怎么样,可以反复修改的。就像我现在正在挑战暑期15篇读书笔记,我写出来,放在那里,这些读书笔记是一直可以存在的,不像说那样只存在于当时,写是可以打破时间限制的。日后,再读这本书,又有了新想法,还可以往读书笔记中不断加入新的发现。

这是第二个层次。

3、能够把书本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读书不仅是陶冶情操,更是应该具有改变生活的力量,怎么改变就需要自己把书中知识运到实际生活中。本来很多书存在的意义也是想让我们的生活有所改变,哪怕是那种陶冶情操的书,那也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愉快了,改变了我们对于很多事物的理解,这本身也是一种运用了。更不要说,我们看的大量致用类书了,就是来指导我们行为改变的。

就像自己从7月份开始,断断续续进行了一次读书方法论的主题阅读,看那些关于读书方法论的书籍,也就是想改变自己的读书生活。自己看大量的教育专业类书籍,就是想让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生活有所改观。

这是第三个层次了。

而能够讨论,能够写作,能够运用,本身就是建立在深度理解一本书的基础上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