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儿子十八岁了/杨小琪
昨天上午,西安交大附中为高三的同学们举办“成人礼”仪式,儿子也是其中一员,我和妻子作为家长见证了这一美好时刻。仪式上,校长、教师代表和各班班主任都为同学们寄予了美好的人生祝愿,然后是在热烈、欢腾、激动的氛围里,家长为孩子们佩戴了成人徽章,大家放飞了梦想的五彩气球,在漫天飞扬梦想的辉映下,家长与孩子携手迈过了拱形的“成人”门。我用相机记录下了妻子为儿子佩戴成人徽章和携手走过“成人”门的美好时刻,相信这些将是儿子人生中难以忘怀的记忆,也将是我和妻子生活中最最美好的记忆,因为它满含着十八年的相伴和积累,也满含着十八年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
虽然与儿子朝夕相处,但从未真正留意过儿子的年龄,只是感觉他慢慢地长大了,由呱呱坠地的婴儿到上幼儿园的小不点儿,由戴着红领巾的儿童到胸配团徽的少年,由活泼开朗、乖巧可爱的“开心果儿”到故作深沉、自以为是的高中生,直到今天,当我仔细端详他那张仍显稚气,却已长出嫩芽般胡须的脸的时候,方才清晰地意识到他长大了,成人了,已经十八岁了。我突然满怀感慨,转瞬间,十八年的往事放电影似的在脑海中一一闪过。还记得出生后第一次见到他,看着那张小脸儿,我曾在心中默默地念叨“这就是我的儿子”;还记得上幼儿园时,曾在我们单位走失,让我焦急地楼上楼下寻找,好一阵子的揪心;还记得上小学时,在床上连蹦带跳的歌唱,使我作为父亲,享受着无限的甜蜜和快乐:还记得上初中时,我写的那篇文章《父亲眼中的儿子》,在南沙世纪花园租房陪读时,所写的那篇随笔《东窗望月楼小记》;还记得上高中后,面对性格中的执拗和相处时的代沟,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辛苦,我着急,我劝慰,我反省,到最后心贴心的理解和沟通,这一切的一切都依稀仿佛发生在昨日,又那么地值得回味和遥不可及。然而,正是这曾经的点点滴滴,构成了我们三口之家十八年的幸福生活,也谱写了儿子十八年的人生历程,在这十八年中,他经历了喜悦和欢乐,也经历了眼泪和悲伤,经历了成功和赞誉,同样也经历了沮丧和迷茫,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入了成年人的行列。
每个子女成年后都要走上社会,都要组建属于自己的家庭,生儿育女,谁都不可能和父母生活一辈子,所以只有在子女成人之前才能尽情感受到小家庭的天伦之乐。我们已经享受了十八年的天伦之乐,是该放飞儿子了,是该让他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展翅翱翔了,但又充满了眷恋和担心,眷恋一起度过的时光,也担心他飞的是否尽心如意。回想我的人生历程,有说不完的经验,也有说不完的教训,更有说不完的感悟,这些过去都想给儿子叮咛到,帮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比我走得更成功更辉煌,但说教式的沟通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而且招致儿子内心的反感和抵触。后来我慢慢意识到,不能只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施以家长式地高压教育,而更应该当做朋友,做心与心的交流沟通,才能赢得彼此的认同。现在,我想得更加透彻了,不光当作朋友,更要当做对等的成人去付出平等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在儿子的人生中给他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也期待儿子能这样对待我,始终保持彼此的沟通,用他的行动和思考影响我,使我在人生的路上也能永不懈怠,努力向前。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再次看着儿子,深情端详着那张仍显稚气、却已长出嫩芽般胡须的脸,既踌躇满志,也心情复杂。人都说望子成龙,其实我对儿子也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向往,希望他能优秀,希望他能卓越,希望他能辉煌,而这种希望掺杂更多的可能只是我的虚荣和自私,最终的路只能是他去走,在他的人生之路上,这种希望可能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但更可能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人生负担。老话说得好:要知父母心,自己抱儿孙。是说子女要理解父母的艰辛,同样道理,父母也要理解子女人生中的不易,现实中并非每个人都会优秀,都会卓越,都会辉煌,我们不一定优秀、卓越和辉煌,也就没有必要非得寄希望于他们。所以,在儿子成人的这一天,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只想站在一个过来人,一名长者,一位朝夕相处朋友的角度为儿子寄语,希望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幸福快乐,无论经历风雨坎坷,还是鲜花荣誉,都始终保持一颗坚强而平静的心,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满怀明媚的阳光,勇敢地走向前方。
作 者 简 介
杨小琪,西安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