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女儿回家跟我说:“爸爸,上课我举手但是一次也没有被抽中。”

当再一次提笔,已然是开学第一周的周末了。

想说一件有关女儿的事情。

9月1日开学,我自己也真的是忙得焦头烂额,傍晚时分,坐在办公室整理东西准备走。

赵老师打电话给我,说今天豆丁上中班第一天不怎么开心。

我问发生什么事情了。

赵老师就说,豆丁上课举手,老师没有抽到她,好像一次也没有。豆丁有点难过。甚至还哭了起来。

赵老师希望我回家跟豆丁沟通一下。

回到家,豆丁正在奶奶房间剪纸。

“豆丁,今天第一天上中班有认识新朋友吗?”我没有单刀直入。

“有啊,那个新朋友的水杯还跟我一样。”豆丁剪纸一个形状,回应追问我。

“认识新朋友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啊。那中班里面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吗?”我继续打开豆丁的思路。

“有啊,但是也有不开心的事情啊。”豆丁好像捕捉到了。

“能跟爸爸说一说吗?”

“爸爸,上课我举手,老师好像没有看到我,我很想回答问题,但是老师就是不抽我。”豆丁描述了自己不开心的经历。

“豆丁,想回答问题但是没有被抽中,是不是有点难受啊。”我希望首先是回应豆丁背后的情绪。

豆丁点点头。

“豆丁,你是不是很像回答问题啊。”继续帮助豆丁确认自己的感受。

豆丁继续点点头。

这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先关注豆丁的背后情绪。比如今晚去万地,在底下车库,豆丁说想去三楼欢乐城玩,但是赵老师说没有带卡。豆丁就哭了起来。我就抱起豆丁,只是跟豆丁说了一句话“你很像去玩,对不对,现在你不开心。爸爸知道”,豆丁听到我的这一句回应,立马情绪就降下来了。

所以,当我听说豆丁因为举手没有被抽中,最重要的肯定是确认这件事件背后的情绪点,那就是豆丁想要去回答, 但是没有被关注,豆丁是渴望被关注,希望自己能够表现,这是人的天性。还有就是因为得不到表现,心情会难受。

“豆丁,你能跟爸爸说说,老师问了什么问题吗?确认情绪之后,我继续把话题转回来。

“是关于交通规则的问题?”

“那你能回答吗?”

豆丁点点头,然后说了一大串什么红灯停绿灯行之类的规则。

“这样吧,现在爸爸是老师,你是小宝宝,我问问题,你举手来回答。”我提议与豆丁来一次模拟师生问答。

“小朋友们,你知道哪些交通规则吗,哪位小朋友想回答。”我变身老师开始提问了。

接着,豆丁举手,并且回答了问题。我为豆丁点赞。

“豆丁,你看,你举手没有被抽中,我们可以回家玩举手游戏哦。”

“那你还有什么好方法,让自己可以回答问题吗。”

“在上课的时候,把手举得高高的,让老师看到。”

“这真是一个好办法。”

在第二步处理上,我想更多引导去用发散性的思维,去面对“举手不被抽中”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玩举手游戏,豆丁也可以把手举得高高的,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

在这里,有一点非常重要。

那就是,不出现对于老师的任何评价,比如对着豆丁说,可能是你们老师没有看到你吧。这样诸如此类的话。

焦点不是从老师身上找原因,而是帮助豆丁在自己身上找到成长的力量,我也想暗示豆丁,首先不是找别人的原因,而是要想想自己可以做什么改变。

再说,无论幼儿园还是小学,孩子对于老师的喜爱程度,基本决定孩子的在校表现与学业成绩。孩子喜欢一个老师,学习上是可以拼命的。

最后,就是对于豆丁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不做任何主观的道德判断,与价值取向。出现的问题,都是豆丁成长路上的重要基石。

所以这件事情,我在处理上,是轻轻带过的。

直到今天,豆丁回到家,告诉我们,今天在幼儿园回答问题了,真开心啊。

这不挺好的嘛,那样一个“心结”也就是一下过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