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思维:三承气汤证之阴阳气的不同状态

新朋友点击关注↑↑↑,

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

《伤寒论》名方“三承气”汤方,都是用于里热实证。前贤对三承气汤方的适用特点已有生动、深刻的总结。如三承气汤均用于肠胃积热之阳明证;大承气汤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主治痞、满、实之阳明热结轻证;调味承气汤主治阳明燥热内结而无痞满之证。笔者试从阴阳气的状态鉴别三承气汤证,可能会从另一个角度加深认识经方的内涵。

从阴阳的角度上鉴别,大承气汤证为里实证,是阴气实还是阳气实呢?这要从《伤寒论》原文中找答案。《伤寒论》曰:“汗出多者,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这是说明阳明病证大便硬的病理原因,是阳绝于里,也就是阳气虚于里。或问,阳明病证是阳热盛,怎么能是阳气虚呢?这就需要明白,阳热盛是阳邪盛,阳邪盛者必损耗阳气,导致阳气虚,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壮火食气”的状态。壮火食气出现阳气虚者,其人还能发狂。如《伤寒论》曰:“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抵当汤证就是阴气实、阳气虚,所以不能发汗损阳,只能破血损阴。其方药水蛭、虻虫、桃仁、大黄都是破血损阴气的。

凡攻邪之药,必损正气。所以攻邪气必须具有正气实的体质基础,或阴气实,或阳气实,或阴阳气俱实者,才能攻邪。阴阳气俱虚者,就不能攻邪。如果正虚邪实,攻邪的结果,就是邪去人亡。

再说承气汤证,三承气汤证共同的特点都是阳热盛阳气虚。阳气虚不仅可以从大便硬来鉴别,还可以从谵语来鉴别。三承气汤证都会有谵语。而调胃承气汤证没有大便硬,那么说调胃承气汤证也有阳气虚,就要说明谵语的病因是阳气虚。还从原文分辨,原文曰:“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从原文“发汗亡阳则谵语”,“阳绝于里亡津液则谵语”,可以认为,谵语就是阳气虚,因为《伤寒论》认为津液属于阳气。从荣(阴气)行脉中,卫(阳气)行脉外,也可以说明津液为阳。这样辨识,就可以明确三承气汤证共同的特点都是里热盛而阳气虚。三承气汤证不同的特点是,阴气虚的程度有所不同。

大承气汤证阴气实。这一点可以从大承气汤证脉实确定。如《伤寒论》曰:“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下之与大承气汤”。脉实是脉管充实,脉管充实必然是阴气实。大承气汤证之脉象以紧、弦、滑为多见。脉紧、弦紧、滑等都是实脉。为防止大承气汤证热盛阳虚的状态再进一步发展成为阴阳俱虚的状态,就需要急下热邪,以保存阴气。所以大承气汤方有芒硝泻实,以厚朴、枳实、大黄、芒硝急下实热,才能防止邪热之气进一步损伤正气,导致阴阳气俱虚。

图片

大承气汤急下实热,必然要有正气的支持,也就是阴血不得亏。阴血亏者必不能用大承气汤急攻。如麻子仁丸证是阴气亏虚,故麻子仁丸的方药组成是小承气汤方加麻子仁、芍药、杏仁。麻子仁、芍药就是补血润肠扶助阴气通下大便的。麻子仁丸为什么不加芒硝呢?这是因为麻子仁丸证本已阴气亏虚,恐加芒硝泻实会过损阴气。小承气汤方的药物组成比大承气汤方少了一味芒硝,就是因为小承气汤证阴气有点虚。

小承气汤证阴气有点虚。这一点可以从原文第214条中推断出。第214条曰:“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金匮要略》曰:“脉数而滑者,……宜大承气汤。”为什么脉数而滑者宜大承气汤,脉滑而疾者却是小承气汤主之呢?这是因为疾为数之甚。脉经曰:数脉为一息六至,疾脉为一息七八至。脉疾反应了阴气不足,似阳亢无根之脉。过数之脉,必为阴虚,故虽然脉滑为阴气实,但是滑而疾者,是实热伤阴,阴气不足而不能控制实热,故脉滑而疾,所以不能与大承气汤攻下,而与小承气汤主之。这是恐大承气汤大下而过伤其阴气。

大、小承气汤证之正气虚弱的不同点,还可以从原文第213条和第253条中读出。“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两条都有多汗,为什么第213条是小承气汤主之,而第253条却是宜大承气汤呢?这是因为第213条有大便硬、谵语,第253条没有大便硬、谵语。大便硬、谵语者是阳绝于里,也就是第213条是汗多亡阳,同时还有阳绝于里,这是表里阳气俱虚。热盛伤气到表里阳气俱虚的程度,阴气亦必受损,所以不宜与大承气汤大下之。第253条也是汗多亡阳,但是没有阳绝于里,所以宜大承气汤急下之,这是因为汗多热盛,与大承气汤急下里热,以防止发展为表里俱虚,甚或发展为阴阳俱虚。

图片

调胃承气汤证阴气虚。这一点也可以从原文中读出。如第248条曰:“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表热入里,损伤阴气,故蒸蒸发热。蒸蒸发热是里热持续地向外蒸发,犹如蒸笼之热势,这种热势必然损伤阴气。再如第249条曰:“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吐后,腹胀满者,是吐后损伤胃肠之阴气,表热乘虚入里。胃肠阴气受损,则里热更甚,里热壅滞胃肠,故腹胀满。与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泻其里热,甘草益阴气。

三承气汤证都有腹满。但是大、小承气汤证之腹满是汗出腹满,而调胃承气汤证是吐后腹满。汗出伤阳,吐后伤阴,从这一点也可以鉴别调胃承气汤证吐后腹满是阴气虚。

大承气汤还可以用于“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难,身微热者”。此“睛不和”是热伤阴气,其发展趋势是里热进一步损伤阴气,出现“直视、谵语”之阴阳气俱虚竭的状态。热伤阴气之睛不和、大便难者与大承气汤急下之,这是救急,是为了防止里热进一步伤阴,出现直视、谵语的濒死证。而一般情况下,阴气虚者不宜与大承气汤。

《伤寒论》所有方证,都可以从阴阳气的状态上辨别虚实,选择用方,从而泻实补虚,调和阴阳,这是经方的内涵,是经方的精神所在。经方用药的根本依据是阴阳气的虚实。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古人运用伤寒的巧妙灵活

伤寒一书,张公所撰自序为《伤寒杂病论》,伤寒乃外感之通称,非仅指伤寒也,若以《伤寒》一书只作伤寒则误类。

  论六经表里次第

  太阳为表中之表,其次应属阳明,其次应属少阳,其次应属太阴,其次应属少阴,其次应属厥阴,盖由皮毛至骨分六经所属也,然此说前贤未曾论定,故特表而出之,以备参考焉。

  论五脏表里次第

  肺主皮毛,心主脉络,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故有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十五菽之候也。

  论伤寒传经

  伤寒传经,为伤寒化热,必其人腑阳盛而又重感伤寒则传经,阳不盛者不传。经云:“脉若静者为不传,若躁烦,脉急数者为传也”。传经病甚剧,《内经》所谓大病者,即传经病也。又云:大病后服羊肉者不治。因传经化热,无论传至何经,均是热证。羊肉补火,传经病初愈必有余热,服羊肉病必复作,且元气已受伤损,复发当难治。张公云目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即此病愈后之象也。

  传经病时期

  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

  传经病脉证并治

  在太阳,脉必浮紧而数,发热无汗,宜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二钱,桂枝三钱,炙甘草钱半,杏仁三钱去皮尖

  上四味。用水煎服。分量以现时市秤为难,以下均如此。

  传阳明,脉必数大,发热汗出,谵语,唇口咽乾,舌苔黄而枯,大便闭,不能食,不省人事。重用大承气汤,稍轻用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大黄三钱,枳实二钱,厚朴二钱,芒硝二钱

  小承气汤

  大黄三钱,枳实二钱,厚朴二钱

  传少阳,脉弦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谵语,头晕目眩,口苦咽乾,或目赤。重用大柴胡汤,轻者用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二钱,黄芩三钱,芍药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二钱,枳实二钱,大枣三钱[juzhuo校注:疑应作枚,下同],大黄二钱

  小柴胡汤

  柴胡三钱,黄芩三钱,人参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二钱,大枣四钱,炙甘草一钱

  传太阴,则脾阴伤,脉急数在中,时发寒热谵语,大便难,口渴腹中痛,重用调胃承气汤,稍轻用白虎汤。

  调胃承气汤

  大黄三钱,芒硝二钱,炙甘草钱半

  白虎汤

  知母三钱,梗米一合,石膏四钱,炙甘草钱半

  传少阴,则肾水涸,沉部脉当急数,或尺中急数,谵语,小便赤数。重用黄连黄芩黄柏汤,稍轻用黄芩黄柏干地黄汤。

  黄连黄芩黄柏汤

  黄连二钱,黄芩三钱,黄柏三钱

  黄芩黄柏干地黄汤

  黄芩三钱,黄柏二钱,干地三钱

  传厥阴,脉沉弦而急,时发寒热,谵语,烦躁不得卧,两胁痛,咽内乾,时醒时昏,小便数,大便难,重用黄柏黄芩丹皮汤,稍轻用栀子豉加黄柏汤治之。

  黄柏黄芩丹皮汤

  黄柏三钱,黄芩三钱,丹皮二钱

  栀子豉加黄柏汤

  栀子三钱,香豉一杯,黄柏三钱

  传经坏病证治

  在太阳,当汗解,下之则坏。假令病重药轻或表里两解,均为治不得法。病重药轻,则病不能减轻,遂成太阳与阳明坏病,当权其轻重治之。表里两解,如表药重、里药轻,则表解而里急,宜攻里,轻用白虎汤,重用小承气汤;若里药重、表药轻,则里缓而表陷,宜救表,大青龙汤主之。

  大青龙汤

  麻黄二钱,桂枝三钱,炙甘草半钱,杏仁去皮尖三钱,生姜二钱,大枣四枚,石膏四钱

  传阳明,当下之,汗之则坏,假令病重药轻,便传少阳,宜大柴胡汤。表里两解,则病愈剧,若沉脉实便入府,胃中必有燥屎,当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或脉急大,腹中痛不能按,大便闭,宜调胃承气汤。

  传少阳,当和解之。假令病重药轻,便传太阴,腹中热痛,咽乾,舌苔黄而燥。宜知母黄芩厚朴汤。

  知母黄芩厚朴汤

  知母二钱,黄芩三钱,厚朴二钱

  传太阴,脉当中部急大,宜白虎汤泻之。假令误补,必口渴、腹中急痛,宜大黄黄芩枳实汤。

图片

  大黄黄芩枳实汤

  大黄二钱,黄芩三钱,枳实二钱

  传少阴,脉当沉部急数,宜黄连黄柏附片汤。假令误补,宜附片泻心汤。

  黄连黄柏附片汤

  黄连二钱,黄柏二钱,附片三钱

  附片泻心汤

  附片三钱,大黄二钱,黄芩三钱,黄连二钱

  传厥阴,脉当沉数而弦,宜黄柏黄芩当归汤。假令误补,宜胆草黄芩黄柏当归汤。

  黄柏黄芩当归汤

  黄柏三钱,黄芩三钱,当归三钱

  胆草黄柏黄芩当归汤

  胆草二钱,黄柏二钱,黄芩三钱,当归三钱

  凡传经病在太阳,如治得法则解,便不传阳明;阳明治得法,便不传少阳;少阳治得治,便不传太阴;太阴治得法,便不传少阴;少阴治得法,便不传厥阴,若治不得法,遂成种种坏病。以上所举只言其大略,至于变化原属无穷,不能悉举,平脉辨证,随证治之可也。

  卷五

  太阳感六气脉证并治

  太阳中风,脉浮缓,恶风,颈项强痛,宜桂枝汤。假令脉浮缓,按之弦急,必其人本肝燥,宜桂枝汤加黄芩。若浮缓而濡弱,宜桂枝汤加人参;手足冷,宜桂枝汤加附片;若呕吐,宜桂枝汤去甘草加半夏治之。

  桂技汤

  桂枝四钱,芍药四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二钱,大枣五枚

  太阳伤寒,脉浮缓而紧,恶寒,或身体疼痛,宜麻黄汤,假令脉浮按之大,恶寒发热,宜大青龙汤;若浮紧而弱,手足冷者,宜麻黄汤加附片,不冷者,宜麻黄汤加人参芍药治之。

  太阳伤暑,脉浮弱,口渴,大汗出,头晕。因暑伤元气,故令脉弱;暑伤肺,因肺为气府,治当清金益气,宜竹叶石膏汤。太阳为表中之表,初伤暑,谓之太阳伤暑亦可,但切意解表温里之品,庸医因脉弱且大汗出,投解表温里之品而误者常也。

  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钱,石膏三钱,人参三钱,炙甘草钱半,半夏三钱,麦冬去心三钱,粳米一合

  太阳伤湿,脉浮而滑,身体重,四肢胀痛,宜桂枝汤加茯苓、苍术。若小便不利,大便溏,宜五苓散;若湿流关节,身体烦疼,宜麻黄桂枝苍术通草茯苓甘草汤治之。

  五苓散

  白术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猪苓二钱,桂枝三钱

  麻黄桂枝苍术通草茯苓甘草汤

  麻黄钱半,桂枝三钱,苍术三钱,通草钱半,茯苓三钱,炙甘草一钱

  太阳受燥,脉浮而躁,口渴咽干,宜桂枝汤加花粉。若咽中痛,宜桂枝汤去桂枝加防风治之。

  桂枝加花粉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炙甘草钱半,生姜钱半,大枣三枚,花粉四钱

  桂枝去桂加防风汤

  防风三钱,芍药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钱,大枣三枚

  大阳受热,脉浮按之急数,发热,唇焦舌燥,宜桂枝加黄连黄芩汤治之。

  桂枝加黄连黄芩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生姜钱半,大枣三枚,黄连二钱,黄芩三钱

  阳明感六气脉证并治

  阳明中风,脉浮而大,恶风,面浮肿,胸前隐痛,宜葛根白芷花粉防风汤。若汗出发热,原方去花粉加石膏治之;若欲吐不思饮食,必其人素胃寒,宜葛根桂枝半夏生姜汤治之。

  葛根白芷花粉防风汤

  葛根四钱,白芷二钱,花粉三钱,防风三钱

  汗出发热去花粉加石膏三钱

  葛根桂枝半夏生姜汤

  葛根四钱,桂枝三钱,半夏四钱,生姜三钱

  阳明伤寒,脉但浮,按之大,恶寒,宜大青龙汤。若脉浮而弱,呕逆,宜桂枝葛根加半夏干姜汤与之。

  桂枝葛根加半夏乾姜汤

  桂枝四钱,葛根四钱,芍药三钱,炙甘草钱半,生姜二钱,大枣三枚,半夏四钱,干姜三钱

  阳明伤暑,脉浮弱,按之大,口渴汗出,白虎加人参汤治之。

  白虎加人参汤

  石膏三钱,知母三钱,炙甘草钱半,粳米一合,人参三钱

  阳明受湿,脉大而滑,面黄,或腹满而痛,或浮肿,茯苓白术葛根花粉汤治之。

  茯苓白术葛根花粉汤

  茯苓三钱,白术三钱,葛根四钱,花粉三钱

  阳明受燥,脉大而滑,口渴,发热,竹叶石膏汤治之。

  阳明受热,脉大而数,口渴,咽乾,咳嗽、心烦,黄芩知母黄连汤治之。

  黄芩知母黄连汤

  黄芩三钱,知母三钱,黄连二钱

  少阳感六气脉证并治

  少阳中风,脉浮而弦,恶风,头晕,口苦,或耳后疼痛,柴胡桂枝汤治之。

  柴胡桂枝汤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芍药三钱,人参三钱,半夏四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二钱,炙甘草钱半,大枣四枚

  少阳伤寒,脉浮弦而滞,恶寒,手足时冷时热,口苦,或骨节疼痛。先服桂麻各半汤,后服小柴胡汤治之。

  桂麻各半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麻黄钱半,杏仁去皮尖三钱,生姜二钱,大枣四枚,炙甘草钱半

  少阳伤暑,脉弦而弱,口苦口渴,头晕目弦,汗自出,花粉黄芩人参竹叶甘草汤治之。

  花粉黄芩人参竹叶甘草汤

  花粉三钱,黄芩三钱,人参三钱,竹叶二钱,甘草钱半

  少阳伤湿,脉弦而滑,口苦,一身重,难于转侧,小柴胡加苍术茯苓汤治之。

  小柴胡加苍术茯苓汤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人参三钱,半夏四钱,甘草钱半,生姜二钱,大枣四枚,苍术三钱,茯苓三钱

  少阳受燥,脉弦而躁,口渴口苦,时发潮热,小柴胡加石膏汤治之。

  小柴胡加石膏汤

  柴胡四钱,黄芩三钱,人参三钱,炙甘草钱半,半夏三钱,生姜二钱,大枣三枚,石膏三钱

  少阳受热,脉弦而数,口苦,胸中热,心烦、不得卧,黄芩黄连丹皮汤治之。

  黄芩黄连丹皮汤

  黄芩三钱,黄连二钱,丹皮三钱

  太阴感六气脉证并治

  太阴中风,脉浮缓而濡,恶风,腹满下利,或四肢麻木,桂枝茯苓白术生姜大枣汤治之。

  桂枝茯苓白术生姜大枣汤

  桂枝三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生姜二钱,大枣四枚  

  大阴伤寒,脉浮弱而无力,四肢冷,下利、呕逆,桂枝附片白术茯苓汤治之。

  桂枝附片白术茯苓汤

  桂枝三钱,附片三钱,白术三钱,茯苓四钱

  太阴伤暑,名为暑湿相搏,脉当时弱时强,汗出、口渴,腹中胀满,人参茯苓白术泽泻花粉汤治之。

  人参茯苓白术泽泻花粉汤

  人参三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泽泻二钱,花粉三钱

  大阴受湿,大阴本恶湿,名为标本并病,脉濡弱而滑,下利、呕吐,身倦,或腹中胀痛,理中汤治之。

  理中汤

  人参三钱,白术四钱,干姜三钱,炙甘草二钱

  太[juzhuo校注:原作大]阴受燥,脉当急躁,按之濡,口渴,腹痛下利,利前痛,利后止,时利时痛,腹中觉有温热,理中汤加黄连、花粉治之。

  太[juzhuo校注:原作大]阴受热,必因胃燥而致脾约,脉当中部急大,或两关急躁,口渴,腹中热痛不能按,黄连黄芩知母甘草汤治之。

  黄连黄芩知母甘草汤

  黄连二钱,黄芩三钱,知母三钱,炙甘草钱半

  少阴感六气脉证并治

  少阴中风,脉沉而缓,或乍浮乍沉,手足冷,头痛欲呕,恶风,人参桂枝加附子汤治之。

  人参桂枝加附子汤

  人参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炙甘草钱半,生姜钱半,大枣三钱,附子三钱

  少阴伤寒,脉沉细而紧,手足厥冷,恶寒,不思饮食,昏昏欲寐,宜麻黄附片细辛人参汤。若下利清谷,加干姜治之。

  麻黄附片细辛人参汤

  麻黄二钱,附片三钱,细辛八分,人参三钱,下利清谷加干姜三钱

  少阴伤暑,脉沉而弱,暑移少阴,非一日之所致,当不药自愈。因暑至少阴,暑因寒解,故自愈。若有余邪未除,发生病证,其病必轻,随证治之可也。

  少阴伤湿,名为寒湿杂合。脉当沉濡而滑。足下寒,腹中胀满而下利,小便短,宜茯苓白术附片汤治之。

  茯苓白术附片汤

  茯苓四钱,白术四钱,附片三钱

  少阴受燥,名为燥寒杂合,脉当沉而急,或乍缓乍急,口渴,或上热下寒,宜黄芩瓜蒌附片汤治之。

  黄芩瓜蒌附片汤

  瓜蒌四钱,附片三钱,黄芩三钱

  少阴受热,名为寒热相搏,脉当沉而急。乍大乍小,舌上胎黑而燥,胸中热,足下寒,少腹痛,宜黄连黄芩附片汤治之。

  黄连黄芩附片汤

  黄连二钱,黄芩三钱,附片三钱

  厥阴感六气脉证并治

  厥阴中风,脉沉短而细,手足冷,四肢麻木不仁,恶风,重则唇青、舌木,宜吴萸附片干姜桂技细辛汤治之。若脉弦直而牢,目内陷、不能言者,为难治。

  吴萸附片干姜桂枝细辛汤

  吴萸二钱,附片三钱,干姜三钱,桂枝三钱,细辛八分

  厥阴伤寒,脉沉弦而紧、恶寒,手足冷,口苦不渴,烦躁,舌上胎滑,宜麻黄附片干姜甘草汤治之。

  麻黄附片干姜甘草汤

  麻黄二钱,附片三钱,干姜三钱,甘草炙钱半

  厥阴伤暑,脉弦而弱,口渴、汗出,面色乍青乍赤,宜人参黄芩花粉甘草汤治之。

  人参黄芩花粉甘草汤

  人参三钱,黄芩三钱,花粉三钱,炙甘草一钱

  厥阴伤暑,名为风暑相搏,脉当浮弱,按之弦急,口渴、汗出、目青,小便不利,人参黄芩花粉丹皮汤治之。

  人参黄芩花粉丹皮汤

  人参三钱,黄芩三钱,花粉三钱,丹皮去骨二钱

  厥阴受湿,名为风湿相搏,脉当弦而弱,按之滑,口渴而苦,身重,或手足筋痛,或浮肿胀痛,大便溏,小便短,宜桂枝茯苓白术泽泻黄芩汤治之。

  桂枝茯苓白术泽泻黄芩汤

  桂枝三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泽泻三钱,黄芩三钱

  厥阴受燥,脉当沉短而急,口渴微苦,当归黄柏丹皮滑石汤治之。

  当归黄柏丹皮滑石汤

  当归三钱,黄柏二钱,丹皮二钱,滑石三钱布包煎

  厥阴受热,脉当弦数,心烦,胸中热,目赤,宜黄连桂枝黄柏甘草汤治之。

  黄连桂枝黄柏甘草汤  

  黄连二钱,桂枝三钱,黄柏二钱,炙甘草钱半

  卷六

  论邪入腑

  凡邪入腑,必然由皮毛、经络渐次而入。经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治经络,其次治六腑;邪入六腑,可谓重病,不可忽也。

  邪入膀胱脉证并治

  风邪入膀胱,脉浮缓,尺中更甚,因邪在下故也,当少腹掣痛,或囊痒,小便时短时长.宜桂枝加茯苓泽泻汤治[juzhuo校注:原作阴]之。

  桂枝加茯苓泽泻汤

  桂枝三钱,茯苓三钱,芍药三钱,泽泻三钱,生姜二钱,大枣三枚

  寒邪入膀胱,脉尺中沉紧,当少腹痛,足下寒,小便时清时浊,宜桂枝麻黄茯苓泽泻汤治之。

  桂枝麻黄茯苓泽泻汤

  桂枝三钱,麻黄二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

  暑邪入膀胱,脉尺中时缓时急,或时弱时强,口渴,小便短,宜桂枝花粉滑石汤治之。

  桂枝花粉滑石汤

  桂枝三钱,花粉三钱,滑石布包煎三钱

  湿邪入膀胱,脉尺中滑,少腹胀痛,小便不利,甚则成淋滴,五苓散与之,成淋者加黄柏治之。

  五苓散

  白术二钱,茯苓三钱,泽泻二钱,猪苓二钱,桂枝三钱

  成淋者加黄柏三钱

  燥邪入膀胱,脉尺中急躁,小便赤,口渴,不能多饮,饮则少腹胀,宜花粉竹叶桂技茯苓汤治之。

  花粉竹叶桂枝茯苓汤

  花粉三钱,竹叶二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

  热邪入膀胱,脉尺中急数,小便赤如淋滴,桂枝黄连黄柏泽泻汤治之。

  桂枝黄连黄柏泽泻汤

  桂枝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泽泻三钱

  邪入胃脉治并证

  风邪入胃,脉当大而缓;能食,不大便,面浮肿,胸满,渴欲饮冷,桂枝加花粉葛根汤治之。

  桂枝加花粉葛根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钱,大枣二枚,花粉四钱,葛根四钱

  寒邪入胃,脉当大而紧,腹中胀满或痛,下利,口渴,不能多饮,多饮则吐,微恶寒,葛根汤治之。

  葛根汤

  葛根四钱,麻黄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二钱,大枣三枚,炙甘草钱半

  暑邪入胃,脉当急躁,口渴、汗出,唇枯,舌上苔黄,或腹中痛,竹叶石膏汤治之。

  湿邪入胃,脉当大而滑,口渴,腹中胀满,甚则臌胀,面色黄,小便不利,或大便清,茯苓白术泽泻枳实半夏汤治之。若小便赤,原方加黄柏与之。

  茯苓白术泽泻枳实半夏汤

  茯苓三钱,白术三钱,泽泻三钱,枳实二钱,半夏三钱

  若小便赤加黄柏二钱

  燥邪入胃,脉当大而急,口渴,舌燥,或咳血,竹叶石膏汤治之。

  热邪入胃,脉当大而数,口渴、发热,咽干,大便闭结,黄连石膏知母粳米汤治之。

  黄连石膏知母梗米汤

  黄连二钱,石膏三钱,知母三钱,梗米一合

  邪入胆脉证并治

  风邪入胆,脉当缓,按之弦,口苦、头晕、目眩,恶风,微发寒热,柴胡桂枝汤治之。若咽干喉痛,除桂枝加防风与之。

  寒邪入胆,脉弦而滞,恶寒,口苦,或胁下痛,桂枝加黄芩汤治之。无汗,身体疼痛,原方加麻黄与之。凡寒轻则脉滞,凝结象也;重则脉紧,收敛故也。

  桂枝加黄芩汤

  桂枝四钱,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二钱,大枣三枚,黄芩三钱

  暑邪入胆,脉当弱,按之弦,口苦口渴,汗出、头晕、目眩,花粉黄芩竹叶人参汤治之。

  花粉黄芩竹叶人参汤[juzhuo校注:此方名原无,据文例补]

  花粉三钱,黄芩三钱,竹叶二钱,人参三钱

  湿邪入胆,脉弦而滑,口苦,手足胀痛,小便不利,黄芩茯苓白术泽泻汤治之。

  黄芩茯苓白术泽泻汤

  黄芩三钱,茯苓三钱,白术三钱,泽泻三钱

  燥邪入胆,脉当弦而急,口苦口渴,咳嗽,或胁下痛,黄芩花粉竹叶丹皮甘草汤治之。

  黄芩花粉竹叶丹皮甘草汤

  黄芩三钱,花粉三钱,竹叶二钱,丹皮二钱,炙甘草一钱

  热邪入胆,脉弦而数,口苦,心烦,舌上苔赤,或目赤而痛,黄芩连翘丹皮汤治之。不差,加黄连与之。

  黄芩连翘丹皮汤

  黄芩三钱,连翘三钱,丹皮三钱

  邪入大肠脉证并治

  风邪入大肠,脉当大而伏,口渴欲热饮,大便难,或肛门红肿而痒,葛根升麻防风麻仁知母汤治之。

  葛根升麻防风麻仁知母汤

  葛根四钱,升麻钱半,防风二钱,麻仁三钱,知母二钱

  寒邪入大肠,脉当大而滞,微恶寒,腹中痛,肠鸣下利,麻黄干姜葛根茯苓厚朴汤治之。

  麻黄干姜茯苓厚朴汤

  麻黄二钱,干姜三钱,葛根三钱,茯苓三钱,厚朴二钱

  暑邪入大肠,脉当大,按之急躁,口渴咽干,汗出,花粉竹叶杏仁知母汤治之。

  花粉竹叶杏仁知母汤

  花粉三钱,竹叶二钱,杏仁去皮尖三钱,知母三钱

  湿邪入大肠,脉当中部滑,大便胀痛,日十余次,不畅达,宜葛根升麻白术茯苓人参汤治之。

  葛根升麻白术茯苓人参汤

  葛根四钱,升麻二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人参三钱

  燥邪入大肠,脉当中部急躁,大便难,小便不利,口渴,腹中时痛时止,葛根黄芩花粉连翘汤治之。

  葛根黄芩花粉连翘汤

  葛根三钱,黄芩三钱,花粉四钱,连翘三钱

  热邪入大肠,脉当中部急数,腹中热,大便闭结,或肛门红肿而痛,黄连知母麻仁汤治之。

  黄连知母麻仁汤

  黄连二钱,知母三钱,麻仁三钱炒研

  邪入小肠脉证并治

  风邪入小肠,脉当时浮时沉,时缓时急,口渴,舌燥无津液,桂技黄连黄柏麻仁汤治之。

  桂枝黄连黄柏麻仁汤

  桂枝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麻仁三钱

  寒邪入小肠,脉乍紧乍急,少腹痛,大便难,小便清长,微恶寒,麻黄黄连芍药甘草汤治之。

  麻黄黄连芍药甘草汤

  麻黄二钱,黄连二钱,芍药三钱,甘草一钱

  暑邪入小肠,脉当时弱时强,口渴、咽干、舌燥,汗出,微发热,花粉栀仁黄芩汤治之。

  花粉栀仁黄芩汤

  花粉三钱,栀仁二钱,黄芩三钱

  湿邪入小肠,脉滑,按之急,口苦,舌上苔黄而燥,茯苓苍术连翘赤小豆汤治之。

  茯苓苍术连翘赤小豆汤

  茯苓四钱,苍术三钱,连翘二钱,赤小豆三钱

  燥邪入小肠,脉当中部急大,口渴口苦,腹中痛不能按,花粉黄芩连翘汤治之。

  花粉黄芩连翘汤

  花粉四钱,黄芩三钱,连翘三钱

  热邪入小肠,脉当急数,小便赤,大便闭,舌燥唇焦,黄连阿胶汤治之。

  黄连阿胶汤

  黄连三钱,阿胶三钱

  邪入三焦脉证并治

  风邪入三焦,脉当弦,时缓、时急,身体不仁,或肢体时时掣痛,黄芩栀仁连翘桂枝汤治之。

  黄芩栀仁连翘桂枝汤

  黄芩三钱,连翘三钱,栀仁三钱,桂枝三钱

  寒邪入三焦,脉乍浮乍紧,或时寒时热,或身体麻木,麻黄葛根细辛生姜甘草汤治之。

  麻黄葛根细辛生姜甘草汤

  麻黄二钱,葛根三钱,细辛八分,生姜二钱,炙甘草一钱

  暑邪入三焦,脉当弦急,按之弱,口渴口苦,汗出、头晕、人参花粉柴胡黄芩汤治之。

  人参花粉柴胡黄芩汤

  人参三钱,花粉四钱,柴胡三钱,黄芩三钱

  湿邪入三焦,脉当弦而滑,身体重,或身浮动,桂枝苍术柴胡荆芥黄芩茯苓汤之。

  桂枝苍术柴胡荆芥茯苓汤

  桂枝三钱,苍术三钱,柴胡三钱,荆芥二钱,茯苓三钱

  燥邪入三焦,脉当浮急,按之弦,口渴,皮肤发热,心烦不欲卧,花粉枣仁黄芩甘草汤治之。

  花粉枣仁黄芩甘草汤

  花粉四钱,枣仁三钱,黄芩三钱,炙甘草钱半

  热邪入三焦,脉当数,发热,夜更甚,口渴咽中干,睡醒舌无津液,小柴胡汤加黄连治之。

  论邪入脏

  凡邪入脏,必由腑而人,非直达五脏也。邪在腑,病多痛苦,在脏反无所苦,但脉色必呈危象。故曰入腑则吉,入脏则凶。总之,除伤寒传经外,邪在皮毛、肌肉、经络,皆无危证,入府便加剧,入脏多危机,故曰半死半生也。

  邪入肝脉证并治

  风邪入肝,脉当沉而弦,面目青,手足麻木,甚至唇青目陷,手足不举,宜桂枝附片细辛当归吴萸甘草汤治之。若不省人事,手足厥冷,不能语言者,为难治。

  桂枝附片细辛当归吴萸甘草汤

  桂枝三钱,附片三钱,细辛八分,当归三钱,吴萸二钱,炙甘草一钱

  寒邪入肝,脉当沉弦而紧,面色青,恶寒,手足冷,宜人参桂枝附片麻黄乾姜甘草汤治之。

图片

  人参桂枝附片麻黄乾姜甘草汤

  人参三钱,桂枝三钱,附片三钱,麻黄钱半,乾姜三钱,炙甘草一钱

  暑邪入肝,脉弦,时弱时强,自[juzhuo校注:原作口]汗出,气短头晕,或手足拘急,人参当归花粉杏仁汤治之。若汗出不止,脉细而数者,为难治。

  人参当归花粉杏仁汤

  人参三钱,花粉四钱,当归三钱,杏仁去皮尖三钱,湿邪入肝,脉当沉弦,手足胀痛,或转筋,桂枝茯苓白术苡米附片当归汤治之。若面色黄,加枳实。脉乍疏乍数者,为难治。

  桂枝茯苓白术苡米附片当归汤

  桂枝三钱,茯苓三钱,白术四钱,苡米三钱,附片三钱,当归二钱

  若面色黄加枳实二钱

  燥邪入肝,脉乍缓乍急,乍大乍小,口微渴,卧不安枕,手足微热,麻仁当归麦冬半夏甘草汤治之。若躁烦,脉弦细而数者,为难治。

  麻仁当归麦冬半夏甘草汤

  麻仁三钱,当归三钱,麦冬三钱,半夏三钱,炙甘草钱半

  热邪入肝,脉沉弦而急,左胁痛,舌燥,目赤或肿痛,黄连当归阿胶赤小豆丹皮桔皮汤治之。若脉沉细而数,发热,盗汗不止者,为难治。

  黄连当归阿胶赤小豆丹皮汤

  黄连二钱,当归三钱,阿胶三钱,赤小豆三钱,丹皮二钱,桔皮钱半

  邪入心脉证并治

  风邪入心,脉当寸口浮紧,尺中沉而关上微弦,汗微出,心中摇动不安,桂枝汤加茯苓花椒治之。若心烦口苦,再加枣仁黄芩。

  寒邪入心,脉当沉紧在上,胸苦满,心下悸手足冷,附片麻黄花椒细辛茯苓汤治之。

  附片麻黄花椒细辛茯苓汤

  附片三钱,麻黄二钱,花椒二钱,细辛八分,茯苓三钱

  暑邪入心,脉当浮急,寸大尺小,口渴心烦,枣仁花粉竹叶贝母汤治之。

  枣仁花粉竹叶贝母汤

  枣仁三钱,花粉三钱,竹叶二钱,贝母三钱

  湿邪入心,脉当寸口滑,按之濡弱,胸中满气逆,或舌上苔黄而滑,茯苓白术半夏桔皮赤小豆连翘汤治之。

  茯苓白术半夏桔皮赤小豆连翘汤

  茯苓三钱,白术三钱,半夏三钱,桔皮二钱,连翘三钱,赤小豆三钱

  燥邪入心,脉当寸口急躁,口渴咽干,宜花粉连翘枣仁甘草汤。不差,除连翘加黄连治之。

  花粉连翘枣仁甘草汤

  花粉四钱,连翘三钱,枣仁炒研三钱,炙甘草钱半

  热邪入心,脉当急数,寸口更甚,心中热,口苦,舌尖赤痛,宜黄连黄芩甘草汤治之。

  黄连黄芩甘草汤

  黄连二钱,黄芩三钱,甘草二钱

  邪入脾脉证并治

  风邪入脾,脉当关上浮弦,手足麻木,口苦,腹中胀满,时时下利,或小便不利,宜桂枝茯苓白术泽泻汤治之。

  桂枝茯苓白术泽泻汤

  桂枝三钱,茯苓四钱,白术四钱,泽泻三钱

  寒邪入脾,脉当濡弱而滞,恶寒,腹中胀满,下利、欲呕,不思饮食。宜白术附片桂枝茯苓生姜半夏汤治之。

  白术附片桂枝茯苓生姜半夏汤

  白术三钱,附片三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生姜二钱,半夏三钱

  暑邪入脾,脉当关上急躁,汗出、口渴,腹中热痛,大便难,宜知母瓜蒌半夏甘草汤治之。

  知母瓜蒌半夏甘草汤

  知母二钱,瓜蒌三钱,半夏三钱,炙甘草一钱

  湿邪入脾,标本相应,腹胀满,下利、呕逆,或面黄,或身体浮肿,宜理中汤治之。

  燥邪入[juzhuo校注:原作人]脾,能伤脾精,脉当关上急,按之滞,口渴唇焦,宜百合知母茯苓甘草汤治之。

  百合知母茯苓甘草汤

  百合四钱,知母三钱,茯苓四钱,甘草钱半

  热邪入[juzhuo校注:原作人]脾,能令脾精竭,脉当关上数,口渴欲饮水,多饮则胀满,大便闭结,宜黄芩知母半夏粳米甘草汤。

  黄芩知母半夏粳米甘草汤

  黄芩三钱,知母三钱,半夏三钱,粳米一合,炙甘草钱半

  邪入肺脉证并治

  风邪入[juzhuo校注:原作人]肺,脉当浮缓,按之无力,咳嗽喘满,恶风,或皮生疹子而痒痛,宜防风荆芥杏仁半夏瓜蒌甘草汤治之。

  防风荆芥杏仁半夏瓜蒌甘草汤

  防风三钱,荆芥二钱,杏仁去皮尖三钱,半夏三钱,瓜蒌三钱,甘草一钱

  寒邪入肺,脉当浮紧,按之濡弱,恶寒,咳嗽,吐清水,宜麻黄人参附片杏仁茯苓半夏汤治之。

  麻黄人参附片杏仁茯苓半夏汤

  麻黄二钱,人参三钱,附片三钱,杏仁去皮尖三钱,茯苓三钱,半夏四钱

  暑邪入肺,为伤暑正病,暑伤元气,脉当浮弱,口渴,汗出、气短,饮水多而小便反短,宜人参麦冬竹叶贝母甘草汤治之。

  人参麦冬竹叶贝母甘草汤

  人参三钱,麦冬去心三钱,竹叶二钱,贝母三钱,炙甘草一钱

  湿邪入肺,脉当寸口沉,尺中反浮,湿气凝结于上,故令寸口脉沉;阳气不能上升,故令尺中反浮,气促苦满,不思饮食,强食则吐,宜茯苓半夏白术枳实乾姜汤治之。

  茯苓半夏白术枳实干姜汤

  茯苓三钱,白术三钱,半夏四钱,枳实二钱,干姜二钱

  燥邪入[juzhuo校注:原作人]肺,标本相应,脉当数,按之不坚,口渴、咳嗽,皮毛枯焦,宜瓜蒌麦冬黄芩贝母甘草汤治之。

  瓜蒌麦冬黄芩贝母甘草汤

  瓜蒌三钱,麦冬去心三钱,黄芩三钱,贝母三钱,炙甘草钱半

  热邪入[juzhuo校注:原作人]肺,脉当浮细而数,口渴,咽乾舌燥,或咳血,宜花粉栀子黄芩甘草汤治之。

图片

  花粉栀子黄芩甘草汤

  花粉三钱,栀子三钱,黄芩三钱,炙甘草钱半

  邪入肾脉证并治

  风邪入肾,脉当乍浮乍沉,恶风,两足麻木,小便乍长乍短。宜桂枝附片干姜茯苓汤治之。

  桂枝附片乾姜茯苓汤

  桂枝三钱,附片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

  寒邪入肾,内外相应,脉当沉细而紧,恶寒,手足厥冷,宜人参附片干姜麻黄细辛汤治之。

  人参附片干姜麻黄细辛汤

  人参三钱,附片三钱,干姜三钱,麻黄二钱,细辛八分

  暑邪入肾,必渐次移入,暑化为热,脉当沉数,或尺中大、寸口反小,口渴不能多饮,足下热,小便赤或淋滴而痛,宜人参黄柏滑石生地泽泻汤治之。

  人参黄柏滑石生地泽泻汤

  人参三钱,黄柏二钱,滑石三钱,生地三钱,泽泻三钱

  湿邪入肾,脉当沉而塞[juzhuo校注:原作寒],湿化为寒,故令脉沉而塞,少腹胀满,或足重而浮肿,疲倦欲卧,宜桂枝茯苓白术附片汤治之。

  桂枝茯苓白术附片汤

  桂枝三钱,茯苓三钱,白术四钱,附片三钱

  燥邪入肾,脉当沉而急,咽中乾,或少腹胀痛,小便短,宜桂枝猪苓滑石黄柏汤治之。

  桂枝猪苓滑石黄柏汤

  桂枝三钱,猪苓三钱,滑石三钱,黄柏二钱

  热邪入肾,脉当沉而数,足下热,小便赤,或淋滴而痛,宜桂枝黄柏滑石生地栀子泽泻汤治之。

  桂枝黄柏滑石生地栀子泽泻汤

  桂枝三钱,黄柏二钱,滑石三钱,生地三钱,栀子二钱,泽泻三钱

  凡邪入藏,风寒湿三气,脉证大不相同,故治法各别;暑燥热三气,脉证大同而小异,故治法不无相似,此言治法其大略也。至于病有轻重,治有缓急,临时权变,不可拘泥。盖医术之坏,坏于各执偏见,或重温,或重泻,或重补土,或重补水,创此说者,当有学识经验,不无所见。若治病未必有如是之偏,其心不外欲立异以鸣高,而宗之者不明其故,逐致先入为主,牢不可破,其流弊不可胜言。夫医术之精,精于平脉辨证,见病知源;治法之妙,妙于权轻重缓急以施治。能明乎此,而神圣之功不外是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