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阳气不足的你 春季如何养阳!

今天是民间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
之所以叫这天为“龙抬头”,是因为这天寓意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也是阳气开始上升的时节~
据史料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
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你知道为什么叫春龙吗?
因为龙对应的是震卦,属木,主升发。春天亦是树木,主着升发,所以龙对应的是春天。
你瞬间是不是想起了秋老虎这个词?
为什么老虎对应的是秋天呢?
其实很简单,秋天对应是兑卦,对应的古代四神兽中的白虎,注意是白虎哦,因为白色五行属金,属兑卦,所以秋天对应了老虎。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据说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农历二月初二,其实更是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其实,关于二月初二“龙抬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话说当年武则天篡位,天帝震怒,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以示惩罚。然而司水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得知,将玉龙打下天界,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玉龙,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二月二,炒料豆的习俗也由此而来。
在鲁西南地区是一个非常盛行的风俗,以干炒为主,也有油炸咸料豆、糖拌后油炸的甜料豆。
这一天,其它的习俗也很多: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在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用各种形式、仪式祈求神龙赐福,达成美好愿望。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
如果身体本来就很容易阳气不足,那你一定要借助这个时机好好的养护阳气~
一般来说,咱们说的这个阳气,指的是身体的功能。
例如,肾主收藏的功能,肝主疏泄的功能,脾主运化的功能等。
只要生病了,必然是功能弱了,即便是你觉得自己很健康,那也处在不断衰老的趋势,从这个角度看,咱们每个人都是阳气不足的状态。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人体如同一台复杂而精妙的机器。而阳气正是这台机器能够正常运转的原动力,也是保证各系统有条不紊协调工作的基本物质。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即使身体代谢产生的垃圾废物也需要阳气气化功能的正常才能排出体外。
一旦人体失去了阳气的支持,就如同天空失去了太阳,天地不能运行,万物不能生长,一切的生命活动将归于静止和消失。
“卫外者也”又说明阳气是人体的保护屏障和健康卫士——负责抵御六淫邪气,防止病邪入侵。
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相应地由冬天的闭藏状态转为升发条达,而经过整个寒冬的消耗,人体的阳气已相对不足。

此时如果能顺应春令,合理地养护阳气,升发阳气,必能借天时,驱赶身体的病邪,恢复身体整体的功能,必能事半功倍!

不要露脚踝

一定要做好双脚的保暖,因为脚步处于身体的最低点,是阳气最薄弱的地方,所以早春时节不要为了”风度“而裸露脚踝,而应该穿好保暖的袜子。

按摩激发阳气

我们人体的背部属阳,分布着很多与五脏相对应的穴位,我们可以通过按摩、敲打等方法激发体内的阳气。
小方法:我们可以将双手搓热,反复在后腰处揉搓,每次3-5分钟。
另外,还可以在阳光充足的中午,外出散散步,让我们的后背晒晒阳光,用大自然的热量来温煦身体。

甘温之品养阳

晨起时要喝温热的开水,而不宜喝凉开水,否则会更伤阳气。
另外可以选择一些温热、平和性质的食物,如:桂圆、大枣、红糖、山药等。日常的菜品如韭菜炒鸡蛋、涮(炖)羊肉都可温补阳气。
别忘了,大米汤也是极好的选择。
少放米,多放水,做出的大米汤日常可以当水喝。
大米汤不仅补充津液,而且能帮助大家恢复胃气,胃气上来了,就是在提升阳气水平。

艾灸养阳

可以通过用艾灸的方法祛寒补益阳气。常用的穴位有神阙(肚脐),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
常用穴位:
神阙位置:肚脐(中央),为任脉要穴。
关元穴位置:位于人体下腹部,身体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处,约肚脐下四横指处。
气海穴位置:位于人体下腹部,身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约肚脐下两横指处。
足三里穴位置: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横指宽处。
建议每个周艾灸2-3次,每次艾灸半小时左右,每次选1-2个穴位,艾灸前后一定要大量的补充津液。

经方养阳

四逆汤:附子振奋心阳,振奋身体机能,干姜温通经脉,炙甘草保水,保津液。
原方剂量: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两
参考剂量:炙甘草30g 干姜24g 附子15g一剂
上三味,同煮,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分钟即可饮用。可早晚各一次,每次约300ml。
人体是个整体,具体的还要参照身体的情况辨证论治,不要错过这个时机好好恢复身体。

今日互动

#你当地有什么习俗?#
—The End—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
非中医专业人士以及没有医生指导的人士请勿试药
爱我就帮我点击“点赞”+“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