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心得(四)、医易同源
医易同源说,出自于明代医易大家张景岳之口:'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
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
同此变化也。'(《类经附翼·医易义》)
孙思邈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他的'不知《易》不能为大医“之说为历代相传。因此,研究
《易 》医关系的名家辈出。医易同源说流派甚多,大致可分三类:一、医易同源;二、医源于易;三、医
先于易。
一、医易同源。医易同源说以张景岳为代表,其主要理由有三:
1、同源于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华夏先民特有的原始
思维方式与认知方法,如天人相应观念、阴阳观念、常变观念等等。《周易》中的'天尊地卑'与《内经》
中的'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这种扶阳抑阴的观念是一致的,同源的。
2、同源于巫史文化。《周易》是古代巫觋占筮的典籍,这一点为历代学者所共识。在巫史文化时代,
巫是掌握'文化'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巫,往往又是医。《山海经海·内西经》载:'巫彭、巫抵、巫
阳、巫履......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在马王堆出土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巫术的痕迹也非常明显。所以,
中医界有学者认为'巫是医之父母'。
3、《周易》、《内经》与河图、络书的关系,也是医易同源的依据。河图、络书的文字记载,最早
见于《尚书》,《周易·系辞》将二者列为《易》学体系。一般认为,河图、络书是由圈点符号表示的两个
图形,从数字分析看,一为九数图,一为十数图。如果把九数图的圆点转换为阴爻、阳爻,那么,就会演
变成八卦,这就是推说河、洛是《周易》源头的依据。而中医学将河、洛引入其中的时间则更早一些。在
《灵柩·九宫八风》篇中,就记载了以洛书理论为基础的九宫图。
二、医源于易。主要理由有二:
1、《周易》的基本原理对中医的影响。例如:郑玄说《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清·章楠
在《医门棒喝》中说:'医者易也,有不易之定理,有变易之通变,有变易之化工,此即医本于易之要义
也。'张景岳说:'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
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内经》更是直接使用了《易传》中的日月、男女、昼夜、幽明、
虚实、动静、生死、贵贱等对偶词语,并进一步发展为可以描述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对偶范畴,如表里、
寒热、上下、左右、内外、腹背、沉浮、阴证阳证等。
2、《周易》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有代表性的时期,即春秋战国、汉代和宋代。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但其成书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周易》的成
书年代早于《内经》。
三、医先于易。主要理由有四:
1、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从医学的实践起源看,医早于易。医从
原始人采集植物果实充饥就开始了,所谓'药食同源'就是这个道理。'神农尝百草而有医药'的传说也是一
个例证。
2、夏商时期,人们已具备相当的医药知识。据殷墟甲骨卜辞记载,常见疾病名称就有20多种,如:
疾首(头病)、疾目(眼病)、疾自(鼻病)、疾齿(牙病)、疾子(小儿病)、疾育(产科病)等等。知识靠积
累,从口口相传到文字记载,经历有多慢长,推之可知。
3、《周易》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们总是首先要生存,解决温饱问题,然后
才有文化发展。
4、医学是易学的发展基础。《周易》在卦爻辞中,吸收了许多医学常识。如:《无妄》爻辞说:'无
妄之疾,勿药有喜。'《遁》卦爻辞说:'系遁,有疾厉。'《损》卦爻辞说:'损其疾,使遄有喜。'等等。
这些肯定是建立在已有的医学理论基础上的。
总之,医易同源说尽管派别不少,但医易互相渗透,医理与易理多有相同或相通则为共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