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小就开始培养,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大医!

中医到底该如何培养,这是一个大问题。中医近几十年为什么持续走向衰落,就是我们的中医教育体系没有培养出几个象样的中医,他们不懂经典,临床动手能力差,甚至一些中医学生被西医同化,成为中医的掘墓人。没有了疗效,国民就会抛弃中医,中医就只有更快地走向灭亡。
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来高水平的中医,原因是很多的。譬如,语言上,外语要求不低,中文要求不高,许多学生看不懂中医经典;课程安排上,中西医课时几乎相等,西医理论学习要求不低,中医理论训练严重不足,甚至《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研读;技能培养上,西医实验不少,中医望闻问切等训练不多。毕业后,学生普遍不擅用中医思维看病,多半人转行西医,或名行中医实以西医为主。更重要的是,我们从小就是学西方科学成长起来的,大脑中充满着大量思维定式,此时再来看中医,不是不能理解,就是不能接受,更体会不出中医的精妙,面对不理解的人中医,学习没有动力,更谈不上热爱,成功中医精英更是不可能。
中西医背后是两种文化,两种科学,西方文化是以人为自然中心,强调人要征服自然;东方文化是以自然为中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人要顺应自然。西方科学是用几个基本粒子的不同组合来解释世界,它得到的是物质基本结构的规律性;东方科学是用一种物质的聚散来解释世界,它得到的是物质系统的发展规律。现代的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失去了文化自信,不再相信东方文化,转而迷信西方文化,西方科学,至于东方科学,根本没有一点概念,更不要谈理解了。在这种情况下学中医,就会觉得中医不科学,甚至产生用西医来改造中医的思想,不要说学不好,不去反对中医就不错了!
古人学中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就是最形象的描述。原因很简单,古人不受西方文化、西方科学的影响,从小学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基础上学中医,中医理论几乎不用学,它就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只需要学些中医技术就行了,这一点从很多大医都是自学成才的就可以知道。
显然,要学好中医,最关键的就是要抛弃我们从小学的西方文化、西方科学产生的思维定式。比如,生命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命就是物质的本性,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生命之流汇聚而成的,狭义的生命就是物质系统,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而到了西方科学中,生命几乎就是生物的代名词,非生物是死的,生物是活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着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再如对规律的认识,西方科学认为规律体现了那几个基本构件的个性之上,只要把它们挖掘出来才可以认识。而东方科学则认为,万物归一气,万物同一理,这个理是一个无形无象的东西,它只能靠悟才能够获得。说句实话,一旦你产生了西方文化、西方科学的思维定式,是根本不可能理解中医的,更不要谈学好中医。更可怕的是,这种思维定式是你在十几年学习西方文化、西方科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想从根上去除太难了。因此,要想不被这些思维所困扰,就必须从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从小就开始学习中医。
事实也正是这样,现代的中医学生,没有几个人真正地懂中医的基础理论,比如,气是什么?阴阳是什么?五行是什么?经络是什么?心主神志、五脏藏神为什么?三焦是什么?为什么说左肝右肺等等。你连这些都不能深刻地理解,又谈何学好中医呢?
中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很多名医都是从小就开始习医。张仲景自幼好学深思,在他十岁时,就已读了很多书,特别是医学的书,后身居长沙大守,仍念念不忘对医学的钻研,最终成为“医圣”。陶弘景,从小勤奋好学,四五岁学写字,十岁看了葛洪的《神仙传》等著作“昼夜研寻”,深受影响,成为著名医药学家。陈自明著《妇人良方》,十四岁即会用甘麦大枣汤治妇人脏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自幼喜欢读书,经史百家,无不涉猎,尤其喜爱钻研医经,认为“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儒门事亲.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诠》)。李时珍世代业医,从小受影响,志在医药,历经数十载,写成举世伟作《本草纲目》;叶天士七岁时立志不求达官贵人却要济世救人,13岁开始和父亲学医,创温病学派,著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等。就《名医治学录》(广东科技出版社1981)上所载的我国36位名医学家情况来看,出生世医名家12人,从名师学徒13人,由此可见,从小就开始学中医有多么重要,它不仅仅是从小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摆脱现有的西方文化对你的影响,让你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而且在幼时记忆力好,可以记忆大量中医经典,培养兴趣。
中医上涵天文、下涵地理、中涵人事,知识量巨大。名医的一个最重要途径就是不停地学习,这样才能够博采众长,进行中医的创新。如果能够借助幼时记忆力好的特点记忆很多东西,对成为大医至关重要。比如,从小就背诵中医经典、中药药性、方剂可诀等。现在的中医学生,绝大多数连经典都没有讲过,即使想读,绝大多数也读不懂。这怎么能学好中医呢?
今天这个世界,早已被西方文化污染了。在古代,人们都有很多好的信仰,比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而自从西方文化兴起,就把人类过去所有信仰都打没了,整个社会浮躁一片,德行的教育推广不开,绝大多数人都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学医的本质。体现在学医的目的上,很多人不再是济世救人,而是找一个职业,挣更多的钱;体现在很多现有的中医身上,就是学一点东西就恨不得马上换成钱。抱着这样的想法,怎么可能耐得住寂寞,不为物质世界诱惑,沉下心来,专注其中,并产生一颗仁慈之心,以济世救人为目的。
从小学习中医,就是要抛开西方文化对人的影响,打好中医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树立一个“医者仁心”的信仰。无论他们长大后做什么,至少他(她)能懂得安住身心,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所学的中医知识也能利益自己的周围的人。如果有天分者,可以继续祖国医学,让它发扬光大。
(0)

相关推荐

  • 中医的很多东西为什么用现代科学无法解释?

    这个世界事实上有多重认知形态思维形态,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牡丹玫瑰杜鹃菊花梅花似乎都有权利问:你们为什么不象我,为什么不开在春天,夏天,秋天或冬天?文字也是这样?英文式拼音文字会问:汉字的象形形声指事 ...

  • 只有科学革命才能够救中医!

    阻碍中医发展的势力有多大,恐怕你连想都不敢想!这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斗争,是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的斗争,是中医与西医的斗争,是民间中医与科班中医的斗争.如果前者不能够战胜后果,中医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 ...

  • 人性•人文•文明之振兴中医2

    2003年12月15日,我在<中国中医药报>发文,置疑中医西化:我们何处求实质?今天,应该对包括西医在内的所有医学发问:我们何处求实质?是天人相应的活生生的人,还是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的组织 ...

  • 中医知观

    知观是一个新名词,含义大概是:认识.认知.理解和观察.观看.思考等一系列过程,重点在"用心体会",言外之意就是中医思维有点模糊性,需要认真思考.辩证才能领悟.知观包括本体是什么.认 ...

  • 百岁芳华 儒风自陈

    --记百岁老人曹治安与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师生情缘 聚焦健康中国 老中医(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特约记者张婧) 写名医的故事,无外乎要写其济世救人.医术精深,罗列些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大事,方能引人耳目.而我 ...

  • 中医人必看,我们一起约定看《苍生大医》!

    青竹中医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天津电视台  导读  今晚八点<苍生大医>即将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开播,在此,我们青竹医社特地邀请大家一同观看我们中 ...

  • 中医诊所,才是培养铁杆中医的真正大学!

    中医的根就是中医诊所.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健康是分布在各个角落的中医诊所保证的.广泛扎根在乡村大地和城镇角落里的中医诊所,犹如颗颗喷发中医药浓香迷人味道的珍珠. 在中医诊所里培养出来的中医师,90% ...

  • 大学规模化与师承个性化相结合才是培养中医之道!

    中医是个性化治疗,用标准化的大学教育是培养不出好中医的.但是,如果仅仅靠师承,培养中医的速度太慢,远远不能满足病人对中医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将两者相结合,中医理论教学可以用大学这种规模化教育方式,而 ...

  • ​民间中医诊所,才是培养传承中医的真正大学!

    国医大全 为百姓普及中医知识,为拯救中医而发声,传承伟大中医药事业 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在中医诊所里培养出来的中医师,90%以上能成为铁杆中医,在大医院里培养出来的中医师90%以上是半中半西型. 为 ...

  • 中医药大学应该这样教,才能够培养出好中医!

    中医药大学怎样教才能够培养出好中医,这是每一个中医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人不才,从个人对中医的理解来谈谈这个问题. 中医是一门从临床中成长起来的学问,如果没有临床,学再多的中医知识都没有用.现在的中医 ...

  • 民间中医诊所,才是培养传承中医的真正大学!

    在中医诊所里培养出来的中医师,90%以上能成为铁杆中医,在大医院里培养出来的中医师90%以上是半中半西型. 为什么?因为以下原因: 在诊所里,无需化学分析设备,也无需大型现代化仪器可用,它创造性地发挥 ...

  • 民间中医诊所,才是培养传承中医的真正大学

    在中医诊所里培养出来的中医师,90%以上能成为铁杆中医,在大医院里培养出来的中医师90%以上是半中半西型. 为什么?因为以下原因: 在诊所里,无需化学分析设备,也无需大型现代化仪器可用,它创造性地发挥 ...

  • 从小一至高三各年级培养重点

    小学一年级 生理特点:对小学生活既新鲜,又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首先看看家长是不是没有时间管孩子,我 ...

  • 他国画自学成才,以古为师。才却培养了张其翼、孙其峰、潘素等一批书画大家!

    他无门无派.无师承.无学历,完全自学成才,只以古人为师.自然为师,纯粹一个勤奋的天才.在20世纪30年代,已成为中国画坛负有盛名的花鸟画家.并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入室弟子有张其翼.孙其峰.曹国鉴.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