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首例勤工俭学成才纪实
013随园随谈之十三
随园首例勤工俭学成才纪实
杨松河
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
中国人对“勤工俭学”的成才教育模式怀有特殊的好感。作为学生(特别是贫困生),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以工助学,可以自食其力,自立自强,有助于品学兼优;作为校方,既可降低教学成本,广开生源(特别是扩大招收贫困生入学),又可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的优秀品德,有助于提高育人的数量和质量。五四运动前后兴起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曾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富强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革命领袖人物和文化名人,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何长工、李维汉、李富春、蔡畅、赵世炎、蔡和森、王若飞、李立三、向警予、陈毅、陈延年、陈乔年、严济慈、童第周、巴金、徐悲鸿、钱三强、肖三、冼星海……。实践证明,“勤工俭学”模式适合中国国情,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成功之道。而伟大领袖毛泽东就是“勤工俭学”的热心践行者、支持者、推动者和组织者。
许多人认为,“勤工俭学”是现代民主革命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在古代中国文献中找不到先例。我肯定前面的结论,但不相信后面的说法,因为我在南京的随园,找到了旧中国“勤工俭学”育(成)才一个成功的先例。这个先例就是袁枚用“勤工俭学”的办法让穷读书人黄生在随园边学习边打工六年终于取得了“监生”资格,此后他得以“遊幕”四方,成为著作等身、学有所成的知名诗人、“编修”和学者。
提到“黄生”,中国青年学生没有不知道的,因为中学语文课本有一篇著名的古文:《黄生借书说》,这是清代大诗人袁枚的古文杰作,老师不仅要求学生背诵和翻译全文,而且还要求触类旁通,延伸了解或阅读袁枚的生平及其它著作,有的还有求写相应的读书笔记。更值得考生重视的是,据说几次高考语文卷出题多少与袁枚的古文作品有关。
袁枚笔下的“黄生”,翻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于“黄同学”,其真实姓名为黄之纪,字允修,号星岩,上元(今江苏南京)人。他人穷志不穷,尽管缺吃少穿,但从不向人借粮借钱,唯独因家贫买不起书,不得不厚着脸皮向有钱人借书。有钱人大都有藏书但一般不肯外借,所以穷人不仅借钱难,借书也难。黄生四处借书尝尽苦头,唯独到随园借书尝到甜头。个中的酸甜苦辣,黄生一言难尽。
时人只知道随园主人袁枚好吃、好色、好玩,殊不知他的最爱是书:爱读书、爱写书、爱借书、爱刻书、爱藏书、爱卖书、还爱散书。他一造三改随园,洋洋得意之作就是建造了一座让他自己心满意足的图书馆,俗称“小仓山房”,美其名曰“所好轩”,私人藏书多达十万卷(一说四十万)之巨。袁枚之所以爱藏书,是因为小时候想读书却买不起书,向有钱人借书却往往借不来想要读的书。寒门书生经常苦于无书可读。自从袁枚当了官,有了钱,辞官后买了地,盖了图书楼,好书不断上架,新旧杂陈,洋洋大观,彻底改变了文人无书可读的尴尬命运,随园一夜之间成了一方藏书首富,品味之高在六朝古都也是有口皆碑的。袁枚深知,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藏的。藏书不读等于没书。藏书多是为了读书多。读书多是为了应用多。书到用时方恨少。藏书一旦对外开放,前来借书的读者必然趋之若鹜,前人的知识随之起死回生,潜藏于书中的智慧很可能芝麻开门,点石成金。高智商必然带来高回报。于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可能变成现实。藏书不但可以方便家人和亲朋好友受用,也可让利于左邻右舍,前村后店,还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因此,藏书多多益善,读者多多益善,回报多多益善,图书馆就可能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了。好书不但不会因出借而贬值,相反会因出借而增加影响力。袁枚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借来的书是要还的,如果能在还之前抄下来或背下来,学而时习之,那就可以无偿地将别人的书据为己有。书一旦烂熟于心,便成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借书、抄书、背书可以催人勤奋,相反,一味依赖自家藏书则容易产生懈怠。古代人没有复印机,借书、抄书、背书下苦功,往往是穷书生金榜题名、改变命运的不二选择。
有一个本地姓黄的穷书生常来随园借书,受到大诗人袁枚的热情接待。黄生见大诗人礼贤下士,少不了毕恭毕敬向大师请教。授受之间,袁枚对黄生读书苦、苦读书的处境深表同情,不由勾起少时借书难的乡愁,百苦交集,感同身受。黄生生性朴野,志趣新锐,颇有诗才,不时给随园带来性灵佳句:五言有:“云开日脚直,雨落水纹圆。”“竹锐穿泥壁,蝇酣落酒尊。”“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笔残芦并用,墨尽指同磨。”七言云:“小窗近水寒偏觉,古木遮天曙不知。”“旧生萍处泥犹绿,新落花时水亦香。“旧甓恐闲都贮水,破墙难补尽糊诗。”“有帘当槛云仍入,无客推门风自开。”袁枚爱才惜才,对黄生借书有求必应。有一次,黄生妙笔生花,推出“破庵僧卖临街瓦,独井人争向晚泉。”佳句,袁枚称奇,一高兴,当面奖励黄生“五斗米”。不多不少“五斗米”,袁枚用此典故的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可想而知。
袁枚藏书如此丰富,整理、编目、补缺、抄录、刻印、借还、防潮、晾晒颇费功夫,袁枚自己无论如何是忙不过来的。雇专人管理吧,费用肯定不低,而且很难找到合适人选。如若穷书生黃之紀肯留下来当助手,专门管理图书,边工作边学习,岂不两全其美?抄抄写写本是黄生的强项,图书管理业务只要稍加指点便可熟练掌握,剩下的时间都由他自由支配,读书和研究都可以得心应手,何乐而不为?随园这边接待黄生的生活保障也没多大的难事,只要多加一双碗筷,多放一把米,多添一瓢水,多设一张床,多做几件工作服,就可以供他吃、供他住、供他穿,供他读书,供他写字……这样,黄生就可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更何况十万卷图书任他整理,可任他选读,任他抄录,任他评论,有疑问即可当面向大师请教。名师出高徒,在袁枚手下当学生,才智不长进才怪呢。再说,图书进进出出,肯定要跟许多文人打交道,久而久之便可见多识广,多个朋友多条路嘛。可见,勤工俭学,对教学双方皆有好处,堪称两全其美,岂不皆大欢喜?!因此,袁枚一说出口,黄生求之不得,双方一拍即合,从1757年(乾隆22年)起,黄生正式应聘为随园抄书员。黄生从此开启随园勤工俭学的先例,在随园一干就是6个年头,相当于时下攻读硕士加博士两个学位,直到1753年(乾隆28年)正式学满出师。
黄生在随园勤工俭学,在袁枚大师的指导下自学成才,学会了藏书分类,掌握了文秘百科,能诗能文,无愧是笔墨高手,从此可以布衣自谋职业,以笔墨遊幕江湖,虽没有飞黄腾达,却也学以致用,自食其力,有所作为,最终修成正果。他一生勤于著述,著作等身,撰写有《编錄堂诗钞》三卷,《编錄堂文钞》三卷,《古诗刊误》十卷,《抑末錄》四卷;《河工摘錄》十八卷等等,为后人提供了借鉴。
据《随园诗话·补遗·卷九》记载:“布衣黄允修客死秦中,临危,嘱其家人云:'必葬我于随园之侧。’自题一联云:'生执一经为弟子,死营孤冢傍先生’。”黄生对随园和恩师的感激之深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