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掌故】残柳犹存的柳条边
清初,清政府为了保护其龙飞圣地“宗庙陵寝”,在今辽宁和吉林二省先后修筑了柳条边。辽宁部分建成于顺治年间,称老边;吉林部分建成于康熙年间,称新边。
柳条边,就是用柳树条编成的篱笆式的边墙。据当时亲眼看到柳条边的杨宾记载:“今辽东皆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柳边纪略》)。柳条边的规格是,边墙用土堆成高宽各3尺,堤上插边柳,1步3棵。堤外挖边壕深8尺,底宽5尺,口宽8尺,边外大道宽2.6丈。区内马道宽1.1丈。沿边设门曰“边门”,门内外设卡,曰“卡路”(即路卡)。派兵巡守,非将军令不得出入,门与门之间设“边”(即暸望台,又称封台)。
在辽宁省境内的柳条边,分东西两段:西段自山海关长城起,至开原东北的威远堡止;东段自威远堡起,至凤城东南至海。西段设有边门11座,东段设边门5座。老边周长950公里,边内为盛京辖境,故又称“盛京边墙”。边外为蒙古牧地和禁地,限制汉满蒙各族人民随意出入,不准采伐、耕种、田猎。
柳条边在新民市西北通过周垞子、于家窝堡等3个乡,全长约30公里,成为现在新民县与彰武县的交界。原边门之一的彰武门即在养息牧河东岸村西北6公里处,1930年(民国十九年),因河水泛滥被冲毁。
柳条边的设立,首先是为了防止满族汉化,永存“国语骑射”的风气;其次是为满族贵族独占人参、豹皮、珍珠、鹿茸等特产,保证其特殊的经济利益。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一条小小的柳条篱笆,岂能阻挡住各族人民交往融合和经济开发的洪流?乾隆时已经是“离边门稍远者多成坦途”。到嘉庆、道光时期,为了经济上的需要,增加租赋,不得不“移民灭边”,东北弛禁,柳条边也就随之废弃成为历史上的遗迹。经过百年来的风霜雨雪和历次战争的破坏,其遗迹已难找寻,边墙上的残柳也多砍伐殆尽。今沈阳境内的柳条边,被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安明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哦